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教會夫妻團契講座 認識自律神經失調

(攝影/林婉婷)

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林婉婷高雄報導】壽山中會三民教會夫妻團契定期舉辦講座,在1月14日的主日禮拜後邀請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身心科醫師陳億倖分享「淺談自律神經失調症與焦慮症」。陳億倖舉例,若有胸口悶、難呼吸、肩頸背痠痛或發麻、心臟怦怦跳、反覆腸胃不適、頻尿等症狀,且不能控制、時好時壞,直接科別檢查後卻沒有發現異狀,或許就需要求助身心科。

她說明,「自律神經」分佈於人體全身,主要功能是幫助人體適應環境變化;自律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管理警戒反應,後者管理放鬆反應。人無法靠意志控制自律神經運作;當「壓力」來臨,自律神經會自行運作,透過分泌不同物質等方式使身體狀態達到平衡或足以因應環境需要。

(攝影/林婉婷)

而「自律神經失調」有幾種原因,例如血清素製造、正腎上腺素分泌異常,長期、慢性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像失去彈性的橡皮筋、無法正確調適,在交感與副交感之間擺盪。壓力感受與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取決於性格、經驗與思考方式,例如抱持災難性、以偏概全、錯誤歸因的思考模式,容易放大壓力、加劇緊張。

長期自律神經失調可能進一步造成其他症狀,例如焦慮症、恐慌症、失眠症、糖尿病、經前症候群、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等。網路上有自律神經失調檢核表格,而醫療院所也有心率變異性(HRV)測量儀器,或醫師能在問診過程中觀察出來。

(攝影/林婉婷)

自律神經失調除了藥物治療,還需要環境改變與心理調整;但要在短時間內脫離造成壓力的處境或許不容易,醫師們建議還是要適度搭配藥物。針對減少壓力,陳億倖提醒要從改變認知、管理情緒、尋求信仰支持或諮商資源、培養運動與飲食習慣等方面著手,避免逃避、否認、依賴藥物等無效策略。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