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正式屆滿兩週年。侵略者總是以荒謬的藉口來包裝貪婪野心——無論是特殊軍事行動,或是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扼守著歐洲的門戶,烏克蘭人的英勇抵抗已是傳奇,台灣作為民主自由的盟友,也將同聲祈禱,盼望公義與和平早日臨到。

總編輯|陳逸凡


終有一天,我們會回去

-烏克蘭台灣隊創辦人專訪-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與莒光路的交會路口,能看見一家以黃色、藍色和向日葵彩繪為裝飾的餐廳——那是「Хата烏克蘭餐廳」,為「烏克蘭台灣隊」創辦人林岳與林歐莉亞(Olga Kulish)夫婦於2023年7月開設。這間小而美的餐廳不僅提供烏克蘭家常料理,也成為想認識烏克蘭文化的台灣人與外國人、旅外的烏克蘭用餐、聚會、思鄉的聚會之所。

(攝影/林婉婷)

跨越千山萬水 Хата的創業故事

林岳曾在烏克蘭投資經商,因緣際會認識林歐莉亞,兩人後來成為工作夥伴、結為連理。面對2014年俄羅斯侵烏、併吞克里米亞的局勢,以及林岳希望回台照顧年邁父母的決定,本就有教學經驗與熱忱的林歐莉亞也隨之來台,申請並獲得中山大學獎學金。回台後,林岳擔任家庭主夫,林歐莉亞則攻讀博士學位。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林岳的父母相繼過世。這一系列生活變故促使他決定開設一家餐廳,將烏克蘭文化與處境介紹給更多台灣人。

創業初期,林岳的朋友們普遍不看好這個冒險,但林歐莉亞堅定地支持他。她強調,在她追求學術與個人事業的過程中,林岳一直是她堅強的後盾。因此,對於林岳想要實現的夢想,她亦全力以赴。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Хата烏克蘭餐廳」誕生。林岳坦言,開店之路充滿挑戰,甚至夢中也在思考如何改善經營。

餐廳內部以烏克蘭傳統家居風格裝潢,包括模擬壁爐的設計、繪有紅莢蒾的盤飾以及印有罌粟花的桌布與椅套。林歐莉亞介紹,壁畫的藍天與向日葵花海展現了烏克蘭的典型景致──晴朗的藍天、金黃的大地,時而是盛開的向日葵,時而是豐收的麥田。不僅體現烏克蘭以農業為基,追求和平、無爭的國民性格,也傳遞家的溫馨與思念。

從抗爭到復興 烏克蘭堅持自由路

在「Хата烏克蘭餐廳」的牆壁上,展示著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台灣對烏克蘭的援助照片,成為林歐莉亞述說俄烏關係長期張力及戰爭現狀的背景。她講述俄羅斯難以接受蘇聯解體後的現實,始終企圖將文化和信仰相近的前蘇聯國家納回控制之下。烏克蘭在1990年代通過公投獨立,雖然經濟依賴俄羅斯,但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迫以低價賣給俄羅斯,反映了不平等的貿易關係。

(攝影/林婉婷)

林歐莉亞指出,隨著接觸歐盟文化和觀點,烏克蘭決定擺脫俄羅斯影響,尋求自主發展。2013年,當烏克蘭準備與歐盟簽署協議加入自由貿易區時,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簽約,選擇靠近俄羅斯,引發基輔獨立廣場的非暴力抗議。政府特種部隊的鎮壓導致多人死亡,進一步激化反抗情緒,終於在2014年2月推翻亞努科維奇。

這是烏克蘭人爭取到的政治改革,俄羅斯以「政變」為名,趁烏克蘭動盪之際侵占東部地區,並支持親俄分裂勢力。2014年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俄軍誤擊,進一步揭露俄軍行動的危險性。林歐莉亞指出,俄羅斯對東部的侵略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爭奪,更暴露了對整個烏克蘭的野心。俄軍在烏克蘭的行為,如搶劫民宅、占領學校並留下嘲諷留言,展示了其對待被占領地區人民的態度。儘管戰爭持續,烏克蘭開始在國際上向俄羅斯尋求賠償,幫助戰爭中受害的人民。

