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至12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於中華電信學院高雄所舉辦全國婦女人才訓練會。今年以「在以馬忤斯路程,經驗以馬內利」為主題,除了希望婦女們明白自身受造的美好,也能效法耶穌基督關懷世人的精神,參與性別暴力防治,並成為受害婦女與兒少的安慰者、保護者。今年大會報名情形非常踴躍,長老教會旗下27個中會/族群區會皆派員參與,有超過270名學員。

今年度大會邀請總會議長薛伯讚主持開會暨聖餐禮拜,並請長榮大學神學系副教授吳慈恩牧師、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總會助理總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牧師等人專講,更有參加2018年普世會議與活動的婦女代表經驗分享,與南布中會的世界公禱日示範禮拜等。本文將以專題報導形式呈現各講題與節目內容。

(攝影/林婉婷)

穿上耶穌 生命與服事都更新

【林婉婷高雄報導】10日開會暨聖餐禮拜,由總會議長薛伯讚牧師主禮。薛伯讚透過以佛所書4章17至24節的經文,提醒婦女們要脫下舊我、穿上新我。

薛伯讚說明,經文18節中保羅提到外邦人昏昧、無知、剛硬,他們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生命與上帝隔絕;此外,經文19節還提到麻木。麻木就是不知改變,對自己命運、教會未來、對社會體制中的不公不義都沒有感覺。薛伯讚點出,亞洲婦女的地位很低,受到很多迫害與愁苦;但正如保羅的提醒,人不可以甘於這樣的現況,「我們是會改變的、我們是會更新的。」

總會議長薛伯讚牧師。(攝影/林婉婷)

以上經文所提是人的「舊我」,必需脫去。「我們希望每一個教會同工、每一個教會領袖,不可以讓生命僵硬。」經文20到24節正是描述何謂「新我」,薛伯讚則說,「新的我就是恢復,是透過穿上耶穌基督而有這樣的轉變。」薛伯讚談到自己的母親是第一代信徒,他從小跟著母親上教會,也見證母親從憂傷到喜樂的轉變,「婦女或許受到歧視、受到壓迫、受到種種困難,但可以更新、可以站起來,只要穿上耶穌基督,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聖餐。(攝影/林婉婷)

講道後,司禮帶領會眾以啟應方式宣讀代禱事項:婦女與兒童因貧窮成為勞工、遭受剝削、甚至淪為奴隸;家庭暴力如婚內強暴、性暴力與童婚;性別歧視導致女性社會參與和職場表現空間受限;各國、各地區的政治、宗教與種族衝突;愛滋感染者受污名化而難以獲得醫療;自然環境遭破壞,天災人禍頻傳等。

接著,全體也為夥伴國家韓國祈禱,包含朝鮮半島和平、北韓廢除核武、南北韓和平統一、韓國教會婦女聯合會(KCWU)各樣事工、南韓婦女擁有更多平等機會、減少性別暴力與福音廣傳等。開會禮拜適逢禮拜四,大家響應「禮拜四穿黑服」運動並拍下大合照,希望這個世界不再存有任何形式之暴力。

「禮拜四穿黑服」運動合影。(攝影/林婉婷)

我是誰?喜愛上帝創造的自己

【林婉婷高雄報導】10日首場專講名為「我是誰?」,邀請長榮大學神學系副教授吳慈恩牧師主講。吳慈恩點出大會主題「在以馬忤斯路程,經驗以馬內利」是個引人深思的主題,也讓人重新看待自己與神的關係,「我們以哪個真實的樣子與上帝同在、同工、同行?」

吳慈恩談到,耶穌復活後,馬上將好消息傳遞給他所信任的婦女們知道,而婦女也發揮「分享」的特質,將消息傳遞給門徒們;然而門徒卻充滿懷疑。他們心裡或許不敢相信「耶穌復活」這個最大的神蹟,竟是透過女人來傳達。

其中有2個門徒走在往以馬忤斯村的路上,討論耶穌復活與婦女們的見證,這時耶穌跟他們同行,他們卻以為是陌生人,直到同席吃喝時終於認出耶穌,「可見復活的神蹟,人難以用知識、理性去理解,縱然與復活的耶穌同行,仍然不會明白。」吳慈恩表示,唯有與耶穌同吃喝、同生活,才能明白這份神蹟。

