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提及北台灣宣教,大部分人腦海中都會率先浮現馬偕的名字。然而教會的建立與茁壯,需要有更多上帝國的僕人,源源不絕地以行動回應呼召。今年是宣教師吳威廉逝世百週年,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特別出版繪本,並舉辦研討會,記念吳威廉與吳瑪利這對在教會制度、洋式建築、音樂教育皆有卓著貢獻的宣教師夫妻。
總編輯|陳逸凡
北部教會發展路 百年追憶吳威廉
【林宜瑩專題報導】為記念宣教師吳威廉(1861~1923年)對台灣教會發展的影響,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於12月9日舉辦「宣教師吳威廉牧師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邀請眾多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台灣神學院前教會歷史教授、星中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指出,1901年馬偕逝世後,北台灣教會的發展從草創開拓進入建設與組織制度的確立,接續來台的吳威廉功不可沒。
鄭仰恩提及,1904年10月4日首屆「台北長老中會」在牛津學堂舉行,吳威廉被選為會正,將北部教會分為12堂會。之後,約美旦、宋雅各、金仁理等宣教師加入,於1907年成立北部教士會。
鄭仰恩強調,在吳威廉的領導下,北部教會形成了民主、尊重的對話氛圍。吳威廉常強調在實施決議前,需與本地信徒商討,奠定了教會合議制的基礎。此外,吳威廉與南部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巴克禮的合作,促成1912年10月24日在彰化西門街禮拜堂召開的台灣大會,由甘為霖領導,馬雅各、馬雅各二世、馬偕與偕叡廉共同主禮聖餐,象徵南北長老教會合一,在在可見吳威廉的貢獻。
鄭仰恩表示,教士會在1911年決議將宣教中心從淡水移往台北。在獲得加拿大母會的認可後,教士會在牛埔庄(現今雙連教會附近)購置了大片土地。1912年12月26日,馬偕紀念醫院(舊樓)落成後,由吳威廉主持的台北宣教師、醫師、教師宿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中。
1915年4月29日,南北教士會在台灣大會中,經過投票,決定將聯合神學院設在台北。隨後,在約美旦主持、吳威廉設計與監造下,歷經十個月的工程,台北神學校於1918年春天竣工(台泥大樓現址),可容納250名神學生。
鄭仰恩表示,之所以將宣教中心從淡水移往台北,主要是日治時期,看到包括醫學、師範、農學等數百位學生,還有醫師、教師及在銀行、公司行號上班的專業階層,再加上漁農工商廣大的勞動人口都需要福音。原本淡江中學也要移來台北,但因夏天颱風來襲常造成淹水,最後並未成行。但也因配合馬偕醫院醫療傳道的發展,1913年,北部教士會決議在今民生西路「中山二派出所」隔壁第三軒的地方開設「牛埔庄講義所」,派傳道師吳寬裕為第一任開拓者,吳威廉為小會議長。這就是現在雙連教會的前身。
1923年,吳威廉身體漸衰,於6月13日逝世,享壽63歲。其告別式在淡水教會舉行後,遺體安葬於淡水砲台埔外國人公墓。鄭仰恩說,吳威廉逝世後,加拿大長老教會因聯合運動影響分裂,三分之二加入聯合教會。這一變動對北台灣宣教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台灣宣教區歸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但多數在台宣教師選擇加入聯合教會而離台,僅偕叡廉、明有德及戴仁壽夫婦留下。
