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互益 改變社會消費文化

創新企業投身公平貿易培力 輔導小農貧國成長自立 籲公眾日常實踐正義

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與台北市府舉辦「公平貿易生活節」,市長柯文哲(前排中)也受邀出席。(相片提供/公平貿易協會)

【陳逸凡專題報導】許多人習慣來一杯咖啡開始一天的工作,卻不清楚咖啡的生產過程。近年來台灣教會公報社致力推廣「良心」咖啡,除了成為公平貿易商品銷售平台,更邀請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生態綠」業務專員許宏任專講,一同反思公平貿易的重要性及信仰意涵。「每一塊錢的消費,都是一次投票,選擇未來想要的世界。」許宏任表示,全球咖啡市場的價格,不是由生產者決定,而是由期貨市場決定,在不公平的交易過程中,農人只能被迫接受,而公平貿易所要爭取的,正是協助農人爭取公平的議價權利。

許宏任根據紀錄片《咖非正義》內容指出,一杯售價100元的咖啡,咖啡農實際得到的金額可能不到10塊錢。早年第三世界國家在殖民時期被迫種植經濟作物輸出,咖啡果實唯有做成咖啡豆才能保存,農戶為了脫手,處於談判劣勢只能低價售出,為了增加收入,農戶只能想辦法增加產量,或伐林增加耕種面積,換取收入,但在供需法則中,生產力增加反而讓作物售價更低,同時環境成本也沒有列入計算。

公平貿易標章是個生產者在藍天綠地的美好環境中向大家揮手的圖像。公平貿易的核心重點是貿易方式的改善,而不是金錢援助。其運作重點是培力與成長,讓農民擁有技術與力量,脫離貧窮。執行方法包括,成立合作社、提供穩定的收購價格、友善環境、讓生產者參與決策過程,而公平貿易的概念也可以在咖啡以外的其他商品中實踐。
公平貿易背後所代表的其實是三種友善的概念,包括友善生產者、友善消費者、友善環境。除了保障農戶收入,也能透過社區發展金興建基礎設施並提升生產技術,更重視勞動條件的保障,提倡男女同工同酬,並取讓產地兒童接受基礎教育,而非被迫投入賺錢,同時不刻意增加產量並減少使用農藥,落實永續經營理念。
目前全球共有3萬多種公平貿易商品,除了蔬菜、水果、可可、穀物、咖啡、糖,還涵蓋花卉、棉花、草藥、香料、酒,甚至是黃金及運動使用的球類,都已經陸續在公平貿易的架構下逐步產生。

從一杯咖啡開始推廣公平貿易,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透過消費者的力量,卻可能影響商品的生產方式或政府採購方向,2017年台北正式成為華語地區的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2018年更在大稻埕舉辦公平貿易生活節,倡導民眾從日常落實貿易平等。

事實上,公平貿易概念即是由教會發展而來,目的是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公平對待、和平相處、沒有剝削,期待這樣的觀念也能夠得到台灣人的支持與認同。本期新聞專題將介紹公平貿易的精神,並了解個人與地方組織如何營造社會轉換消費習慣,改變並維護生產者的基本權益,期許讓公義良善充滿社會,真正成為上帝的好管家。

肯定勞動價值 打造生產與銷售雙贏

【林婉婷專題報導】公平貿易究竟是社會運動或經濟行為?公平貿易運動約開始於1960年代,起源於歐洲地區,根據時代背景而言,其精神在於反抗如海怪般龐大的企業與國家,而目的則是改善「貿易不公平」。

全球產業分工,農工業初級物料為出口經濟主體的開發中國家生產者,未在龐大的貿易體系裡獲得應有、合理的報酬,而獲得高額利潤的是掌握產品加工與設計的大型企業。自由貿易不代表公平貿易,前者主張自由市場,企業彼此競爭,最終擁有較多消費者支持者生存,這也是確保市面上生產是消費者所需的市場平衡機制。自由市場最怕人為干預,例如政府立法保障特定企業等,而公平貿易看見的是生產者遭受嚴重剝削,甚至因為跨國企業施以欺騙、暴力與惡意收購等手段而低價賤賣辛苦成果的初級生產者,在這一點上,拒絕不法、不當干預的想法,並不違背自由貿易。

