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痛並陪伴修復 性創傷倡議展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由旅行性創傷復原中心主辦、即日起至8月25日在高雄市政府婦女館展出的「平等・連結・守護——性創傷倡議展」,另配合推出療癒、繪本選讀、專講等系列活動,盼社會大眾更暸解何謂性創傷與修復之路。8月18日下午進行繪本選讀最終場,邀請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林奕萱談「性別刻板印象」。

林奕萱首先邀請現場與會者們分享是否曾有經歷或聽聞性別刻板印象經驗。與會者們分享近期有媒體在報導中竟稱戴資穎的網球「打得比男人好」,也有與會者曾被要求男性站姿要有氣勢、女性坐姿要端莊,在小學時被老師勸說「女生當副班長就好、讓男生當班長」等,或因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想像而在公眾場合被質疑性別等等。

接著林奕萱以繪本《朱家的故事》談家務分工議題,也回顧小時候自己被家長要求洗碗,但相差一歲的弟弟卻不用,進一步追問為何只有自己要負責家務,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妳長大要嫁人」。不過當她在校園與學生們分享繪本,發現在家庭型態更多元,包含單親、隔代,家務分工形式也更加不同。

林奕萱和與會者交流時提到,育兒、清潔還是很常被視為女性的工作,但事實上也有孩子很期待父親照顧,或許是因為父親的規矩沒有那麼嚴謹,反而有另一番樂趣。總之家務應該是家庭「共同」的責任。

(攝影/林婉婷)

林奕萱另以《薩奇不想當空中小姐》談職業選擇,《愛花的牛》談性別氣質,並介紹《凱文公主》《粉紅色影子的男孩》《誰說這男生的玩具》《女生和男生也可以做的事!》《花布少年:瓦蘭廷的彩色世界》《歷史上的神奇女超人》和《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RBG的故事》等繪本。

在探討顏色、玩具和行為是否有「性別」之分時,她補充說明,約在1940、50年代,因為成衣業者的行銷策略,「粉紅色」才開始被視為女性顏色,在此之前並沒有這種印象。而《誰說這男生的玩具》中,小孩子們一起寫信給玩具廠商,請他們不要將玩具區分性別;而實際上類似事件也發生在英國,有商場不再將空間區分為男孩玩具或女孩玩具。講座後,林奕萱邀請與會者體驗桌遊「扮家家遊」,展現與分享自己對「家」的想像。

(攝影/林婉婷)

「平等・連結・守護——性創傷倡議展」由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指導、旅行性創傷復原中心主辦、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和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協辦。旅行性創傷復原中心已是第二年承辦衛生福利部「強化社會支持網地二期計畫-性創傷復原方案」,這場展覽以象徵關心性別暴力議題的「藍綠色絲帶」為主要意象,藉由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統計714位服務對象的處境,整理出性創傷者在身體、活動與環境方面可能遭遇哪些困境與支持。

展板另分別陳述性別暴力類型,童年逆境經驗對修復歷程的影響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性別暴力事件的男性受害者在統計數據上較女性受害者少,但同樣應當被重視,因此展覽中有特別說明。現場也簡介與旅行性創傷復原中心合作的司法、社政、衛生單位及非政府組織。更多展覽資訊或系列活動紀錄請見「旅行性創傷復原中心」臉書粉絲專頁。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