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問展心得 千年之問話宗哲

◎李柏生

在台灣,本土漫畫通常是受到日本的影響,像是鄭問般反過來影響日本的,讓日本《朝日新聞》讚嘆是漫畫界20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堪稱鳳毛麟角。鄭問的畫工乍看豪放奔馳而欲破紙張,細察卻是精緻細膩而栩栩如生;主題內涵除符合商業作品的需求,若干創作更展現文史哲的內蘊,令其無愧大雅之堂。在他2017年3月26日去世後的翌年,在故宮展出的展覽名喚「千年一問」,足見昂然豪情,一如其親近者對故人的形容。

博覽群書

漫步策展所規劃的6個主題展區,包括「漫畫鄭問」「藝術鄭問」「遊戲鄭問」「千年一問」「哲學鄭問」和「從鄭進文到鄭問」,不難看出鄭問作品有所本,必是大量閱讀的結果。

春秋戰國、三國等英豪輩出的歷史時期,是鄭問取材的來源,從《東周英雄傳》、《鄭問三國志》、《鐵血三國志》等作品可一窺皮毛,而《萬歲》更是楚漢爭霸的現代版本。佛教三毒、中世紀七宗罪等宗教觀念,亦不時可見於其作品之中。

我們無從得知鄭問創作時,究竟參考了哪些史料,但從結果而論,作品已無聲地述說著歷史,使人透過畫面,憶起我們在書卷中閱讀過的典故。

另闢蹊徑

然而即使情節似曾相識,鄭問的作品本身卻不會令人感到陳舊八股。因為他總是不斷創新,甚至不惜揚棄過去嫻熟的技法。在其筆下,賦予了古人新的身姿,甚至可說,是鄭問用自己的畫面語言,介紹給今時的讀者,因此在熟悉之中,也蘊含著新鮮感。

透過這個展覽,可發覺鄭問對於技法、工具的使用乃至於用色與構圖,皆有著不拘一格、天馬行空的想像。作畫的材料,除了廣告顏料、毛筆、沾水筆之外,諸如沙、包裝金箔、煙燻、塑膠袋等,皆被鄭問拿來嘗試作為創作技法,讓觀者嘆服畫家的奇想。若再考慮漫畫連載時的時間壓力,便更心折於漫畫家的大膽。

此外,鄭問於空間的掌握也是一絕,雕塑背景的訓練,室內設計公司的經歷,讓他創作時能不憑藉參考物,在腦中已然構畫磅礡大氣的畫面。融合東西方畫技的作品,更讓人一窺東西兼具的可能性與路徑。

有趣的是,在最後的展區中,展出了鄭問的重要工具──放大鏡,原來,鄭問的許多作品都是藉著放大鏡創作,是故其畫面在豪放之中,亦予人細緻之感,一筆筆的勾勒描繪,在一張張素白上生動地跳躍。

宗哲對話

欣賞鄭問的作品,能感受到畫面傳來的信息,作為一個創作者,鄭問顯然不滿足於只是美感、技法的呈現,他是有話要說的。

有些透過旁白,如屈原一席「我隨良心而隨波逐流」之言,未見史書,卻貼切註解了古人的情懷;有些透過情節,經典如《阿鼻劍》,雖是馬利所編劇,亦未完結,但其中流露對貪、嗔、痴等三毒的描繪,貫穿了整部作品;另一個透過劇情論述的典型,莫過於《深邃美麗的亞細亞》,除了直白的以性格、特質、力量為人物命名,也將七宗罪融入人物設定之中,令情節中的衝突,不僅是立場上的,更是近乎人性的善惡對峙。結局時藉著一句「善良雖然脆弱,卻不會被消滅」,好像傳達著鄭問對良善的期待。

罪業比較

在這些關於宗教哲學的描繪中,我們或許會發現三毒與七罪似有相仿之處,這是說古今中外所見略同嗎?姑且不論聖經並無七罪之歸納,在這種宗教比較中,兩者對於人性困境的觀察確有雷同。

只是從本質而言,聖經與諸宗教闡述的卻是大相逕庭。最根本之處,乃是聖經指出,罪不僅如三毒,而是對人、對世間的戕害,更使人虧缺了至高者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令受造的人與造物的主隔離(以賽亞書59章2節),甚至站到了與慈愛上帝敵對的位置(歌羅西書1章21節),扭曲誤用了公義上帝的良善律法(羅馬書7章13節);基督教關切的,是罪破壞了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

也因此,聖經基本上否定了一個罪人可以討上帝的喜悅、稱許,甚至否定一個罪人願意主動歸向上帝(哥林多前書12章3節),基督福音所論及的解決之道,並不是藉靠人的修行、毒根的解脫,而是罪蒙赦免,與上帝和好。使律法的義成就在一個罪人身上的,乃是藉著承認各各他十字架上的上帝羔羊為我們的罪死,乃是承認我們如今得以坦然無懼進到聖潔的主面前,唯獨是因著更美之約的中保。

※參考資料:《一問千年──鄭問的藝術革命》、維基百科。


「千年一問」故宮鄭問大展
6月16(六)~9月17日(一)
開放時間:9:00~17:00
​展出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