隨後,因聯合運動的破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市區喧嘩,聯合神學院遷移到陽明山嶺頭。這些變遷也導致領導層集權化。鄭仰恩指出,吳威廉來台之時正處清國末期與日治初期,面對與日本殖民政府的緊張合作關係以及南北教會「既合一又各有主見的張力」的複雜互動,均以合議制度應對。鄭仰恩深思,若吳威廉能活得更久,或許能見證北台灣宣教活動及處境的截然不同發展。
北台灣音樂之母 吳瑪利作育音才
【林宜瑩專題報導】1892年,吳瑪利隨夫婿吳威廉來到台灣,她將五線譜引進本島,因此被譽為「北台灣音樂之母」。她不僅是著名的鋼琴家與管風琴家,1920年代更於淡江中學及台北神學院擔任鋼琴與聲樂教師。她的教學嚴謹,經常提醒學生學習音樂絕不能「大約」或「差不多」。
台灣神學院專精教會音樂的副教授陳琇玟提到,1923年北部教會成立50週年之際,吳瑪利於淡江中學舉辦的慶祝活動中,挑選了韓德爾神劇《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作為表演曲目。她逐個聲部指導,最終成功地將四個聲部融合。1926年,由她指導的淡江中學第一個男聲合唱團更赴韓國及日本進行巡迴演出。當時的團員陳泗治與駱先春後來均成為著名音樂家,陳泗治更擔任了淡江中學校長。
吳瑪利於1953年創作的聖詩〈咱當來吟詩〉,至今仍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視為非正式的「會歌」。另外,她在1918年作詞、1926年填曲的〈你若欠缺真失望〉,也是其著名作品之一。陳琇玟指出,吳瑪利以此詩歌鼓勵在牧會過程中遭遇挑戰的丈夫吳威廉,展現她在音樂和生活中的勇氣與智慧。她引用陳泗治的說法,長老教會因受到吳瑪利的影響,被稱為「唱歌的教會」。
1923年吳威廉去世後,吳瑪利與孩子們選擇繼續留在台灣。1927年,加拿大長老會受聯合教會運動影響而分裂,吳瑪利與女兒吳阿玉護士、吳花蜜醫師及女婿李約翰醫師遷至台南。當女兒與女婿在新樓醫院工作時,吳瑪利在南部教音樂。1938年,年事已高的她退休並返回加拿大,由吳花蜜照料,於1960年安息,享耆壽94歲。
陳琇玟詳細述說台灣聖詩的發展過程,以此向吳瑪利致敬。她指出,從18世紀末期開始,台灣教會初期主要吟唱的是來自廈門的詩集,如《養心神詩》等;1900年,甘為霖編輯的《聖詩歌》以羅馬字發行(無譜);1923年的《聖詩》則是以《養心神詩》為基礎,由宋忠堅編輯,偕叡廉以漢字發行;1936年第三本《聖詩》成為台灣第一本有譜的《聖詩》,收錄六首台灣平埔族傳統旋律,開啟台灣處境化教會音樂之門;1936、1937年第四本《聖詩》,學習日本讚美歌於結束時加上「阿們」,由明有德重新編輯,收錄台灣五位本地信徒、五位宣教師創作20首詞、五首曲調。
不過,陳琇玟說,第四本《聖詩》雖有本地作者作品,卻仍無台灣本土風味的詩歌,而1964年第五本的《聖詩》,才是台灣處境化聖詩的萌芽,該版本收納本土原住民(平埔)旋律、漢人五聲音階;2009年版的新《聖詩》更融入普世,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北歐及北美等地的詩歌,也收納台灣處境、原民、福佬、客家等詩歌。
近代化建築新軌 空間藝術展風華
【林宜瑩專題報導】談到宣教師吳威廉,較廣為人知的,是他對台灣建設與空間近代化的貢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陳穎禎分析,吳威廉在台灣32年(1892年10月23日至1923年6月13),橫跨清末及日治時代。他的工作方式與馬偕不同,馬偕在清法戰爭後建立了高塔式禮拜堂,而吳威廉則是透過組織化的方法,包括「台北長老中會」會堂建築部的集體參與和決議,進行單價分析、工項圖說製作、向母會呈報,獲核可後募集資金、取得土地,進行建材採購、工匠招募和信徒的參與,一直到工程完工,呈報母會接納。
