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的省思

Photo credit: crowdive on Visualhunt / CC BY-NC-SA

楊順從(台南神學院副教授)

去年11月底,全世界有好幾個地區和國家的民眾,幾乎全沉浸在美國所謂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血拼當中。以台灣為例,一家美國在台灣的大賣場,首次在台灣引進這種黑色星期五的購物方式,在台灣各地的分店造成了一股旋風,可以用人人陷入瘋狂的境界來形容也不為過。

美國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是指感恩節(11月第4個禮拜四)次日,零售業展開大減價,而聖誕節假期購物旺季也從這天起跑。不少商店全年營收常因此日業績轉虧為盈,帳面數字由紅轉黑,故名黑色星期五。

在近幾年,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商家已不再局限於「黑色星期五」當天進行促銷,大部分商家甚至提前一星期舉行所謂的「黑色週」(Black Week)。而在感恩節後的禮拜一則是「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許多人在禮拜一上班後繼續上網血拼,各大購物網會在這天推出超低價商品。

資料顯示,2017年的感恩節和黑色星期五的網路購物,比2016年增加18%之多。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黑色星期五(或是黑色週),讓亞馬遜創辦人兼最大股東貝佐斯(Jeff Bezos)大賺,因為他的資產一舉達到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這種巨額財富只有1999年的比爾蓋茲曾經達到過。根據美國CNN的報導,亞馬遜在感恩節期的星期五一天當中股票上漲2.5%,僅僅這一天,貝佐斯就賺了將近24億美元(約新台幣720億元)。

無限制消費主義,加劇貧富階級差距

如此我們可以看見黑色星期五,一方面,使全球民眾陷入瘋狂購買所謂的便宜貨當中;而另一方面,全世界的有錢人則藉此累積更多的財富。這外表看似一舉兩得之事,其實是暗藏玄機,值得吾人反省。

所謂的黑色星期五,不僅僅是造成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也可以預見,如此的消費行為,只有更加深地球的負擔,背後更造成氣候暖化加劇而已。就以貧富差距這個角度來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近就曾表示,當前美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像他這樣的有錢人「太多了」。

綜合外媒報導,身家超過750億美元的巴菲特表示,在1982年的《富比士》400大富豪排行榜,合計其總財富約為930億美元,但如今已增加為2.4兆美元(約新台幣72兆),增幅達25倍之多。他強調,現今的富人從看似繁榮的經濟中取得過分極端的利益。巴菲特進一步提到,自2009年3月以來,美國股市一直在上漲,美國經濟增幅約2%。當然從他的角度來看,他認為這個成長是健康的,是有助提升美國人的生活質量;但他也指出,實際上美國人生活條件卻是停滯的,美國經濟表現做得很好,但並非所有美國人都過得很好。

然而更值得我們要注意的是,美國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 America)最新報告指出,全球貧富差距程度前所未見。若將全球人口依照財富排序,全世界最富有的前8人所擁有的資產,較所謂的「後段班」的全球半數人口,也就是約36億人的財富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

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得到,貧富差距的擴大,較輸的一方永遠是貧者、弱者。富者甚至可以控制整個國家,使得民主制度名存而實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少數有權勢的階級控制著整個財富及政治。也就是說,少數1%的富有階級才真正擁有民有、民治、民享,而包含中產階級在內的其餘99%,成為被綁架的對象。由於經濟和政治體系運轉失靈,而且兩者根本就不公平,政府承諾會去做的事和實際做到的事,兩者差距遠到不容忽視的地步。

樂施會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宗教界領袖等都曾警告貧富差距將帶給國際社會嚴重危害,且由於對精英階級的不滿而漸漸形成對民粹主義廣大的支持力量。樂施會呼籲應對此採取行動,停止過度美化財富頂尖人群,專注在有遠見的政府、合理的稅收政策,以及符合工人利益的企業,運行更人性化的經濟。

樂施會的呼籲是有理的,但問題是,在現今各國強調以經濟「成長」掛帥的情況下,這些呼籲是否有效是一大疑問。我們不能否認是,每一個人都將被捲入大環境風暴中,脫離不了關係。這就是第三世界的全球化,我們本身成了第三世界,也就是多數人變窮、少數變富的危機。有越來越多的貧窮產生,看不到任何對抗這種發展的社會政策,反而是政策向經濟現實投降。經濟的全球化導致社會分化,也間接對自然界產生極大破壞,如此反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問題。另一種新種族隔離已儼然形成。

釐清需要與想要,建立上帝國文化

此外,從黑色星期五也可以看出,人類對於必需品和慾望(Needs and wants)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了。這是典型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觀點,由消費刺激生產,促進所謂的經濟成長;而消費者也形成「我消費,故我存在」的心態。難道,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消費品嗎?

在黑色星期五當中,有許多網友提到,買到的一些價宜貨,其實家裡已經都有了,就因為貪小便宜,無緣無故又買了不再需要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的消費往往不是我們真正生活上所需要的,我們對於生活必需品和慾望之間已經無法分辨清楚。

再說,這種無所限制的消費主義的盛行,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看,其實一點也不便宜,因為在無形之中,由於生產過程以及使用後丟棄,其中所使用的能源、所造成的汙染,徒增地球的負擔而已。也就是說由於現今的生活形態,濫用及破壞自然資源以提供人類的不斷消費,自然環境的破壞只會更加惡化。尚且,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大量使用消耗性的資源和能源,只會使得日益惡化的暖化問題更加嚴重,人類在享受之餘,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新古典經濟主義的影響下,不斷強調消費,以刺激所謂的經濟成長,結果這些財富只有使得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而已,而這種模式是建立在擷取地球極有限的資源而來。從商品的生產、使用和丟棄的過程,地球的自然生態永遠是受害者,暖化的加劇是無法避免的。如此,我們需要建立一種上帝國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是以市場經濟體系下受難者的名義,公開批判這種強調不斷消費的經濟模式,並透過社會及環境政策,為人類及自然創建公義。

上帝國的文化是欲建立愛與公義的文化。在愛與公義中,來檢視公平分配此平等的問題。要知道,在顯著的政治不公平、經濟不平等的世界中,個人的自由權不能受到尊重,只有經濟權及社會權的伸張才使人得以實現其自由。也就是說,一個上帝國文化的建立必須合乎愛與公義。同時我們也要了解,當每個人及所有人賦予經濟基本權利時,人類也同時負擔了特定的生態基本義務,也就是愛和公義要擴展至整體自然界。

×  ×  ×

真正的改變在於實行一個有力量的團體,以取代現存這種以利益為導向、公司規劃和公司管理的全球經濟。學習互相合作、以地方為基礎自治的組織,是會深耕並同時形成一個完全包容、互相尊重、互助及人人平等,以及擴及整個生態的新文化。這個新的團體是一個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以,這社群的文化原則,強調創造的靈性合一和互相關聯性。其趨向是,尊敬所有的受造物、非暴力、對社群的服事、為了下一代的利益等等。也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地球社群,此地球社群的經濟原則,強調每一個人生活的基本權利,和每一個人生活在地球上,不會任意剝奪、破壞和濫用自然資源,且與其他的資源使用,保持一種平衡關係的責任。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