假訊息年度調查:83%民眾過去一年曾收到,過半數贊成管制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大學新聞所、政治系合作,連續兩年進行「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調查,5月19日在台灣大學發布調查結果,顯示83%民眾過去一年曾收到假訊息,90%的民眾支持政府立法要求社群建立假訊息自律機制。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認為假訊息會減少對某些人或制度的信任,其中又以媒體工作者影響最為嚴重,其次是政治人物和政府施政,對政府施政信任度減少了55%。顯示假訊息對社會人際關係和民主制度產生不小的影響。此外,90%的民眾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建立假訊息自律機制,超過60%的民眾則認為政府和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中的傳播,儘管相關措施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會中並舉行高峰論壇,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志柔、台大法律系教授蘇慧婕,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共同研討假訊息防制的重大挑戰和因應措施。羅秉成表示,民眾對立法管制假訊息抱有高度期待,顯示民眾因焦慮將立法視為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立法是複雜的議題,歐盟已有相關立法,但過程並非沒有爭議,且該法規將在2024年實施,目前不清楚其效益。

(攝影/邱國榮)

羅秉成說,《數位中介法》原希望立定規範,要求平台肩負相關責任,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22年舉行公開說明會後,因法案內容中幾個議題被放大操作,《數位中介法》變成是對言論自由的傷害,使得草案在討論初期就胎死腹中,網路的反對聲浪高到連討論都不行。此事件顯示,在現今網路文化下,這個議題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陳志柔指出,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假訊息的認知度提高,然而,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媒體、科技公司和公民。他呼籲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提高民眾的媒體警覺性和批判思維能力。

蘇慧婕則談到相關法律的挑戰。她認為,用法律應對訊息管制可能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求公民更積極,但如果民眾不積極也莫可奈何;另一個是容許政府更積極介入,但可能會產生政府箝制言論的疑慮,這是不同價值的取捨,也是兩難狀況,有待更細緻的公民社會討論來處理。

陳慧敏則表示,民主社會應該共同努力創造一個「信任圈」,透過建立信任圈,獲取可信任的資訊並進行高品質的公共政策討論。然而,從2022年九合一大選前至今,可以觀察到假訊息的多樣化鋪陳,針對政治對立和政策缺口,吸引了民眾的關注。此外,媒體結構性的問題和數位小編未經查證而追逐網路社群貼文的現象,使假訊息能夠透過匿名管道、媒體轉載及社群擴大渲染的特性傳播。事實查核組織也應努力推廣訊息識讀的工具,使得查核資源更加易於利用。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