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堅毅而溫柔的陪伴

紀錄片《塞納河上的船屋》

◎Wish

恬靜平緩的塞納河,像一條輕柔的絲綢穿過巴黎,千百年間,她默默纏繞著無數旅人的浪漫與雅客的情懷。你所能記得的許許多多關於法國的事,大概都離不開塞納河的河岸。聖母院、羅浮宮、艾菲爾塔、香榭大道……諸此種種,都在她的左右。來到這裡的旅客,總是能期待看不盡的亮點,總是能流連在賞不完的景色。人們帶著繽紛的憧憬來到塞納河畔,親睹莫內揮灑出的碧水晴空。

但是,如果我推薦你,到訪塞納河畔時去參觀一間精神病院,你可能會覺得我莫名其妙、大殺風景吧?不過,先別急著數落我不懂情趣,如果我再透露給你知道,那個地方是2023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得獎電影的拍攝地,你可能就會收起你的怒氣,並且提起一些尋訪的興趣?

溫暖的治療方式

法國紀錄片《塞納河上的船屋》的法語片名是「Sur l’Adamant」,意思是「在堅毅號上」,內容是介紹一家漂浮在塞納河上的精神病患日托中心。這家日托中心隸屬於聖莫里斯醫院,但它的位置不在醫院的院區內,而是在一艘停靠塞納河右岸的大船上。

導演用細膩的鏡頭介紹這群在船上勤懇工作的「船員」,他們都是巴黎市第四區的居民,也是一群長期接受精神醫療與復健的病友。這個地方是他們的俱樂部、復健中心,以及工作實習場所。導演用個人訪談和側拍的方式,記錄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你可以在片中看到他們分享生病的心路歷程、發病時遭遇的苦難、無可逃避的創傷經歷,以及未來康復的契機。

雖然乍看之下是陰暗而悲傷的主題,但導演的運鏡、取景溫暖而明亮,在朝陽中、餘暉中及咖啡熱氣中呈現著船屋裡的每一天。你會發現船屋上的生活意外的溫馨動人,並且充滿了詩意。這家精神病患日托中心的治療方式,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塞納河的景色氛圍,讓你想要前去造訪,點一杯咖啡坐上片刻,甚至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參與他們一天的生活。

如果你想了解精神病患日托中心的樣貌,或是想了解精神病患康復的經歷,觀看這部電影,我想是一個不錯的開始。雖然無法鉅細靡遺,但至少你會看到大致的樣態,而且不會感到什麼壓力。

一種慢性疾病

談到精神疾病與其復健工作,許多讀者可能會因為陌生而感到疑惑。我們不小心傷筋動骨的時候,會尋求復健科醫師診療,通過藥物、物理或職能治療等療程慢慢修復我們的身體功能。但是,心理的疾病、精神的疾病也需要復健嗎?怎麼復健呢?

我們對精神疾病的教育實在有許多不足,所以對精神病患的認識也比較缺乏。除非我們的親友當中有患者,否則這個在當今社會已算是普遍的疾病,在人們心中往往還是蒙著神祕面紗。甚至在教會中,不論是牧者或會友,也常常存在因不理解而產生的誤會或偏見。尤其當從新聞上看到一些精神病患傷人的社會消息時,更加劇心中對精神病患群體的恐懼。

其實,絕大多數精神病患沒有那麼不可親近,並不需要害怕他們。當他們急性發作時,可能會發生讓人困擾的情況,甚至一些危險,但多數病人並非如此。一般而言,他們不會傷人,也不一定會干擾他人。他們多數人經過適當的治療後,都能恢復穩定,可以工作,也能夠和人建立關係。

筆者曾在大型醫院的精神科病房工作過許多年,對現代精神醫療有一些實務經驗。在近代,精神疾病通常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一般精神病患就像其他慢性病患一樣需要長期穩定服藥。除此之外,病患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所以還需要職能、心理復健系統介入來施以援手。有些人行動、抓握能力會變弱,有些人認知、注意力、表達能力會變差,這些都是因為發病或藥物副作用造成的功能缺損,需要透過職能治療師設計治療活動來進行能力的復健。

同奔堅忍的路程

在《塞納河上的船屋》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船屋中的病友會固定開會、討論分享、上繪畫課、彈奏樂器、寫詩、唱歌、煮咖啡、賣餐飲、結算帳務等。這些大多是職能治療活動,是經過職能治療師或其他精神科專業醫事人員設計的復健課程,目的便是幫助船屋的病友練習言語表達、計算能力及肢體動作等,慢慢重建日常生活的規律,也恢復或維持他們應有的生活、職業與社交能力。

復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耐心是必備的。工作人員需要耐心嗎?也許!但實際上,更需要耐心的是病友。很多事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持續執行,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變化,因為持續執行本身就是所求的結果。

就某方面來說,精神病患復健的過程有點像基督徒奔行天路的過程。基督徒走天路,不是一種以致得救的修練,而是蒙恩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亦非一蹴而就、大功告成,而是開啟一連串不止息的行動,需要堅忍不懈地前進。我猜,這艘「堅毅號」被如此命名的用意也在此。我期許在堅毅號接受復健的病友,能在安穩的船屋中堅持前行。溫柔的塞納河不會帶走這艘船,她只會安靜地陪伴,並且承擔著每顆堅毅之心的分量。


本文配圖為紀錄片《塞納河上的船屋》劇照。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