林歐莉亞強調,經過兩年的戰爭,烏克蘭人變得更堅強,國家也在自我加強,以保護人民。俄羅斯的陸軍雖然推進,但烏克蘭空軍有效抵抗,並利用無人機技術成功擊退俄軍艦隊。她相信,烏克蘭人透過這兩年的戰爭,累積越來越多經驗、也變得越來越堅強;或許失去部分土地、人民被迫暫時離開,但他們一定會再回到家鄉。

料理作文化橋梁 連結遠方的心

在烏俄戰爭爆發後,身在台灣的林岳與林歐莉亞立即行動,創立了「烏克蘭台灣隊」,募集並運送物資支援烏克蘭。他們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確保更多專業性資源,如醫療物資和病床,得以送達需要的地方。林歐莉亞回憶起最初只是個人匯款,而林岳則提議募集物資,希望與台灣社會共同參與這場支援。

儘管初次募集時對於物資的分類、包裝、運送等環節不甚熟練,但他們得到許多愛心人士,包括阮綜合醫院的大力支持。為了讓烏克蘭和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支援,他們在寄往烏克蘭的物資箱都貼了台灣國旗圖案。

薩洛。(相片提供/Хата烏克蘭餐廳)

在文化交流方面,林岳與林歐莉亞吸收並欣賞台烏兩種文化的滋養,透過料理展現彼此的特色與差異。林岳分享了他對烏克蘭國民美食薩洛(醃豬油)起初的不解及後來的認可;透過研究和了解,他發現原以為不健康的薩洛其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入口即化的口感也使其成為餐廳熱門菜品。甜菜湯等家常料理的多樣性也體現了烏克蘭餐飲的豐富性。他們努力讓Хата烏克蘭餐廳提供的不僅是嚐鮮異國料理,而是真實的烏克蘭家庭常見的菜餚,以吸引顧客非單一次的嚐鮮,而是持續回訪。

林歐莉亞還分享了關於「麵包」的家庭故事,在烏克蘭,「麵包」是神聖的,不可以任意丟棄、浪費,哪怕過期或變質,也可以分給動物。1931至1933年,當時在蘇聯體制下的烏克蘭發生大饑荒,林歐莉亞的祖母曾經歷過那段黑暗歲月,哪怕是多年以後、直至年老,祖母與祖父仍習慣會在家儲存大量麵包、麵粉和其他糧食。林歐利亞的祖母曾經在德國農場工作,不堪虐待而逃走,後被逮捕、關入集中營並險些被處死,因為熟悉德語而被轉分配到其他農場。

甜菜湯。(相片提供/Хата烏克蘭餐廳)

不平等條約真相 從清俄史看台海

對台灣人來說,雖然戰爭並非直接發生在自家門口,但戰爭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從未遠離。林岳指出,在美國聚焦於烏克蘭戰爭和以哈衝突之際,俄羅斯卻在背後推動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企圖讓美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他強調,當前的國際緊張局勢前所未有。

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丁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動描述為「糾正歷史錯誤」,林岳引述歷史案例,提到1858年英法聯軍期間,俄國借救援之名進駐愛琿城(今黑龍江省黑河市),迫使清國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東的6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給俄國;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則兩國共管。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不僅確認《璦琿條約》,更將共管土地直接納入俄羅斯領土。

儘管中國長期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但1999年,中國和俄羅斯的領導人簽署《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可謂正式認可了上述條約。

林岳說,台灣長期處於「被認知的戰爭」中,卻未有足夠能力反擊。他建議,透過「回顧歷史」來反攻,讓中國民眾,特別是「小粉紅」意識到實際上奪走他們領土的是俄羅斯。藉由激發中國內部的輿論壓力,改變國家政策,為台灣贏取更多準備戰爭的時間。

他強調,分享這段歷史,是希望不會在戰爭真正發生時感覺遺憾、後悔;當年他們為躲避戰爭而離開烏克蘭,上帝保守他們的生命來到台灣,這是一個仍然面臨著戰爭威脅的國家,他不能眼睜睜什麼都不做。

|延伸閱讀|和平想望 烏俄戰爭兩週年(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