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的美好腳蹤系列繪本,近日推出第31冊《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曹永和的故事》,10月29日下午在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舉行發表會。這本繪本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台灣史學者曹永和教授的生平和貢獻,讓讀者認識這位提出「台灣島史觀」的先驅人物。
曹永和教授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歷史學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夠精通多國語言,閱讀大量的史料,並提出以「人、時間、空間」為基礎的台灣島史觀,突破了傳統的政治史觀,將台灣視為一個有自己特色和價值的島嶼。他的研究涵蓋17世紀荷蘭時期的台灣歷史,對台灣歷史學界有深遠的影響。他曾任職台灣大學圖書館館員,以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書發表會上,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查忻等人,從不同角度分享對曹永和教授的回憶和評價。他們都表示,曹永和是一位親切、樂於分享、不斷求知的人,他對台灣歷史的熱情和堅持,是值得後人學習和效法的。
周婉窈表示,這冊繪本將曹永和讀書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來。她印象中曹老師只要有字的文章都閱讀,而且都是和研究有關的書。她曾到過曹老師居處的地下室,那裡滿是藏書。但從事台灣歷史研究的她坦言,教科書裡的台灣史相當貧乏,而台灣史的研究如象牙塔,缺乏與社會連結;她舉例,曹老師的生日剛好也是霧社事件紀念日,但霧社事件很少有學術論文探討,這也反映關心台灣史的人稀少。她相信這冊繪本讓小孩子知道台灣歷史,也讓大人反思台灣歷史。
張隆志指出,關於曹永和的故事已經有相關出版品與紀錄片,這次用繪本方式呈現,還有台語、英語、華語及台語錄音等版本,特別是家長可以藉由繪本與孩子分享這位對台灣史學術貢獻卓越的典範人物,這是台灣史學者無法做到的事情;感謝長老教會團體願意這樣付出。他提到自己三年前到台史博館服務,目的就是要期待台灣史學術界能夠與民間研究人士一起努力,將台灣史研究推升到深度思考台灣問題,為更進步與更美好的未來努力、打拼。
查忻是曹永和關門弟子,他分享與曹永和相處的點點滴滴。他說曹老師藏書豐富,甚至當中有不少是圖書館沒有收錄的遺珠,不少歷史研究者在找不到史料時會想到詢問曹永和,也果然都能看到需要的史料;最重要曹永和願意把資料借出讓人研究。另在戒嚴年代,曹老師的書庫裡有許多禁書,譬如史明的《台灣四百年史》,他也願意讓學生借閱,不畏遭到檢舉的可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牧師和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曹昌平也出席發表會。盧啟明表示,明年是「台南400年」(1624-2024),是反思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契機;他認為這冊繪本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慶賀「台南400年」、以沾沾自喜的心態來看待台灣歷史,而應該冷靜思考反省要慶祝的是「歐洲史觀」嗎?還是重商霸權、共構殖民?或是真的能聆聽人民與土地的聲音,重新找到社會與教會的立足點,去思考台灣在世界上的角色?
曹昌平則回憶父親曹永和的生活點滴,如何以節檢的方式,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台灣歷史的研究中。他說父親出門幾乎都是步行,揹著十幾公斤重量的書包;因為他隨時讀書,譬如等綠燈過馬路時也是看書,而且都不是雜書,而是和研究有關的書籍,且內容非常跨界。他說明1999年成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也是因為作為中研院院士的父親認為有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