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伊領伊,心倍佳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潘軒豪(埔里愛蘭巴宰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前些日子回到母會做禮拜,不驚訝地發現,台語堂有將近九成都是長輩,當天除了打鼓的弟弟、指揮的姊姊、帶小孩來幼兒洗禮的妹妹,還有兩位受洗的青少女與小女孩,最後就是坐在後排算人數的我。教會成員組成偏「成熟」,相對「稚嫩」40歲以下的年齡層為什麼都沒有人會想來?我也沒有答案。

2023年底,母會鼓勵會友邀請未受洗朋友來參與聖誕餐會,只要是會外的朋友,教會就會補助當日的餐費。用「分享餐會」來做邀請,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方式不錯,因為這會是一個認識信仰的開始、機會。我也同時想到教會長期推「一領一」,這樣的方式是否適合我們呢?十幾年前還在讀書的時候,我就有聽過這樣的方式,如果成效不錯,教會可能就得週末開上、下場次才有辦法滿足會友聚會的需求。

大學一年級時,我在新竹讀書,長青團契學長姊帶我去學校附近的教會,當時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關懷方式:由長老分別認領我們這群外地學生。長老她就像是我在當地的家人,一個學期有一、兩次機會到她家吃飯、聊天;即便我已經跟大家斷連,但當年長老的溫暖,我一直記到現在。當年在新竹中會中正教會接待我的長老,謝謝您花了許多時間和力量來關心我。

青年人可以說是教會的根基,未來這些人可能是下一代教會中的執事、長老、團契的會長等。我們常會說,教會老人多、小孩少,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交給心有餘力的長輩來照顧一個從本會長大的青年人,或者是很久沒有回來的中壯年,是不是這樣看起來就容易一些呢?

這些事工不一定都要花錢,我們可以用電話或網路上的關心,或者無聲的禱告;如果經濟還算許可,用共同基金的方式支援青壯年來回的車費,某個層面就少了一些外地遊子要回家的阻礙。這樣的做法是否可行,我不清楚,但教會的青年人需要被關注被關心,這是一個必須做也得做的事工。身邊所見的長輩們,很可能會在十年內,甚至15年內回到天家,是不是能在這個教會空掉之前,試著將愛投入在我們自己的肢體當中呢?一領一很好,如果我們可以多一種可能性,找回一個我們自己的家人,相信這也會是一件很美好、很棒的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