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基督徒開始展開對話──《牧者》觀後感

目珠

基督教的紀錄片《牧者》在台灣各大影展不斷榮獲好評,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幾位友善同志基督徒牧者,他們的喜悅、痛苦、煎熬與困難,包含與同光教會有關的楊雅惠牧師、曾恕敏牧師及黃國堯牧師精采的生命故事。

眾所皆知,台灣的第一間同志教會——同光長老教會,是由長老教會牧者楊雅惠所成立,最後楊牧師在各樣的壓力之下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先姑且不論楊牧師選擇自殺的舉動正確與否,楊牧師絕對是當代牧者關心同志生命、牧養同志的典範。

本片最為特殊的地方是其敘事手法由幾位友善同志牧者的日常生活與楊牧師的自傳內容交叉構成,透過死者與生者的對話,交織出友善同志的牧者在台灣遇到的挫折與困難,並突顯出教會內意識形態的衝突。我觀察到,友善同志的牧者,大多希望能和主流基督教社群積極對話,但站在主流基督教社群的立場,卻認為這是個「不用談」的問題,因此無法在教會內部產生有效的對話。

我參與的播放場次,恰巧導演及監製到場分享,導演盧盈良表示,他讀了楊雅惠牧師的自傳後,決定拍一部友善同志牧師的紀錄片。事實上,即使在社會中通過同性婚姻及性別平權的法律,對教會來說,卻仍然是個「不需要」談論的議題,甚至教會也很容易對教內的同志及友善同志的會友產生排斥和否定的行動。《牧者》重要的地方在於,讓教會意識到「同志議題」並不是對與錯的真理問題,而是發生在信仰團體中間的存在問題。

對於一般人來說,同志關懷只是一個立場或價值觀;但對於同志本身,及因為關心同志遭遇到挑戰和否定的人來說,則是生命中的實存問題,牽涉到生命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否定,以及群體生活和自我認同。《牧者》堅實的表達了這樣的立場與態度,讓觀影者感受到友善同志牧者的生命深度以及故事;他們的故事其實就和所有人的故事一樣,有血、有淚、有痛苦、有悲傷,而他們也和所有人一樣努力地活下去,建造自己生命的意義。

《牧者》是一部值得關注的紀錄片,也是對台灣教會的重要紀錄,在大法官釋憲通過後,舉行公投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好好的讀一讀雙方內心真正的想法,能夠互相溝通,使得支持與反對的都在上帝之愛下和解,因為即使立場不同,我們仍應該是弟兄姊妹。

《牧者》已經拋出了一根橄欖枝,期待基督徒們能夠開始對話,我們身為堅信與這塊土地所有住民站在一起的長老教會信徒,應該如何回應呢?就從邀請大家一同觀看這部紀錄片,作為展開對話的開始吧! (作者為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