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並於1950年將這一天定為世界人權日。人權議題領域多且廣,在目前國際社會簽署的人權公約中,包括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皆是保障的重點。就實務上而言,人權更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布農族馬遠部落先人遺骨在早年被研究團隊擅自挖掘帶走,今年11月15日族人再次北上陳情抗議,盼讓遺骨返鄉,撫平部落的傷痛。

總編輯|陳逸凡


【Dalul專題報導】馬遠部落布農族族人長期為爭取權益而努力,受到11月3日愛丁堡返還牡丹社群祖先遺骸事件的啟發,於15日向台灣大學、行政院、教育部等機構遞交陳情書,表達抗議的心志。他們期望台大從教育、公義、人權的角度,思考過去的歷史傷害並道歉,並尋求雙方的實質合作。然而,多年來的努力仍未能使雙方達成共識。

在戒嚴時期,台大的研究人員為了學術發展,在尚未取得族人的同意下,就逕自挖掘公墓裡祖先遺骸,在當時如此壓迫的氛圍與社會環境中,族人有怒卻不敢言,這種恥辱與傷害,成為當時族人的傷痛記憶。雖然後代知道有這件事,但耆老都不太願意談,甚至不知道遺骨去了哪裡,直到2012年,族人透過台大校友會刊的分享,才了解來龍去脈。

由於這一事件,族人組成自救會,積極與台大進行協商。遺憾的是,目前遺骨的歸還日期尚未有定論,而在受到近日愛丁堡遺骨返還事件的啟發,族人再次北上向相關單位提出訴求,希望此事能有所進展。



| Bunun中會Bahuan教會牧師 | Lumav Mangququ

尊嚴之路:遺骨背後的歷史創傷

【Dalul專題報導】11月15日,馬遠部落布農族族人為了回應台灣大學過去挖掘其先人遺骨的行為,在歷經多年未果的研議與討論後,選擇在台大校慶當天,從行政院出發,步行至教育部和台大醫學院,以遞交陳情書的方式表達抗議和訴求。然而,當他們抵達台大校門,準備向台大校長陳文章遞交陳情書時,後者卻以校慶活動為由拒絕接見,甚至關閉校門,請大量警力阻攔。儘管透過行政院和教育部轉達意見,校長仍未出面會見。

在描述這一過程時,Bunun(布農)中會Bahuan(馬遠)教會Lumav Mangququ(魯傌夫‧滿寇寇)牧師受訪指出,這段被台大校方拒絕的經歷他仍歷歷在目。在先前的陳情行動中,行政院、教育部和台大醫學院展現的善意讓族人感受到尊重。在台大醫學院的展示下,族人得以見到過去被挖掘的遺骨,並進行弔祭儀式,期盼這些遺骨有朝一日能返回故鄉。

Lumav Mangququ根據監察院的報告表示,目前共清點出60具人骨標本,其中43具成人骨骸已被用於實驗並切割,剩下的17具兒童骨骸則被拆解並與其他人種的骨骸混合保存,難以分辨。他本人多年前以及抗議當天,都親眼目睹這些重要的骨骸依舊遺落在外,令他當時的情緒十分激動,甚至數度哽咽。

Lumav Mangququ回憶,這些被挖掘的遺骨,其挖掘時間正是1960年代,也是他出生的年代。他自小便從許多布農族耆老口中聽聞過去有關挖掘遺骨的事件。當時的挖掘團隊甚至邀請當地族人參與挖掘工作,這種行為雖然違反了布農族的Samu(規範),但由於當時正值戒嚴時期,族人擔心遭受清算或迫害,並未做出太大的反抗。

Lumav Mangququ指出,威權時期下,族人不敢公開討論,此外由於挖掘目的和去向不明,族人對於如何處理這些遺骨也感到困惑。他說,這一系列事件不僅侵犯了布農族的文化主體性,甚至導致部落逾60年來的打耳祭中斷。