目前在七星中會中山教會聚會的陳穎禎指出,吳威廉參與的建築作品包括位於淡江中學的馬偕墓園、1901年竣工的馬偕墓碑,這是根據西方墓園樣式所設計的。吳威廉也曾在英國工務局學習建築洋樓,並參與1903年底開始、1905年竣工的英國領事館官邸增改建工程。在淡水宣教中心,他主持了包括淡水姑娘樓(1906年竣工)、淡水牧師樓(1909年竣工)、婦學堂(1910年竣工)、淡水女學堂(1916年竣工)等建物,其中淡水女學堂是現存最完整的吳威廉遺作。
吳威廉在台灣的工作亦包括將淡水宣教中心遷移至台北,建立了台北宣教中心、宣教師和醫師的宿舍群、馬偕紀念醫院舊樓(1912年竣工)、台北神學校(1918年竣工)等。此外,他還主理了宜蘭、新竹、基隆、北投及大稻埕等地的禮拜堂建築,以及花蓮鳳林教會(1922年竣工)。
根據史料記載,台北長老中會會堂建築部從1912年到1922年,除了1915年由約美旦、1919年由羅虔益擔任部長或主理外,其他年份都是吳威廉擔任。陳穎禎表示,吳威廉不僅是一位宣教師,更被譽為「海外建築家」,他改變了台灣的建築風貌,也改變了台灣社會的空間樣貌。他引進了「移民式樣」的洋樓建築,這些建築的特點包括高基台以防潮、白牆或紅磚建造、閩南紅瓦屋頂和寬闊的拱廊。他的代表作品是台北宣教中心,以及沿著前往圓山神社的公路(現為中山北路)所建的洋樓群,但可惜這些現今都未被保存下來。
陳穎禎指出,吳威廉對北台灣教會的貢獻,不僅是透過教堂建築的集體決策過程,把移民建築經驗轉化為公眾事務,還進行了模組化生產,提高了功能性和效率。他將歐美和台灣建築特色融合在一起,促使台灣社會生活空間朝著近代化發展。他在都市實施集中型開發,如台北宣教中心的洋樓群,在鄉鎮則以教堂建物呈現基督信仰中心,因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許多城鄉都設有教會據點。
宣教歷史尋足跡 對話開創信仰路
【林宜瑩專題報導】退休牧師李孝忠指出,台灣基督教歷史可追溯至1627至1637年間,當時荷蘭宣教師甘治士首次對台灣西拉雅族宣教。
李孝忠說,甘治士編寫了祈禱文、教理問答和字典,為當地人提供宗教教育及文化交流的基礎。接著,宣教師尤羅伯為5400名西拉雅族人施洗,並設立學校提供教育。此外,宣教師西門‧范布鍊(Simon van Breen)協助組織教會,為當地宗教活動提供組織架構。1651年,宣教師倪但理翻譯西拉雅聖經。李孝忠表示,這些宣教師來台主要是服務荷蘭移民,但隨著荷蘭軍隊撤退,這段時期的宣教事蹟如「船過水無痕」,幾近消失不留痕跡。
1865年馬雅各抵台,開始在南台灣進行佈道、醫療、信徒教育與植堂工作;1875年,巴克禮來台,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聚珍堂與學校;1872年馬偕抵達淡水,隨後吳威廉與吳瑪利於1892年接續在北台灣的教會事工。李孝忠指出,1910年愛丁堡會議關切西方教會缺乏宣教熱情;1928年耶路撒冷會議則關心年長與年輕的教會互動情況;到了1938年,淡巴藍(Tambaram)會議開始以神學方式討論宣教與教會的關係,始有教會取代上帝國的信仰反省;1952年威林根會議,從以教會為主的宣教,轉成以宣教為主的教會,開始有「Missio Dei」(上帝的宣教)理念的推展。
李孝忠強調,宣教是教會存在的核心,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歐美教會建築物用途已轉變,反映出宣教活動的重要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訂定2024至2025年度主題為「激勵信仰生命,邁向家園豐盛」,以強調宣教理念的轉化與實踐。他回顧,宣教觀從17世紀以建立教會為中心,轉向20世紀以「上帝的宣教」為核心,表明宣教是上帝對其造物的關懷。他認為天國不僅是死後的期望,而是存在於人心中,體現在上帝國的主權之下。
