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布農族四次大遷徙 八通關古道見證歷史滄桑

(相片提供/國史館線上講堂截圖)

【邱國榮採訪報導】國史館於3月14日舉辦線上講堂,主題為「東部布農遷移與八通關越嶺古道的歷史故事」,深入探討布農族四次大遷徙的歷史與其獨特的遷徙文化。布農族社群分布廣泛,其遷移路線深受神話與傳說影響,尤其是八通關越嶺古道這條全長115公里的道路,曾是布農社群生活的核心。

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負責人、作家Salizan(沙力浪)指出,布農族的遷移故事不僅包含了耕地、家族紛爭,還有對新土地的探索。布農族將祖居地稱為「Mai-asang」,象徵著神聖的家園與文化記憶的傳承。

Salizan表示,八通關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國時期,當時為了連接西部漢人聚落與東部原住民部落,清政府開鑿了這條道路,不僅促進了交通,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八通關古道的地名如清政府稱「雅托」,布農族稱「nanatuh」(那那託克),不僅記錄了地理位置,也保存了布農族文化與語言的痕跡。

Salizan說明,日治時期,八通關古道的命名方式發生了變化,反映當時日本政府對地理命名的控制與對原住民文化的影響。1915年之前,布農族與日本人的關係相對和諧,但隨著政治政策的介入和勞役工作的開始,關係開始緊張。布農族人有時會進行象徵性的攻擊動作,表達對土地的聯繫,尤其是在拉庫拉庫溪地區,因為這裡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

(截圖國史館線上講堂)

1915年的「喀西帕南事件」是布農族抵抗日本統治的顯著例子。Salizan說,當時族人因不滿日本政府的槍支收繳政策而發起抗爭,這場抗爭不僅是對物質壓迫的反抗,也是對文化和尊嚴的捍衛,因為槍支對布農族來說,不僅是狩獵的工具,更是文化身分的象徵。

在日本統治時期,布農族與日本政府之間的關係漸趨複雜。Salizan表示,族人不僅參與了八通關越嶺古道的開鑿工作,生活方式也經歷了顯著的變遷。他們被引導遷移到新的村落,如太平村(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這一轉變對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族人逐漸接受了日本和服與現代服飾。隨著時間的流逝,太平村的居民開始對那些從山中來、仍穿著傳統服裝的族人持嘲笑態度,認為他們的衣著骯髒,反映了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Salizan表示,這段歷史描繪了布農族從中央山脈的山谷逐步遷移到較低海拔地區的過程。在日治時期,太平村被選為示範村,日本人在此建造了日式建築,引入了新的監督制度,使其成為一個觀光點。精心設計的庭院和建築風格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訪客,這些設計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對於造訪的漢人來說,更是深刻意義的象徵和難以忘懷的記憶。

Salizan繼續說明,到了1990年代,久違的布農儀式再次得以舉行,象徵著文化的復興。儘管大多數族人堅持穿著傳統的黑色服裝,但也有人開始嘗試穿著更加鮮豔的藍色服飾,顯示了文化的多樣性與發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