Lumav Mangququ表示,從部落及教會牧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祖先骨骸因過去受到不合理的挖掘,流落外地長達63年。因此,在不同單位的鼓勵和協助下,他們組成了自救會和工作小組,希望以正當的途徑,讓這些對部落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遺骨,能夠在未來榮耀地回到部落中。

因此,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馬遠部落在與台大多年的討論和分享過程中,於2020年提出了七項訴求:要求台大公開相關史料、確立遺骨返還和道歉儀式的時間表、建設紀念園區、設立補償基金會等。Lumav Mangququ說明,這些訴求旨在要求台大對其缺乏研究倫理和忽視人權的行為進行實質補償,以消除部落後代對長輩和祖先的愧疚。

Lumav Mangququ特別強調,如果要讓祖先的遺骨回歸,建立相關的紀念碑和紀念園區非常重要。這不僅能讓不熟悉此事件的人有機會了解背景,還能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其在教育、法律、考古學甚至文化層面上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從本土化思考出發、社會關懷和議題分享一直是部落教會的目標,他期盼透過更多元的幫助和支持,可以撫平部落的創傷,並成為不同的見證。


| 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 王毓正

尋求正義:族群傷痕與權利追尋

【Umav專題報導】近期馬遠部落遺骨返還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11月23日受訪時,以法律專業為基礎,對此提出深入見解。他呼籲社會應深刻反省歷史對待族群的方式,同時提倡人權進步,以推動社會正義。

◆人權進步與族群關係

「人權發展到今日大有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忘記歷史。」王毓正表示,社會對待族群的方式應該得到深刻的反省,人權的進步是隨著社會對這一議題的關注而不斷演進。

王毓正認為,人們開始反思過去對於族群的態度,包括對待族群祖先的遺骨等,這些反思使得人權保護有了更深層次的進展。他提醒,人權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努力,更不能忽略歷史,而應以反省的態度看待過去,以更好地推動人權的進步。

◆自救會的挑戰:從過去到現在

王毓正深入分析了馬遠自救會的處境,指出第一代自救會成員在威權統治時期經歷壓迫,因而採取比較溫和的訴求方式。然而,他指出,這種策略未為自救會帶來實質好處,反而使他們的訴求受到消極態度對待。「他們曾經歷威權時代的壓迫,當時的人對人權或自由比較不敢有什麼樣的想像,比較老一輩的他們就會比較溫和啊!」

王毓正也舉例,台灣大學安排醫學院學生下鄉服務的做法,使事件焦點模糊,未能真正彌補過去的不當行為。他呼籲社會應警惕在解決不義事件時,避免以施予恩惠的姿態對待弱勢,並強調了對於正義回復的迫切需求。

◆媒體與刻板印象:馬遠部落的訴求

王毓正表示,受害族人隨著時間,堆高了不滿情緒並提出更強烈的訴求也是情有可原,然而部分主流媒體卻去脈絡化以賠償金額要求的數字下標,引起社會大眾對族人的誤解。王毓正籲請各界媒體持續深入報導馬遠部落遺骨返還案,避免被觸及率與流量綁架,並建議學術社群可舉辦講座、工作坊等相對較易民眾理解的討論,以提高對此議題的了解。

◆台大的道歉:一個重要轉折點

對於台大醫學院挖掘馬遠部落遺骨事件,王毓正回溯至1960年代,強調當時政府行為與當代社會氛圍的不同。他指出,在當時的氛圍下,政府行為未受到高度重視,人權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社會應該理解當時的時局,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事件的發展。

王毓正強調,台大已經承認事件不當,提出了道歉。他指出,這種認知的改變和道歉的姿態在整個過程中的演變應受到特別的注意。他表示,儘管當初的訴求相對卑微,但台大一直未能積極回應。

