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的五股童養媳

樂讀音契

在近代台灣歷史中,若論起第一位走遍世界的台籍女性,應當非馬偕之妻張聰明莫屬。她的人生故事也就如同上帝恩典的篇章一般。張聰明原名張蔥仔,出生於淡水河觀音山腳下的五股坑,自幼就被送走成為童養媳,所幸養祖母陳塔嫂疼惜。

當時陳塔嫂在聽完馬偕講道後決志信主,成為馬偕團隊第一位台籍女性信徒,並協助馬偕在五股興建禮拜堂,招收附近居民、小孩至教堂中學習羅馬字拼音,張蔥仔也跟著到教會學習。1878年2月,張蔥仔受洗成為基督徒,馬偕為她改名為「聰明」。

原本打定不婚的馬偕,看到台灣婦女十分不受重視,往往男性參加教會禮拜時,女性只能留在家中,加上宣教工作需要同工的考量,於是經由陳塔嫂作媒(張聰明嫁入成為童養媳的夫婿在12歲時即已過世),於1878年5月在紅毛城的英國領事館結婚。由於張聰明十分熟悉台灣風土人情,因此更能將聖經的含意清楚明白的表達出來,她讓婦女有機會接受教育、參加聚會,使得馬偕的宣教工作更為順利,在當時幫助了不少因著家庭傳統和社會環境迫的婦女。

1880年,馬偕夫婦離開台灣,經過印度、歐洲、英國返回加拿大述職,一同報告台灣福音工作;張聰明是第一位來訪的台灣女性,也引起當地的好奇與關心。當時,馬偕故鄉發起在淡水建立神學院的奉獻,1881年教會舉行了一場歡送會,張聰明於會中被邀請上台。身著台灣傳統服飾的她,向眾人致詞,最後由報社代表,將6000多元的奉獻致贈給馬偕。

1882年馬偕夫婦返台之後創辦了牛津學堂,張聰明也擔任教師。1883年,加拿大提供興建女子學堂的經費,使原本推展不順的女子教育更加順利。她能說能寫且諳英文,實不愧為超越時代的新女性。從一位命運乖戾的童養媳,因著上帝的愛與帶領,成為一位影響台灣近代女權與女性教育的重要推手,就如同當年上帝揀選路得成就了耶穌救贖計畫的起始一般!

台灣音樂殿堂中多是演出西方作曲家作品。而今,有本土音樂家以西洋歌劇形式訴說馬偕的故事,描述馬偕如何用對話與犧牲化解文化衝突,也在時局艱難的時候給人永恆的盼望。音契合唱團管絃樂團於台中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舉行的「生命與愛的河流」音樂會演出部分曲目,就讓我們一起用音樂緬懷馬偕博士及張聰明女士的一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