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身房】讓嘮叨變成愛的語言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作父母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3章21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當父母看不慣孩子行為的時候,有時實在很難不嘮叨個幾句。不過,2015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以及哈佛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有個有趣的實驗,他們給32位9到17歲的青少年聽自己父母嘮叨30秒的錄音。結果發現,聽到父母嘮叨聲,大腦負面情緒的區域變得活躍,負責調節情緒及理解他人的區域活動卻變少。意思是:父母的嘮叨通常會讓孩子有更多負面情緒,同時也很容易使孩子關閉自我情緒管理與理解他人的能力。可想而知,如此一來,親子關係勢必更加緊張,也會有更多的衝突。

若說溝通的目的是在於使對方理解自己,而從上述的實驗結果來看,嘮叨顯然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此外,父母嘮叨的內容,到後來常常已經不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是針對孩子本身,像是:「你就是這樣,講都講不聽!」「你每次都這樣!」這些話都像在說孩子本身不好,而非他的行為不好。在孩子的耳中,像在貶抑他的自我價值,而且會讓孩子覺得你不了解他。這樣的表達很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久而久之,也會對自己失去自信、對世界感到灰心。

年輕人呢,要留心聽我的話,聽從我的教訓,不要讓它們溜走,要記住它們,銘刻於心。因為得到它們,就是得著生命,得著健康。(箴言4章20~22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話能留在孩子心上,那請切記,嘮叨很難達成這樣的效果。良好的親子溝通,需要讓孩子處於留心聽的狀態。舉例來說,當你看見子孩子在玩手機沒寫功課,你希望他先完成作業,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先問他幾分鐘後可以放下手機,而不是要他馬上叫放下手機。一來,是尊重孩子有自主性;二來,是培養他自我負責的態度,並非應付父母而已。等他放下手機之後,可以先同理孩子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讓孩子知道你想理解他,也尊重他的需要。譬如,表達知道孩子上網聊天是想跟朋友有更多的互動,或打電動是想放鬆一下。有了這些基礎之後,你再表達對他沒寫作業的擔憂,這時孩子比較能理解你的擔憂。接著,你可以跟他一起討論如何解決這問題,孩子自己的想法為何?有什麼打算?需要父母提供哪些資源與協助?

有效的溝通需要對方留心聽,因此我們需要打造讓對方留心聽的氛圍與環境;過度嘮叨只會讓我們的話從他們的心上溜走。想要孩子記住我們的話,請記得他們的情緒會影響他們如何接受。父母的表達,若能先同理孩子的情緒,照顧他們的心田,父母跟孩子說的話,才有可能在他們心裡開花結果。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