「以馬忤斯的路上,也是失落之路。」門徒走在路上,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要做什麼,因此認不出基督,也失去自我身份。吳慈恩延伸說明,女性的自我身份論述都是與他人有關,例如「我是某人的媽媽」「我是某人的太太」等,而不是單獨與自己有關的,「但唯有看見自己的身份,才能知道自己的價值,在自己的價值裡被上帝使用,才能甘心樂意。」

吳慈恩透過學者研究分析,從倫理論來看,男性重視規則,女性重視關係;從來看認識論來看,男性是分離,女性是關聯;從權力行使來看,男性是支配,女性是改變。若以「受虐婦女為何離不開施虐者?」來說明:男性屬於分離觀點,在施暴時可能認為「我打妳不是不愛妳」「我以前對妳的好不算數了嗎」等,不能意識到自己當下行為的嚴重;而女性重視人之間的關聯性,她認為報警會破壞自己與丈夫的關係,也害怕旁人說她薄情,所以有些女性會選擇否定自己的創傷、忽視自己的需求。

吳慈恩指出,女性不是想承受暴力,而是過多同理施暴者的痛苦,因此失去離開暴力環境的機會。若要陪伴受虐婦女,不是批判與指導,而是給予她們最大的支持,接納她們的矛盾,讓她們發展出正確的自我價值觀。然而過去教會常要女性順服,認為上帝會親自改變施暴者,但女性在受暴過程,身體和心靈的創傷都是無可挽回的,這樣錯誤的教導,會對女性造成二次傷害,還剝奪她們人生的選擇機會。

不同性別之間雖確實存有差異,但吳慈恩強調,不是優劣之分,而是取向之分,「差異不是用來攻擊,而是性別主流化。」性別主流化就是將性別元素放入主流思考之中;以廁所來看,女性所需如廁時間是男性3倍,需要空間也比男性大,因此同樣坪數的衛生間,女性廁間數量其實較少,因此常有公共空間女廁大排長龍的景象。這也是性別主流化要提升的重要性。

最後,吳慈恩帶領大家思考自我形象的6項基本元素:安全感、身份獨特感、歸屬感、目的感、勝任感與價值感。也藉著馬可福音12章30~31節說明「愛的次序」應該是愛神、愛己、愛人,「接納神原創的自己。」「學會愛自己,才能用正確的方式對待他人。」「從自己人生去認識上帝的美好。」

長榮大學神學系副教授吳慈恩牧師(圖右)。(攝影/林婉婷)

普世經驗分享 力爭台灣國際地位

【林婉婷高雄報導】每年都有許多婦女普世事工,參與其中不僅是開會與進修,也讓各國代表得以彼此交流、互相勉勵。10日下午,大會邀請2018年參與普世活動之8位婦女代表上台,分享經驗;而部分代表心得全文也刊登於《女宣雜誌》。

第一位分享者,是婦女主委、嘉義中會婦女事工部部長沈銀卿。她參與美國長老教會婦女大會時,接受美國基督長老會婦女部助理編輯採訪,除報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事工外,也提到當時台灣正在推動東奧正名。後於大會報告時,她以台語介紹台灣,並說明首屆台灣普世論壇會議(TEF)籌備情形,最後懇請在場會眾為台灣國際地位與成為獨立國家代禱。

接著來自東部排灣中會的巫化・巴阿立佑司牧師赴瑞士參與「倡議婦女人權計畫」與「以信仰為根基組織之婦女人權倡議訓練」2個工作坊。她感嘆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她不能進入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旁聽今年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報告;且台灣已在2012年即實施《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也始終無法分享成果、領受各國建議。(全文請點連結

隨後參與Mission21第6屆亞洲團契亞洲大會的台南中會學甲教會執事謝惠奇(全文請點連結)、第8屆新馬台泰印港聯合教牧長執激勵團的中布中會婦女事工部前部長王木蘭、北美教牧進修的客家宣教中會婦女事工部前部長林銀、亞洲教會婦女協會(ACWC)第16屆大會暨60週年慶祝的高雄中會中路教會牧師石雅芳(全文請點連結)、第16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日本基督教團教會協議會的新竹中會婦女事工部部長、中正教會師母藍淑屏等人陸續分享。

