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拔牙後,講道、唱詩歌

羅東▶ 打那美▶ 冬瓜山

文圖◎陳順福

從羅東火車站出來,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感覺像是到了台灣西部繁華的城鎮,而不像是東北角的小鎮。記得十多年前我剛搬到宜蘭海邊的村落時,認識了一位羅東的朋友,他建議我搬到羅東,比較方便也比較熱鬧。我默默聽著他熱切地推介,心裡卻想著,我就是為了離開熱鬧的台北,才搬到鄉下的啊 !

沒多久,來到七星中會羅東教會。教會旁就是有名的羅東夜市所在地,我常帶小孩來夜市走走逛逛,吃一碗美味的阿灶伯當歸羊肉湯。

羅東夜市。

1886年10月7日
去羅東,一個相當規模的漢人城鎮。我拔了165顆牙齒,然後講道,唱一首詩歌,回到掃芴。(《馬偕日記1871-1901 Ⅱ》,148頁)

走到中正路上的五福眼科時,我在門口駐足,思想創辦人陳五福的故事。陳五福1918年生於基督徒家庭,自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又赴日深造,獲博士學位後任職於台北帝大附設醫院。1946年,他回到家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醫療資源不足且人民生活困苦,受過完整醫學訓練的他被視為全能醫生,上門的病人什麼疑難雜症都有,不一定是因為眼疾。除了在醫院看診,陳五福也常跋山涉水到山區的原住民部落看診。

五福眼科。

1959年,陳五福創辦「慕光盲人習藝所」(今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免費訓練視障者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可以獨立生活。也在這一年,陳五福讀到高橋功在一篇文章介紹野村實撰寫的史懷哲傳記,深受感動,因而以德文寫信寄給史懷哲。遠在非洲的史懷哲竟然親筆回信,之後兩人持續通信往返,直到史懷哲過世。

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1888年12月2日
一位可憐的盲人來,我為他移除眼睛長出來的東西。好極了!他可以看得見,雖然一開始模糊不清楚。(《馬偕日記1871-1901 Ⅱ》,289頁)

阿束社船仔頭,早年是羅東南門港水路運輸的船隻泊岸處。馬偕也曾在這裡搭船,前往埤頭及打那美(永美村)等平埔族村社。

阿束社船仔頭。
打那美。

羅東的開發史要從兩百多年前說起,當年台灣中部巴宰族頭目潘賢文,率領各部落千餘名族人,翻山越嶺到蘭陽平原的溪北地區居住(約在今日宜蘭市區)。但後來因參與泉漳械鬥落敗,潘賢文率眾南渡蘭陽溪進入羅東地區,開始在南門港一帶開墾,建立阿束社等多個部落。

1890年9月20日
早上搭船離開,中午在埤頭停歇,我們在那安排事務,用餐。然後繼續前往打那美,在戶外唱歌,給藥。(《馬偕日記1871-1901 Ⅱ》,418頁)

我沿著舊河道南門川的小徑行走,轉入鄉村道路後來到慕光盲人重建中心,想起牧師甘為霖及陳五福在南北兩地創建盲人學校的故事。這裡也是馬偕常常來的打那美,但是他設立的教會在他過世多年後已然消失,如今再也沒有任何遺跡可循。

1892年12月21日
然後去打那美,那裡的禮拜堂已經毀損。(《馬偕日記1871-1901 Ⅲ》,68頁)

接著經過冬山河森林公園生態綠舟,我常帶朋友來此遊憩。無論在園內的森林步道散步,或是搭船漫遊冬山河,台北來的親友總是讚不絕口。繼續走過冬山橋,進入冬山老街,這裡在兩百年多前已是漢人聚集的村落,近年來有許多青年歸鄉,在此開設文創、美食等特色商店,漸漸吸引許多遊客來逛冬山老街。

冬山河森林公園生態綠舟。
冬山老街。

我穿過巷弄,最後抵達星中冬山教會,安靜片刻,遙想馬偕初次來到冬瓜山的心情。

1889年12月16日
當我們到達冬瓜山時已經很晚,在那裡我們佈道、過夜。這是一個漢人的地方,所以我們有很好的機會來傳播福音、拔牙等等。(《馬偕日記1871-1901 Ⅱ》,362頁)

冬山教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