公平貿易的基本原則如下:

1.為經濟弱勢的初級生產者創造改善貧窮的機會。

2.確保商業關係的透明度,如平等性與可責性等。

3.生產者不再依附他人,培養貿易鏈中的獨立能力。

4.以交易全體利益者討論而得的公平價格買賣,拒絕男女、種族、年齡等因素的給付差異。

5.講求性別平等,尤其肯定婦女勞動的貢獻。

6.創造安全與健康的勞動條件、勞動環境,如有童工,需確保兒童的成長與教育權益。

7.注重環境保護、生態維持與永續發展等面向。

多數消費者最關心的,是購買公平貿易商品究竟能不能解決初級生產者的貧窮問題?然而「貧窮」無法被簡化為單一原因,且定義貧窮關係到當地消費能力、物資多寡與個人需要等領域,加上公平貿易交易鏈於世界貿易體系之中,只是小小一環,因此無法確保公平貿易能完全解決多數生產者被剝削的問題。

若不以公義角度評價,單以經濟角度看待,公平貿易形成了企業良心與品牌形象的有力證據。當消費者選擇多、預算夠,消費的意義除了滿足消費者物質的需要,還有心靈層次的加值,因此誕生了「B型企業」。

這裡的「B」是指效益(benefit),該說法由美國非營利組織「B Lab」發起,強調企業要為全體利害關係人創造利益,也就是涉及交易過程的所有人,都應獲得應得收益,目前全球有60多個國家、130個行業、共計超過2500家B型企業。如果說公平貿易認證關注初級生產者,那B型企業認證就是企業方的監督者。如要獲得B型企業認證,得通過公司治理、員工、環境、社區和影響力等5大面向的審核,並且總分超過80分。

台灣於2016年成立的「B Lab Taiwan」是全球第7個、亞洲第1個B Lab授權據點。目前台灣有21家B型企業,數量與成長速度驚人。每年B Lab會計算各企業總分,排名前10%者能獲頒「對世界最好」大獎。今年6月中公布名單,台灣有8家企業獲獎,居亞洲之冠,包含台灣第一家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綠然能源」(DOMI),拿下「環境獎」「社區獎」和「總體獎」。保養品牌綠藤生機連續3年獲得「環境獎」,創下亞洲紀錄。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獲得「員工獎」,更是少數沒有深夜加班文化的會計事務所,起薪優渥,員工離職率低,可謂幸福企業。

不過,公平貿易的美好立意背後,仍存有現實層面問題。首先,公平貿易商品比一般商品稍高的價格,是否真的幫助到初級生產者?根據今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世界可可會議(World Cocoa Conference),發現可可農變多、可可生產量也增加,但企業以公平貿易價格收購的可可量不變,也有企業採固定生產區域收購,沒有擴增受益農戶,導致整體可可價格下跌。若企業不增加收購量,那麼這群額外貸款、砍伐原始林木只為種植可可的農夫,可能無法以此得到溫飽。另一方面,該會議也提到,公平貿易認證費用對小農來說負擔不小,將產生排他性。

其次,特定公平貿易商品的推廣,是否無法阻止、甚至造成另一種意義的環境破壞?當公平貿易商品索取較高價格,雖然脫離了公平貿易的定義,但消費者自然而然期望獲得更好品質的商品,而不少公平貿易商品也主打其「精緻、獨特、稀少」,這也可能造成初級生產者更積極投入生產,因此破壞本有生態與文化,尤其農業,例如可可、咖啡、棕櫚等。而積極生產造成生產過剩,則又回到第一個問題癥結點。