最後一位分享者,是參與「CCA婦女反暴力行動」研討會的屏東中會退休牧師黃美俐。她提到自己30多歲起即參與各類普世活動,至今仍然聽聞、看見許多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觀念及現象。她引用神學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所言「真正有價值的事,我們沒有辦法一生完成……沒有任何難能可貴的事物,我們可以獨自完成」為勉勵,「台灣是進步,但還是有壓迫與暴力,我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她也提醒在座有志參與普世事工者要多做功課,了解台灣現況,才能同各國與會者暢所欲言。

婦女主委沈銀卿部長。(攝影/林婉婷)

破除迷思 成為受苦者的重要他人

【林婉婷高雄報導】11日上午專題演講「建立姊妹生命共同體」,邀請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主講。紀惠容分別講述家庭暴力、性侵害與性騷擾的常見迷思與破解;該日下午,與會者們分成27個小組,討論家庭與性別暴力案例、教會與個人如何幫助受暴者等議題。

紀惠容點出暴力的目的就是「權力控制」,包含經濟、身體、精神等,因此任何家庭都有可能發生暴力,「也包含任何的職場、任何的教會。」曾有長執看到牧師打牧師娘,卻從不報警,甚至阻止牧師娘報警;最後牧師娘選擇離婚。

勵馨基金會紀惠容執行長。(攝影/林婉婷)

家庭暴力方面,存有更多迷思:家暴多是被害人挑釁與犯錯、夫妻吵架外人不要插手、受暴婦女本身有問題才不願意離開、暴力只是宣洩情緒等。但紀惠容強調「打人就是不對」。還有受暴女性會反責怪自己做不好,幫丈夫的暴行找合理的理由,長期受暴的無力感,最後甚至發展出「他打我是因為愛我」「我身體痛,他心裡一定更痛」等空虛的自我安慰。

紀惠容指出,親密暴力有循環模式:壓力、爭執、暴力、蜜月(復合)、冷靜。也就是說,就算暴力之後有合好,還是有下一次暴力發生的可能。

家庭暴力裡,目睹暴力的孩子也是受害者。有些迷思認為孩子幼年受創,長大會好;但其實不會,反而可能陷入代間學習,孩子長大後也產生有暴力行為。也有人認為「孩子需要完整家庭」「單親家庭孩子會變壞」,但紀惠容語重心長表示,「施暴的拳頭揮出去,家庭已經裂了。」孩子不是不懂暴力,他們只是不會表達恐懼、憤怒與無助。勵馨基金會設立向日葵小屋,協助孩子表達創傷,紀惠容也讓學員們看了許多目睹暴力兒少的藝術創作。

紀惠容解釋,相信迷思就會錯誤判斷,在無效介入後合理化施暴者行為,最後就成為暴力結構的共犯。要破解就需要傾聽、同理、觀察,並透過介入行動幫助受暴者脫離危險環境,願大家都能成為家庭暴力當事人的「重要他人」。

分組討論。(攝影/林婉婷)

性別方面,性騷擾迷思包含:不拒絕就是喜歡、摸一下又不會怎樣、被害者自己穿得太少、追求喜歡的女生不算騷擾等。而性侵害一樣有許多迷思:社會以「不懂保護自己」的說法譴責受害者、性別暴力只是單純無法克制性慾、只有漂亮女性才會受害、法律成案才有罪等。

然而紀惠容指出,性別暴力是「權力不平等」,社會不應該以「某些人性慾旺盛」等說法來合理化施暴者的罪行;在台灣,每年約有1萬名受害者報案,估算起來實際上大約有10萬名受暴者,紀惠容提醒,不要覺得教會是聖地,就不會發生、也不關心性別暴力,「關注這個議題是教會的責任。」不過她也說明,性沒有原罪,「違反意願」才是重點,因此勵馨基金會也推動「積極同意權」。

「我們要先停止不公義,不是要受害者忍耐。」紀惠容盼望教會成為「醫治受虐者」的地方,也懇請在場基督徒學員們為以下事項代禱:暴力事件中受苦的人、基督徒正確理解順服的意義、勵馨基金會庇護所安全與關懷團隊等。

小組討論時間裡,各組閱讀聖經裡家庭暴力與性別暴力相關之片段,討論暴力迷思與教會如何回應社會需要,學員手冊裡也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單位受理性騷擾申訴流程;組員們也彼此分享聽聞過的案例,其中有些姊妹本身就是受暴者,談起見證頻頻拭淚。最後組員們彼此代禱,並寫下立志小卡,願用行動實踐基督信仰裡的愛與公義。

分組討論。(攝影/林婉婷)

