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把福音帶進教室(上)|真理大學校牧室

校牧室大進擊

每年4月第一主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會學校紀念主日」,邀請讀者一起來認識長老教會所屬學校的校牧室,如何透過在校園推展的福音工作,讓學生的生命、品格、信仰得到啟蒙和培育。

 真理大學校牧室 

陪他找尋大專生活的意義

◎王榮昌(真理大學校牧室主任)

真理大學的設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延續宣教師馬偕在1872年來台,透過教育關懷台灣社會的福音行動。

1882年,馬偕牧師在淡水設立了「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1964年,長老教會向教育部提出設校籌備申請,欲在此地設立學校,歷經「靈光理學院」、「純德女子文理學院」幾次申請波折後,1965年終於獲准創辦三年制兼辦五年制專科學校,命名為「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94年,專校升格為四年制「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升格改制為「真理大學」。

當學校正式成立後不久,即設立了校牧室,並且積極邀請校內的基督徒學生組成「淡專團契」,聚會地點安排在「牛津學堂」的校牧室,可說是本校第一個學生社團。根據校牧室第一任校牧主任郭應啟牧師在第一期的《莊稼》(1968年2月18日,由校牧室發行的刊物)中,清楚說明了團契創立的緣由與定位:「本校基督徒團契是一群在校基督徒,為了追求靈性長進,以及增加彼此間的交通和勉勵而組成的。因此不論任何教派,只要有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團契一分子,更是學生團契的同工。團契之所以在本校組成,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榮神益人。」

從郭牧師的文章可以了解,真理大學雖然是長老教會設立的學校,但是團契關懷的對象並不限於單一教派的師生,而是全面性的。

郭牧師文中除了說明團契緣由,也向學生們發出邀請:「讓我們來共同尋求基督徒大專生活的意義,也讓我們一起共享主內兄姊的善待,只要你願意投身於團契的各種聚會或活動時,你必會發現,這個學生團契是屬於你的。」

「淡專團契」這個名稱,從創始時一直沿用至1994年學校升格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的時候,後來改為「牛津團契」。

目前牛津團契聚會,每週二與週四上午7點30分至8點晨更,由校牧帶領查經,還有信仰分享與代禱;週三與週四晚上有牛津團契、國際生與原住民團契,6點先共享愛餐、7點20分敬拜讚美、7點45分開始主題聚會,內容包括學期初的迎新、聖經書卷介紹、信仰相關專題、跨國文化分享、夕陽會、畢業生送舊等。由於學生們來自不同教會,甚至有的還沒有信主,因此團契並不會刻意強調教派精神,而讓學生依其習慣的方式來安排聚會內容與敬拜。目前,詩歌以年輕人較常使用的敬拜讚美為主,信仰議題多集中在聖經分享,並安排個人信仰生活分享、心理層面相關的專題、桌遊和團體活動等。

對學生的信仰培育,疫情前,原本安排一個月一次週日下午參與台北中會淡水教會在仁濟安老所舉行的禮拜中獻詩,受疫情影響,至今仍暫停。目前持續的事工包括:每學期安排兩次到學生所屬教會獻詩;配合復活節、聖誕節等教會節期在校園辦音樂福音茶會,復活節安排在校園分送彩蛋,聖誕節則規劃在校園與宿舍報佳音。近年,透過學園傳道會的協助,還在聖誕期間進到班級發送拐杖糖、分享聖誕節的意義。這些活動獲得任課老師熱情響應,團契契友也藉由參與活動,在預備如何分享聖誕意義的過程,有機會重新反思自己的信仰,並在傳福音、作見證的表達進步很多。

團契同工分享,他們在籌畫與安排進班排序與人員分配上,得到很多實務經驗,有助於將來籌備活動時,設想可以更加周全。每一學年,校方都有安排「新生定向教育典禮」,團契也負責校歌與馬偕〈最後的住家〉詩歌的教唱。學校為加強校園福音事工,去年增聘了鄔霈慈牧師擔任校牧。

近年來,台灣本地學生人數逐年遞減,國際生則有增長的趨勢,因此本校團契事工特別針對跨文化福音事工的需求做調整,除了原有的學生關懷事工外,也增加國際學生關懷事工,讓從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離鄉背井來台求學的國際學生感受溫暖的愛。

為了讓學生在週末假期還能參與教會,讓信仰得到培育,校牧室也邀請鄰近的教會與福音機構協助,例如:淡水國語禮拜堂針對國際生組成「Friday Night」團契,由黃雅惠牧師協助關懷,還有台灣神學研究院靈性諮商研究所的學生來關心團契的契友。另外,面對大台北區教會的學生牧區事工,有的教會除了在淡水區組學生團契,週間有一部分學生回母會的團契聚會。因應此情況,校牧室為增進校內基督徒學生的聯繫,也透過教會節期如聖誕節的機會,安排特別聚會,邀請大台北區的基督徒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促進彼此的互動和關係。

如今,真理大學校牧室仍陪伴著牛津團契的學生們尋求生命的意義,正如當年馬偕牧師在台灣傳福音一樣。

延伸閱讀:教會學校紀念主日


相片提供/王榮昌、謝溫淑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