然不論公平貿易的立意和執行利弊,真正應鼓勵與落實的,是生產者誠實公開其商品資訊,讓消費者自由依照其消費能力與意願做選擇,這樣的交易、買賣才有「公平」的可能。

啟城公平 台北市民大稻埕創造記憶

【邱國榮專題報導】去年6月,台北市議會通過公平貿易城市提案,成為華文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12月,正式授證成為國際公平貿易城市,現在已經可以在國際公平貿易城鎮地圖上找到台北市。

目前全球共有2000多個國際公平貿易城鎮,分布於超過30個國家,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六的世界公平貿易日,各地皆會舉辦慶祝活動。台灣公平貿易協會成立於2010年,今年為響應「公平貿易生活節」,5月27日選於迪化街舉行活動,台北市長柯文哲受邀出席,一同慶祝台北市成為國際公平貿易城鎮,並與民眾分享美好與公平的產品與價值。當天多家台灣公平貿易品牌與企業進駐市集,推出一日公平消費行動。

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理事長、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余宛如,致詞時表示,公平貿易其實跟生活息息相關,包含經濟正義、環境問題及食品安全,都是公平貿易關注的面向,台灣公平貿易協會協會近幾年都會在世界公平貿易日前後舉辦慶祝活動,藉由活動讓更多民眾認識公平貿易透明和平等互信的原則。

為了回應今年世界公平貿易日主題「公平生活:從公平的產品開始」,台灣公平貿易生活節主題選擇訂為「啟城公平,從生活開始」,意謂改變即從日常的行動開始,並且聚焦討論將商業導入公平貿易,達到創造獲利的可能。

主辦單位也規劃4大主題「公平貿易體系」「公平貿易市場趨勢」「公平貿易創業」「公平貿易未來發展」,介紹公平貿易創業生態系的豐富資源與不斷成長的全球市場。藉由規劃的主題,使民眾認識公平不只是口號,更是解決全球不平等及貧困問題的良好解方;而對業者來說,導入公平貿易即是在獲利同時,持續地實踐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地說,全球貿易應該讓生產者、企業與商家、消費者,都獲得更好的生活,停止弱勢群體承擔剝削與環境破壞的不正義,是每人的責任。

公平貿易一日市集現場也展售咖啡、茶葉、鮮乳、獨立出版社聯盟所出版的著作、清潔用品、沐浴保養品、椰子油、亞麻仁油、芝麻油、紅薑黃加工系列產品、精釀啤酒、環保素材服飾雜貨、烘焙、可可、天然調味劑、戶外運動用品等,並且有來自日本絹印手工紙「孔版印刷」,讓民眾手工體驗DIY樂趣。

咖啡飄香 深耕社區助小農脫貧

【林宜瑩專題報導】畢嘉士基金會因看見馬拉威人民身處貧窮,期望透過他助自助方式,與當地居民共同討論現況需求與願景,並整合社工、社區發展、公共衛生建設等綜合性輔助方案,幫當地人民從失學、疾病、失業、貧窮困境中找出活路,透過教育支持、健康保障、經濟培力三方面,終止馬拉威的貧窮惡性循環。

畢嘉士基金會先取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LO)認證,提供合理「保證收購價」改善馬拉威小農生計,並提撥「社區發展基金」讓當地居民借貸,改善社區基礎設備或提升生產機具,並將公平貿易盈餘用在回饋教育、健康及經濟三大領域的社區發展工作。

馬拉威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85%的人住在未開發的村落,多數人以農為生,可是所生產的作物僅能勉強餬口,茶、咖啡、甘蔗、菸草等經濟作物,因被大中盤商層層剝削,導致高達70%以上的馬拉威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天生活費不到美金2美元。

也因赤貧人口太多,導致許多孩童從小無法獲得教育機會,超過51%的小學輟學率,都是因為家庭無力負擔孩童學雜費;公共環境衛生不佳,只有10%的馬拉威家庭有乾淨水源,平均每100個學童只能共同使用一間廁所,導致痢疾、霍亂等傳染病機率大增。