隨著時間推移,受害族人提出更強烈的訴求,卻遭到部分主流媒體的曖昧報導,引起社會對族人的誤解。王毓正敦促各界媒體持續深入報導此案,支持對正義回復的急迫需求。

◆關注原住民權利

最後,王毓正期盼各方持續關注馬遠部落遺骨返還行動,並鼓勵在社會層面推動人權和原住民權利議題的討論。他希望此議題能引起更廣泛的社會共鳴,推動台灣社會在人權保護和族群關懷方面進步。
針對馬遠台大遺骨返還案,當中牽涉到諸多法律層面議題,又與當代原住民族群之權利返還有直接關係。11月15日馬遠自救會與台大校方發生陳抗衝突後,王毓正隔日便參與布農族青年開設之播客「Umav如何了!」向年輕世代呼籲對原住民族權利返還和轉型正義的關注。


|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副教授 | 鍾國風

深層對話:文化尊重與歷史責任

【Umav專題報導】11月21日,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副教授鍾國風受訪,針對愛丁堡大學返還排灣族戰士頭顱與布農族馬遠村祖先遺骨一案發表看法。他強調,這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對於自身學科發展與學術倫理的扭轉機會,應採取積極態度正視問題,而不是回避或消極應對。

◆處理策略:台大與愛丁堡的對比

鍾國風指出,兩事件最大的差異在於責任的主體不同,「台大醫學院乃是基於自身體質人類學的學術研究需求,於1960年代主動前往布農族馬遠村取得其祖先遺骨;愛丁堡大學的排灣族祖先頭顱則是於19世紀末因牡丹社戰役輾轉從日本取得。」台大有更大的責任積極處理馬遠遺骨事件,因其為醫學院前輩學者在解嚴期間未經布農族人認知情況下取得的研究材料。 愛丁堡大學尊重原住民族的意願且雙方達成共識,展現遺骸返還與歸葬的積極度,邀請族人與靈媒參與,尊重原住民族傳統儀式與祖靈溝通,跨海帶回祖先頭顱。

2016年,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與排灣族佳平部落的「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金祿勒)頭目家四面木雕祖靈柱」,達成共識以「國寶婚禮」形式締結博物館與部落的延續性關係。鍾國風坦言,此案例雖不涉及人骨,但展現了原住民社會與學術機構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精神,重新理解原住民神聖物的意義與歸屬的問題。

鍾國風進一步指出,人骨遺骸返還問題不僅僅只涉及倫理問題,更是當代原住民族人權問題。這是一個普遍性的人權與世界潮流的議題,當代學術倫理與人權議題,首應尊重原住民墓葬保護與返還。此一問題根源,更涉及誰擁有訴說過去的權力,是一個國家控制過去的政治性議題。他指出,這種情況儼然還會持續發生,因為台灣這塊土地的長時限歷史脈絡與原住民族主體性等問題一直未被解決,往昔更常被冠以學術研究名義所掩蓋。

◆遺骨返還:國際視野與法案建議

「受害者已經夠弱勢了,還要自己花大量的人力跟金錢來做這個事情,這是沒有道理的,國家願不願意面對過去?否則你講出來的轉型正義恐怕會被大打折扣啊!」鍾國風建議,所有相關遺骨的資料系統化公開,設立主管機關權責及設置審議會,明定原住民族委員代表,過程中應讓遺骸後代參與。同時也應該訂定賠償或補償辦法,彌補歷史過程各族群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更應編列足夠的經費,進行原住民族遺骸的普查、整理和返還工作。他強調,政治觀點的不同可能影響處理此問題的態度,呼籲國家應該面對歷史不正義,提倡轉型正義,以撫平歷史傷痕和促進社會和解。可以參照《美國原住民族墓葬保護暨返還法》(NAGPRA)法案,建立完整墓葬保護與返還程序,包括普查、系統化公開資料、成立審議會、編列補償與調查經費等,以更公正返還遺骨。

◆轉型正義的必要步驟:面對歷史的責任

鍾國風呼籲,在當代國家更應積極面對原住民族墓葬保護與返還的議題,並透過法制建構,確保原住民主體性與文化遺產被以公平正義的方式處理與對待。他認為這是社會轉型的一環,也是對過去歷史的應有責任。


相片提供/Lumav Mangququ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