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性別暴力系列講座 承認世代差異建立溝通默契

(相片提供/高雄市女權會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承辦的「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系列課程,自7月3日至8月7日、每個禮拜三晚間在線上舉行。第一場講座邀請高雄市女權會副理事長蔣琬斯博士談「那一天郭富城加我好友?!數位生活的性別暴力危機」,當中剖析性私密影像外流的問題不在於「拍不拍」,而是如何討論這個議題,適當表達擔憂、說明風險並陪伴受害人面對、處理。

蔣琬斯以冒用名人身分的臉書帳號加好友與詐騙的案例,說明詐騙、跟騷與性別暴力的型態與程度,已因為社群媒體、交友軟體的發展而與過去有所不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兒少在網路上與人聊天「三次」就會認為對方是「熟人」;曾有案例是一位國小六年級女孩和另一位「女孩」在網路認識、聊天,來往一段時間後,某次兩人談到胸部發育問題,對方主動傳一張胸部裸照,要求該國小六年級女孩也自拍;女孩回傳一張後,對方開始不斷要求女孩換姿勢、繼續拍照;當女孩開始猶豫,對方就以過去聊天的內容來威脅女孩。事件隔天,對方的帳號已刪除。這就是一種非法取得兒少性影像的手法。

另一個案例是在交友軟體上,聊天不到一小時、在女生主動傳一張頭像自拍後,男生竟回傳16張生殖器照片給女生;女生取得男生的真實姓名與電話後報警。在處理該案時,該男生反問性平調查委員:「傳這個真的不行嗎?」還懷疑自己是否被仙人跳,因為過去自己也曾對別的女生這樣做、但她們都沒有報警。不過蔣琬斯也指出,自己與學生們討論後,發現在交友軟體傳這樣的照片並不意外;上述案件的女生也曾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收到。這或許就是一種「世代差異」。

蔣琬斯強調,討論數位性別暴力防治議題時,要特別留意「世代差異」的問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是一直同個年齡層的學生,但老師的年齡會增長,師生的世代會越差越遠。現在的兒少是「數位原住民」,與上一代「數位新移民」不但有數位產品使用習慣與經驗的落差,另外還有不一樣的「情感價值」,例如對交友文化、親密關係的觀念等。

蔣琬斯點出,因此這不單單是對錯與優劣的問題,家長們不能直接以「禁止」的態度面對,這樣只會讓兒少覺得「你們不懂」並關上「溝通的門」,真的有問題發生可能無法及時協助。家長要承認自己確實不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並且練習以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擔心與焦慮,「親子溝通的界限是互動而來的。」

(相片提供/高雄市女權會線上講座截圖)

接著她進一步和與會者討論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去拒絕拍攝性私密影像?如果同意又有什麼需要留意、說清楚的前提?「拒絕」的課題關係到這段親密關係是否「平等」,才不會擔心對方因為這個拒絕而生氣、離開自己。而她的學生們曾分享過同意前提包含用自己的手機拍攝、拍攝並在看完後就刪除、互相拍攝等。

最後蔣琬斯以韓國、美國和台灣的兒少性剝削案例,談到雖然沒有造成「生理性傷害」,但性私密影像外流如何重創一個人的生命、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最後也說明台灣如何以四法修正來補強過去缺乏、不足的數位性別暴力防治與懲處法源依據。

廣告/台灣府城教會報-手抄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