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6月1日上午10點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舉辦「《前進》:90分鐘走過台灣環境運動40年」講座,邀請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製作人、甫於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獲傑出貢獻獎的柯金源導演主講,講座中播放柯金源最新長片《前進》並有30分鐘映後座談。

柯金源著作《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為環境變遷圖文紀錄,而《前進》則是環境運動影像紀錄。紀錄片以「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為開場,陸續提到「大里三晃農藥廠公害事件」、「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等,另「宜蘭反六輕運動」,當初宜蘭縣長陳定南與環團堅持拒絕六輕入駐,1994年轉入雲林麥寮設廠,當時還舉行慶祝盛典。然人民花了數十年才驚覺,財團保證「沒有污染、可以處理、石化比廚房還乾淨」是謊話,當地環境與居民健康卻很難恢復。

柯金源表示,《前進》是向環境運動者致敬,也是鼓勵更多人一起參與環境正義關懷。在他看來,109分鐘的紀錄片仍有許多不足,很多事件未能在片中呈現,例如1980年至今,環境運動歷經許多轉換,不再只有街頭戰場,還有媒體、網路等平台,這也歸入環境運動實踐範疇,產生更多可能性,值得社會探索。

提問環節,有學生分享自己到雲林吃了美味的蚵,但當地出生的同學卻批評那是充滿六輕污染的產品;柯金源建議在座學生關心食物里程和履歷,才能對任何地方的環境議題有感,而不是覺得遙遠而漠不關心,「台灣島就是這麼小,不管美麗或醜陋,我們就是生活在裡面,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息息相關。」

另有學生提到,環境議題網路討論時常流於意識型態、政治對立與情緒發洩,甚至多數人獲得資訊的窗口卻出現誤導言論,能有怎樣改善的發展空間?柯金源承認這種現象已困擾媒體工作者多年,仰賴新媒體的同時也要承擔其負面影響。他個人從2000年起注意到新媒體應用,趨於成熟為國光石化抗爭時期,但至今所有人仍在找尋新媒體使用秩序,「摸著石頭過河」,柯金源認為要先從同溫層開始將正確資訊擴散,如「媒體戰國時代」般傳達出去,另外環境保護團體電子報也是一個出口,或許可以突破新媒體亂象。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