李孝忠提及,現今宣教重視普世合一,這字源自希臘文oikos(家),包含oikonomia(經濟)與oikologia(生態)。他認為,未來宣教挑戰在於「對話」,包括神與人、人與人、人與自己,甚至是不同宗教間對話,這是未來宣教的主要課題。
墓地整修傳敬意 宣教貢獻永銘記
【林宜瑩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退任長老吳建賢表示,十餘年前拜讀過陳穎禎有關吳威廉生平的碩士論文,才了解吳威廉關於宣教師的一生。吳建賢說,他親自前往位於淡江中學旁外僑公墓,站在吳威廉墓碑前時,心中有無比的震撼。
吳建賢感謝上帝將吳威廉帶來台灣做出許多貢獻,但此時吳威廉的墓地卻疏於管理,他便回到雙連教會,在長執會述說吳威廉的事蹟。雙連教會在2016年底成立小組,於2017年1月7日進行場勘。
吳建賢指出,由於外僑公墓土地屬國有財產局,墓園管理為加拿大駐台北經貿辦事處,雙連小組在場勘後決定,要將吳威廉墓碑扶正、修整龜裂處,並協助清除外僑墓園雜草及修剪樹木,也設立告示牌,來簡述吳威廉在台作宣教師的事蹟。
吳建賢指出,吳威廉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但他持有英國護照。在來到台灣淡水期間,他是清國末年受保護的英國僑民。自日治時代明治年間至1923年大正年間逝世的這段時間裡,吳威廉學會了台語,喜愛台灣米粉。他摒棄了馬偕宣教時的權威模式,創立了一個採取合議制的教士會,為組織建立了制度化架構。他還向加拿大的母會募集資金,為台灣留下了許多建築。在吳威廉的領導下,北台灣首次建立了真正的長老會組織。
如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沒有因吳威廉過世而消失,反而堅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甚至連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都與長老教會合議體制有關。吳建賢說,這也是為何雙連教會如此重視吳威廉的原因,所以在吳威廉逝世百週年時舉辦音樂會、研討會、重新出版《海外建造家──吳威廉》(原著作者為牧師明有德)、與台灣吧合作出版《米粉先生奇遇記》繪本、製作有關吳威廉生平影片。
《米粉先生奇遇記》 吳威廉穿越時空講故事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與網路媒體「台灣吧」合作,推出吳威廉紀念繪本《米粉先生奇遇記》。這本繪本以穿越的手法,介紹吳威廉在台灣的建築、教會和社會方面的貢獻,並傳達了他的品格和理念。
《米粉先生奇遇記》製作小組的總召、雙連教會關懷牧師梁唯真表示,吳威廉的建築不僅美觀,結構也穩固,甚至遭遇九二一地震也沒有受到損壞。提及繪本,她表示,希望讓孩子們從中認識吳威廉,並學習他的品格和價值觀。繪本中她最感動的情節,就是米粉先生(吳威廉)穿越到1951年,看到南北長老教會合一成為總會的成果。她相信,如果吳威廉看得到,他一定會很開心和感動。而他的事蹟故事也可以啟發台灣民眾,要去知道台灣歷代有許多偉大的人,才有今天的民主和自由。她說,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遞給台灣社會的一個很主要且很棒的價值。
雙連教會執事李旻瑋受訪時說,她一直想要出一本可以讓孩子們了解雙連教會的歷史和文化的繪本,作為教會110週年的紀念。她也表示,今年剛好是吳威廉逝世百週年,雙連教會於是決議發起製作繪本來記念吳威廉。她說,他們對這個計畫充滿了感恩,也感謝上帝的帶領和成就,他們會繼續努力,讓作品可以廣為流傳。
專題攝影|林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