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會後的衝突

今日教會的神聖意義並非按著律例所建的實體空間,
而是基督與祂的教會聯合……

◎李阿生

猶記年少時,有一次家庭禮拜安排在我們家中。按說當時讀夜校的我,應該沒有機會參加這種週間晚上的聚會,忘記是什麼緣故,剛好我那個晚上也有空,就參與了,成為那一次聚會中歲數最小的成員。聚會多數的內容,如今已然不復記憶,聚會之後發生的事,倒是在當時年少的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象,偶爾仍會想起那一晚的片段。

之所以如此,肇因於會後牧師與一位老弟兄的爭執。從他們的對話可知,聚會當晚並非他們第一次談論此事,兩人在其他場合已有交流,只是沒有取得共識。原來是牧師出於福音預工的考量,想在會堂前的空地放置一些健身器材,吸引社區的未信者使用,製造他們與教會接觸的機會。但老弟兄持不同意見,認為教會是上帝的殿,是聖潔的,不應做這麼多參雜的事,讓閒雜人等出出入入,並引聖經中耶穌潔淨聖殿的記載作為自己論點的支持。

雙方論述的細節我已想不起來,不過可以確定他們不是愉快、具建設性地交流意見,甚至說是帶有火氣的爭執也不為過。牧師似乎不習慣有人與他意見不同,而老弟兄也認為自己有聖經根據,站得住腳,並沒有退讓的打算。

當時涉世未深的我著實瞠目結舌,腦子一片空白。畢竟兩人於我而言都屬長輩,在教會中也向來受到敬重。尤其老弟兄,平常給我的印象是溫和、沉靜的長者,此番卻疾言厲色,與平時的形象大相逕庭,讓我難以想像。而華人教會以和為貴的文化,更添加雙方衝突對我的衝擊。

信道歧見

幸而此事沒有讓我絆跌,多年後,看多了教會的百態,也已經不會為這類事件詫異了。一方面,我曉得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意見的分歧;一方面,慚愧的是,自己也曾成為衝突的主角,所以對於類似狀況就多了幾分淡然。歸結來說,目前我看待類似爭執,並不全然抱持否定態度,而是要看爭執的內容為何,以及雙方是否真能站在信仰的立場彼此對話。

在我的信仰環境中,並不鼓勵肢體深入地剖析、理解聖經的信息,因此有時會發生一種狀況,即討論的雙方看似均有聖經根據,甚至引用同一段聖經,但是彼此的理解並不相同,於是討論起來成了各說各話。對聖經有深入而紮實的認識,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但至少雙方可以真正站在信仰立場上聚焦討論問題,避免誤解了聖經,也誤解了對方。

當年那次讓我印象深刻的衝突,乍看之下雙方都有敬虔的理由,卻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行動。究竟癥結點為何?多年後的我已不再年少稚嫩,較能從客觀的角度、本著聖經檢視他們的論點,於是再一次思考,他們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聖經?是否符合福音?

牧師之論

牧師的立場很明確,就是希望增加教會與社區的接觸,具體的方式是設置吸引人的設施。他的根據可能是來自對大使命的詮釋(馬太福音28章18~20節),也可能是基於傳道人的職責,希望進來教會的人多多益善。

這當中牽扯到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姑且同意這些設施可以吸引人來使用,因而增加教會與社區接觸的機會。然而,從為了健身走進教會到為了認識而走進教會,中間尚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所以,這仍屬於福音預工的範疇,不是福音本身,人不會僅因為接觸教會甚至認同教會,就有份於基督。再說,大使命的內涵,也不僅止於走進教會人數的增加,更著重於使人接受主的教訓,相信三位一體上帝,成為基督的門徒。

就我記憶所及,當時牧師只提及要添購健身器材,讓社區與教會有更多互動,對於後續的聖道傳揚、福音宣講卻隻字未提。如若止步於此,認為社區朋友僅來到教會就足矣,可能還是未釐清到教會參與活動與揹十字架跟隨基督的巨大區別。我們常預設,一個穩定聚會、定期奉獻、甚至參與服事的會友,即是重生得救、稱義成聖、有份於永生的基督徒,但聚會、奉獻、服事,在其他宗教團體也可見到,並非基督徒獨有。聖經讓我們看到,十字架、聖靈的果子這些唯獨出於上帝的恩典、工作,是基督徒的記號,亦是我們坦然無懼站在聖潔公義者面前的倚仗。

長者之論

老弟兄的論點是出於對聖殿的重視,有出於敬虔的動機,也有聖經的根據。從上帝在西奈山說話(出埃及記19章12節)、藉著摩西建造會幕、透過大衛與所羅門建造聖殿,「以馬內利」向來必須嚴陣以待,不容汙穢的人輕慢、玷汙了聖潔(利未記20章22~27節)。

只是老弟兄的堅持,似乎混淆了今日聚會的實體空間與古時的會幕與聖殿,其實兩者不宜等同視之。舊約聖經中,那些關乎上帝是聖潔、是烈火的啟示(申命記4章24節),要求我們當存敬畏之心的告誡(傳道書5章1節),直到今日仍然適用於我們。然而,會幕與聖殿的設立,為的是指向將要來的基督,預示上帝與人同在的旨意。耶穌來到世上,讓我們明白祂的身體就是終極的聖殿(約翰福音2章21節)。是以,今日教會的神聖意義並非按著律例所建的實體空間,而是基督與祂的教會聯合(以弗所書2章19~22節)。

此外,聖經對教會的論述是豐富的,不僅限於聖殿預示。婚姻中愛的關係(以弗所書5章22~33節)、元首與身體(以弗所書4章12節)、葡萄樹與枝子(約翰福音15章1~8節),凡此種種,在在顯出教會豐富的內涵。

後見之明

後來,教會還是設置了健身器材,不過沒有太多社區的人使用,即便是會友,使用率也偏低。甚至,在我不知道的時候悄悄退場,不知所蹤。從結果論,牧師的目的沒有達到,老弟兄擔憂的情況也未發生。

或許當事人對於這樁事件,已經不復記憶,事件似乎已經歸於過往雲煙。他們的爭執雖是負面,卻刺激一個旁聽的少年,進一步地省思信仰、思考教會觀,並在聖經中尋求答案。當年懵懂的我,今日亦不敢說有多高明,卻已經有點心得,故此為文作為那事件的後記。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