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第一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定的「普世事工紀念主日」,本期專題採訪多位曾參與普世交流或事工的牧者與青年,分享他們對於「普世」的經驗、理解與期許。


 

【邱國榮專題報導】如何理解「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曾任普世教會協會(WCC)中央委員的鄭仰恩牧師,深入剖析這項運動的核心理念與三條關鍵路徑。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涵蓋廣泛的議題,從公平正義、和平,到宗教和社會,甚至包括LGBTQ+等。然而,面對急遽變動的世界,如何在眾多議題中取得平衡,確保教會的合一努力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

鄭仰恩解釋運動的核心有三條主要路徑。首先,早期的路徑主要是關注「宣教合作」。儘管在這條路徑上衝突不大,但仍需要持續互相提醒,因為有些人可能會破壞這種合作氛圍。像是韓國宣教經常到別人國家卻不知會當地教會,不從建立夥伴關係開始。

第二條路徑是「軟性路線」,即共同生活、工作和服務,通稱「Life and Work」(生活與工作)。這個路徑最初起源於年輕人一起參與國際勞動營等活動,通過服務表現合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條路線變得更加複雜,從純粹的社會服務變成社會行動,關注種族不公、社會邊緣人、經濟不義和生態問題等各種社會議題。這也使得在議題上的立場差異帶來爭議。

最後,第三條路徑被稱為「信仰與教制」,這是一條硬性路線。鄭仰恩強調,這條路徑旨在建立共同信仰和教會體制。儘管信仰部分已經取得成功,正如他在1993年參加WCC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五屆「信仰與教制普世會議」時所接受的「尼西亞信經」,使成為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有同一個信仰,只要禮拜時一起讀尼西亞信經,就意謂彼此都是同一個信仰,這是標準的合一概念。但在教會體制上仍存在著許多難題,例如洗禮互承認、共領聖餐,及主教與無主教的宗派互承認等,這些困難使得這條路徑仍需不斷努力。

(攝影/林宜瑩)

鄭仰恩進一步指出,儘管世界變動迅速、議題繁多,但人們不可能關注「所有議題」。他強調要培養專精於特定議題的人才,並專注參與普世。他提到,在過去楊啟壽牧師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幹事時,曾鼓勵成員參與普世議題,例如陳南州牧師參與基督教倫理,而他參與信仰與教制。他認為,透過專精人才參與,可以在特定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使合一運動繼續在世界各地發揮更積極的影響。

在採訪中,針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諸多挑戰,特別是涉及中國代表始終強調「一個中國原則」,鄭仰恩分享他對於如何在推動「教會合一」的同時處理「政治」問題的看法。

事實上,根據PCT普世關係委員會的目標與任務,其中包括維護台灣主權;然而鄭仰恩坦言,在WCC實際操作中,涉及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一直存在;去年、第11屆WCC會議中,中國基督教代表在工作坊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並稱任何分離主義都是與該屆的合一主題相違背;中國代表更表示,和平統一台灣是他們的希望和目標,但卻遭到台灣獨派人士、包括PCT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鄭仰恩點出,「一個中國原則」問題在WCC相對嚴重,因為所有的普世教會組織,中國僅在WCC裡有代表,所以專注在成為WCC中的強勢地位,這顯示在他們在各委員會的代表席次中佔比。台灣僅進入信仰教制委員會,鄭仰恩是今年被選入的新任委員;而新任的中央委員,中國爭取到兩席、香港有一席,且最核心、可以決定人事的執委,中國也佔有一席。不過,鄭仰恩認為,PCT努力在WCC會議中發聲,這是保持平衡的方式,甚至去年成功爭取在WCC會議中舉辦工作坊,向與會者分享來自台灣的聲音。

在如此敏感的政治情勢下,台灣仍努力擴大國際人脈,讓更多普世朋友在必要時能夠替台灣發聲,以維護台灣的利益。例如世界傳道會(CWM)在今年發表挺台聲明《不被遺忘,不再孤單》,這就是一個最好例子;又或是在疫情期間,許多國際組織和國際友人願意支持台灣,這使得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鄭仰恩認為,這些變化有助於改變台灣在國際間的立場和形象,也強調台灣在普世教會不應只關注自身議題,而是要藉由更廣泛的合作,讓更多普世組織及成員了解並支持台灣。

鄭仰恩指出,如何培育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人才應該成為PCT總會普世的討論重點。他建議可以考慮建立人才庫,並在適當的機會下,推薦合適人選參與普世組織的活動。他特別提到,WCC提供短期課程,年輕人可以參加並藉此尋找更專精領域,從而在合一運動中發揮所長。

鄭仰恩以韓國為例。他指出,韓國參與普世會議時常常會派不少年輕人隨行,讓他們實際參與、見習。這種實地經驗對年輕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甚至WCC大會通常對公眾開放,只要負擔相關費用、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鄭仰恩認為,PCT未來在培育人才應該探索各種方法,並積極提供年輕人參與普世會議等活動的機會。

|延伸閱讀|【普世主日】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