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的公共參與 談政策願景與個人經歷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的新住民與移工議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新二代,也就是新住民的子女,更是一個多元而豐富的群體。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和文化?對於台灣社會和政府有什麼期待和建議?為了探討這些問題,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主辦了「新二代的文化視野與社會參與系列講座」,第一場次「新二代的公共參與及政策願景」於10月28日在台北市的讀派書店舉行。邀請三位新二代青年,分別是台柬新二代陳靜華、台泰新二代江彥杰和台越新二代林宗洧,分享他們自身經歷,以及對政府在新住民相關政策的看法。

林宗洧是台大社會系學生,高中時代即開始關心新住民議題。他表示,很多新二代與他家境類似,是勞動家庭,然而新住民家庭與新二代的處境則是多元的。「有些新住民家庭的背景成員很仇視新住民,因此家裡成員如何看待新住民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家的決定權是新住民身分的母親決定,這也跟許多新住民家庭不同。」林宗洧強調,新住民並不都是弱勢,以及都需要幫助。他表示,新住民來到台灣,不是都只為了錢,也可能是因為想要改變生活方式,例如自由運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因此,新住民們來到台灣的目的非常多元。

林宗洧也提到政府現在對於新二代的政策,強調學習母語,以及與母國的連結。他卻認為,這樣的連結應該是多元的。他說:「有時候對新二代過度期待,反而會帶給新二代緊張,畢竟不是新二代的許多人,也都對自己的家鄉風土與文化、母語不是很認識。」他認為,有沒有新二代這個詞根本不重要,而是在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需要這個文化上的資源,例如升學、申請計畫或跨國商業等,平常真的沒有特別區分。因此他認為,政策上要有更彈性的選擇。

陳靜華是彰化家扶中心的社工師。她表示,在新住民家庭中,包括她與多數新二代都是擔任轉譯者,這是許多新二代在家中的角色。然而她對母親的母國柬埔寨文化毫不熟悉,因為母親十八歲嫁來台灣,對母國的風土與文化也不熟悉。她說:「太多這年紀的人對自身母語的文化沒有認識,因此我怎能期待母親對我講述母國文化?」

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江彥杰則提出另一個質疑:「社會不會要求日本人與美國人要融入在地,卻對東南亞會有這方面的想像。」江彥杰也指出,過去與現在的政府對於新二代有著不同期待。過去認為,新台灣之子學習表現落後,因此要在政策上給予融入在地的措施,然而現在新二代的身分被轉變為「新南向尖兵」,因此在政策上要給予學習母語的教育環境。在他看來,這前後的轉變是很荒謬的事。他認為,政策應該回到個人的生命經驗,讓每個人能夠展現自己的樣態。

江彥杰分享自己去國中教導東南亞文化的經驗,通常都會詢問班上有沒有新二代同學,多半不會得到理會。然而,在教導不同國家料理的時候,因實務操作的自然環境使然,學生會講出自己新住民家庭的故事。因此他認為,不是一味給予資源,而是要給予支持;只要環境友善,新二代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脫口說出自己的身分。這是他在公共參與進入國中課室裡,一個很大的感受與反思。

江彥杰期待的政策願景是讓新二代可以梳理自己,不僅是新二代,而是所有台灣人都要認同自己的故鄉、理解父母的生命狀態,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強調,個人期待的政策願景,是可以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與生命經驗。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