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夏季學校開學了

炎熱的暑假正式開始,還在就學的孩子們欣喜期待的假期,對許多父母來說卻是頭大的困擾,這段時間不單要處理工作,還要撥出額外心力來煩惱孩子的照顧,許多營會更是所費不貲。因此教會舉辦的夏季學校物美價廉,往往一推出就報名額滿,適時分擔了父母的煩憂。

事實上,夏季學校不單在教會內有悠久的傳統,也不只為兒童舉辦,在台灣歷史上更具啟蒙的重要意義。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發現,若要改變被殖民的命運,就需要提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因此在1921年組成台灣文化協會,更推出夏季學校在暑期前往各地宣講,介紹新知思潮,獲得台灣民眾共鳴。

包括近日被稱為「青鳥行動」的社會運動中,由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發起單位,也提倡透過夏季學校的方式,邀請全民共同探討理想中的憲政樣貌。顯見在人類社會經驗積累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才能積累智慧,有助於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無論是哪一種夏季學校,其實背後都有明確的主題與對象,無論是塑造兒童品格、提升公民智識或促成政治改革;也都有明確的方法,無論是從遊戲中學習、邀請留學生宣講新知,或者到各地進行座談。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方向不至偏離。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對於短期的夏季學校都能詳細規劃執行,對於長期的教會事工,何嘗不是也該有明確的目標與視野?然而實際情況是,教會常陷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瑣事中,壓縮了退修思考、凝聚信徒共識的空間。

此外,除了聚會人數增長之外,教會事工的品質更不該被忽略。我們是信靠上帝的教會嗎?是追求公義憐憫的教會嗎?是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教會嗎?是樂意分享十架恩典的教會嗎?而這些目標又該如何落實?若不持續刺激思考並規劃實踐,就像虛度大好時光,讓假期白白流走一樣讓人感到遺憾。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