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當代的人文素養培育

Image by Freepik.

◎7號家小雞

近期,台灣大學醫學系決議自115學年起,包含學測、繁星計畫、申請入學等,將原先採計的英文科目改為社會科目。台大表示,此舉非不重視英文能力,且校內有必修課程與畢業門檻。這項決議也引發社會一些討論。

在人工智慧(AI)科技、元宇宙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重理工、輕人文」已成為當代潮流。然而,台大醫學系的決定似乎有另一番見解,強調社會科學和人文素養對醫生的重要性。這個決定反映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專業能力的定義可能正在改變。對醫生而言,除了專業知識外,理解社會脈絡和病患處境的能力可能同樣重要。這種「全人」的培養理念,或許正是這次改革的核心。

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從招生數據來看,理工科系仍然一枝獨秀,而人文領域卻面臨招生困境。例如,政治大學今年出現298個缺額,招生名額使用率比去年下降6%。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申請分發更是掛零。面對這種情況,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的觀點值得深思。他指出,在AI時代,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在於告訴AI目標,以及了解自身的需求。這提示我們,人文社會科系或許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不是與AI競爭,而是培養能夠引導AI發展方向的人才。如何能善用AI來培養人文素養,已成為當代的人文社會科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 (作者為基督徒)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