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擺脫「恐老症」的刻板思維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高有智(媒體工作者)

全球面臨前所未有的超高齡時代,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400萬人,人數還在增加,預計2026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我們如何想像老年?

變老是不可逆的現象,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美麗與哀愁,老年也不是只有單一樣貌,但社會常常陷入集體的「恐老症」,「老」總是與弱、病、殘、衰等負面詞彙相連,也常用老氣、老賊、老不修、LKK等詞彙做為汙衊批評用語。

主流的社會文化醜化「變老」,存在刻板印象與年齡歧視。當社會不斷鼓吹追求凍齡,甚至是逆齡回春,歌詠青春不老,追求年輕貌美的迷思,背後呈現就是不斷抗拒老化,貶抑老年的價值。法國評論家西蒙波娃曾經研究過老年議題,她發現大多數的人都以憂心和反抗來看待「年老」,「他們覺得年老比死亡更令人厭惡。」

德國曾有百歲阿嬤海瑟(Lisel Heise), 拿下最高票當選市議員,主要政見是爭取社區重新開放一座關閉近20年的游泳池,還希望創建一個青少年俱樂部,成為政壇最老的「菜鳥議員」。她說,年輕人一直沒受到重視,只要力量仍然足夠,大腦仍然靈活,責任永遠存在,尤其是老年人,始終要對下一個世代的事務負責。

而台灣接下來的國家領導人,目前檯面上的四位參選人,相較年輕的賴清德,也是64歲了。不管明年誰當選就任總統,在未來執政中,都是符合65歲以上的「老人」身分定義,但選民普遍並不擔心這群「老人」領導國家的能力,反倒認為具有資深經歷、豐富經驗,或者具有更好的治國能力。

老化是生命的必經路程,未必都是孤苦或脆弱,也可能是展現成熟與豐富經驗。變老是一種生命之美,變老也是長大成熟,就算身體機能會衰退,依舊累積人生智慧與心靈成長。靈修作家盧雲也說:「老化不只是一條走向黑暗的道路,同時也是一條通向光明的途徑。」去除老年的汙名化,但也不用過度浪漫想像。

面對高齡化的挑戰,台灣必須有新思維、新觀念和新視野。銀髮族未必都是社會包袱,「老人」未必就是被照顧者,就是社會福利的依賴者。許多人擔心人口老化,造成社會問題或負擔,若從正面角度來看,這是社會變遷的過程,不妨視為新機會和新挑戰,提早因應變化,翻轉老化的新價值,翻轉老後的生活,我們可以創造新的時代。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