60餘年前,挪威籍畢嘉士醫生來台,以醫療服務台灣弱勢族群長達30年,如今畢嘉士基金會也將這份愛心投入在關懷非洲馬拉威;事實上,畢嘉士基金會是接手「屏東基督教醫院」台灣醫療團在馬拉威的社區發展事工,深入馬拉威北部姆祖祖市(Mzuzu),與當地國際組織合作,一起培力馬拉威人民投入種植咖啡豆,以合理價格進行收購,幫助當地居民改善家庭經濟。

在台灣,畢嘉士基金會也與EST台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元大金控、華碩電腦等企業合作,推動「公益豆的英語小學堂」活動,只要在網路上搜尋「公益豆的英語小學堂」關鍵字,點入進行英文單字測試,通過後,即可幫助馬拉威小農賣出一顆咖啡豆(由企業認購);該網頁上也設有認識馬拉威國家的情境遊戲,該活動舉辦連續5年來,台灣共有近8萬名小學生上網學單字、做公益,累積總學習時數更超過7萬小時!

包括台北復興小學、新竹科學園區實驗小學、新北育才國小、台中大秀國小等,都大力支持該活動;育才國小還在校園種植馬拉威來的咖啡樹,台中大秀國小學生則是將校園的桑葚樹果實製作成桑葚醬進行義賣,台北復興國小則是舉行二手拍賣,將所得捐給畢嘉士基金會,指定要用在改善嗎拉威湖水濾水器計畫;在畢嘉士網站上,也有來自馬拉威個市的公平貿易產品,大家可上網以具體採購的行動來支持。

溫柔革命 改變尼泊爾月經不潔禁忌

【林婉婷專題報導】不少文化將月經視為不潔、汙穢、禁忌,但「棉樂悅事」(Dharti Mata)創辦人林念慈設計可重複使用、透氣衛生的「布衛生棉」,幫助尼泊爾女性衛生渡過生理期,並讓當地女性投入製作,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汲取衛保知識,更認識自己的身體、肯定自我價值。這項創舉,讓林念慈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評為「2017年度全球百大女性」。

過去尼泊爾西部阿查哈姆等地區,有「Chhaupadi」的習俗,女性生理期需住進偏僻小屋直至經期結束,曾有隔離期間女性被毒蛇等野生動物攻擊、生火取暖導致意外窒息,甚至性騷擾、性侵害等案件發生。尼泊爾國會2017年立法禁止Chhaupadi,但執行力有限,不少女性受習俗文化影響,自願在生理期時住進小屋。

林念慈在尼泊爾擔任志工期間,觀察到Chhaupadi,且當地8成女性都使用老舊的布衛生墊,易滋生細菌、引發疾病,於是2011年撰寫企劃案,參加英國酒商帝亞吉歐(Diageo)舉辦的第10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活動創業基金100萬元,2012年開辦棉樂悅事。

棉樂悅事工作坊設立於當地樸門教育中心農場(Hasera farm),一開始當地人對工坊很懷疑,抱持觀望態度,不過2017年時,工坊已有7名女性員工,以有機棉線紗和傳統植物染手織等布料,用腳踏式縫紉機製製作不同版型的布衛生棉。棉樂悅事銷售據點也從尼泊爾當地,擴展到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

除了提供工作機會、以商品教育正確觀念外,棉樂悅事的布衛生棉也帶領社會重視拋棄式衛生棉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多數拋棄式衛生棉8成是石化成分,環境自然分解需花費300至500年,是世界垃圾數量排行榜前幾名。

林念慈最初要設計布衛生棉和成立工作坊時,進行大量田野調查,以理解當地生活、就業與消費習慣,而尼泊爾女性地位依附於丈夫與家族,要讓她們購買對她們有益的布衛生棉、或是讓她們來到工坊工作都不容易,但女性「賦權」(empowerment)的腳步不停止,現在布衛生棉與相關知識,反而成為女性獨特、可以教育男性的一環。正如棉樂悅事的尼泊爾名稱Dharti Mata(大地母親),溫柔的革命正在發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