世界公禱日示範禮拜

【林婉婷高雄報導】2019年世界公禱日禮拜所要認識、關心的國家,是位於歐洲的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禮拜後也為台灣關愛基金會和麻二甲之家奉獻。11日下午的示範禮拜,主責中會為南布中會。

今年度禮拜主題「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並以戲劇呈現路加福音14章15到24節的故事;主視覺海報描繪婦孺、身心障礙者等社會弱勢者共赴上帝豐盛的筵席,在色彩運用與圖像設計上都融入斯洛維尼亞傳統服飾與美食元素。禮拜也安排5位婦女為代表,朗誦不同世代、族群與處境之斯洛維尼亞女性故事。

世界公禱日示範禮拜。(攝影/林婉婷)

總會婦女幹事連嫦美牧師在信息分享裡,特別提到斯洛維尼亞是透過公投獨立並入聯,縱使幅員與人口都比台灣小與少,但在代表性上仍可與美國等大國平起平坐。她也透過海報設計點出,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們,在上帝筵席裡都有專屬位置;而人們也不該留戀世俗而拒絕耶穌的邀約與差遣,應求神賜下智慧好安排生命優先次序,並體驗有上帝同在的平安喜樂。

奉獻前播放影片介紹台灣關愛基金會和麻二甲之家。前者近期關注移工寶寶的生存權與受教權,後者則是未婚懷孕少女與失親兒少的避風港。奉獻後,所有人都得到一朵紅色康乃馨,也是斯洛維尼亞國花,別在胸前象徵代禱的心。

婦女幹事連嫦美牧師。(攝影/林婉婷)

興起發光 婦女連結創造力量

【林婉婷專題報導】12日上午最後一場專講,邀請總會助理總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牧師主講。’Eleng以約翰福音15章1到8節為主題經文,鼓勵婦女們如何「興起發光」。

‘Eleng指出,以馬忤斯路上的2位門徒雖然絕望,但耶穌一路陪伴、聆聽、教導他們,直到進入村子,門徒的眼光忽然開啟,因此認出復活的耶穌,也讓復活的耶穌進入他們的生命,開始新使命的旅程,開始「興起發光」;而興起發光的契機是信心建立。

約翰福音15章1節,耶穌告訴人們「我是誰」。從舊約開始,神就不斷向人宣告祂的身份,好讓人明白自己信得是「又真又活、永不改變」的上帝,「福音是一體兩面,凡信心有的時候,行為就會產生。」

太魯閣中會學員帶領敬拜。(攝影/林婉婷)

順著主題經文,’Eleng延伸談到耶穌是生命的「根」。根的作用是吸收養分,讓整株植物得以生長;她也從這個概念去談原住民族在不同外來政權統治下喪失身份認同。但耶穌是根,讓人曉得自己是誰,且知道自己是按上帝形象所造的,因此能要成為有智慧的器皿,與上帝連結。她也強調耶穌是光,「我們成為選民,這是最大的祝福,他點亮我們生命的生命、道路。」但人是「枝子」,是脆弱的生命體,必須與上帝(根)連結,生命才能成為見證、祝福,才能結果、發光。

‘Eleng也勉勵在場學員們要活出上帝的慈心,如同耶穌用柔和的生命姿態迎接受難,完成救贖的使命。去年是女宣60週年,回顧時可發現婦女透過參與許多事工陪伴、幫助弱勢者,「用溫柔的心,挽回失喪、跌倒的人,讓他們的生命也能興起亮光。」

另外要記得上帝的公義。例如1988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響應普世教會協會(WCC)發起之「眾教會與婦女團結10年運動」,成立工作室與協會,關懷性別議題;還有積極提倡「性別三分之一條款」等;現在則是推動「禮拜四穿黑服」運動。對於層出不窮的性別暴力新聞,’Eleng相信「一步一腳印」,有努力還是有效果,就例如性別三分之一條款的倡議到落實,「最怕的是冷漠與灰心」,這也是為何要連結與合一,「如此才有力量。」

「我是誰?」針對這個從大會首日第一場專講就不斷提及的問題,’Eleng首先感謝上帝疼愛並揀選她,當她覺得自己無力時,就會在過程中慢慢被裝備;她也相信不管是小事或大事,只要盡忠職守在上帝給予的園地,上帝會不斷開道路。

太魯閣中會學員帶領敬拜。(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