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於今年在北、南、花東地區辦理共4場次的參訪觀摩;5月16日首場在壽山中會三民教會舉行。上午邀請三民教會與南布中會大光教會分享高齡事工運作情形、高齡關懷事工小組主任王文秀分析營造高齡友善教會的重要性、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個管師葉哲宇介紹院方高齡服務;下午則請後青春繪本館主編盧怡方談如何引領長輩閱讀繪本、創意發想與療癒心靈,也請社工師沈佳蓉說明教會投入高齡關懷的預備工作與可運用之資源,最後則安排綜合座談。

(相片提供/高齡關懷事工小組)

高齡關懷事工經驗分享

三民教會成立三塊厝角石文化促進會,旨在承辦社區發展、文資保存與活化等活動,以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為服務宗旨。在高齡長輩關懷方面,除了健康促進等課程,也與平安基金會所屬勞工關懷中心和在地德北里合作,在公園辦外展與宣導活動,關心長輩也關心照顧他們的外籍看護工;另安排志工訓練,幫助更多人了解長照制度。

(相片提供/高齡關懷事工小組)

「瑪星哈蘭部落文化健康站」是由高雄市布農族社會永續發展協會登記、2018年1月起由大光教會執行。活動時間主要是禮拜二至四,禮拜一和五是課程講解和自習;內容除了健康促進,也有母語查經、部落文化與歷史討論、老幼共學的種蔬菜、打槌球等,豐富多元。

在服務長輩之外,瑪星哈蘭部落文健站也盼望能在過程中培育志工與服務員,使他們取得相關證照,未來若有需要,亦能轉投入兒童或弱勢者照顧等領域繼續發揮專長。對教會而言,辦理高齡事工不但是社區宣教,更是實踐聖經裡耶穌走入人群並幫助有需要者的教導。

(相片提供/高齡關懷事工小組)

預備投入高齡關懷事工

王文秀以「營造高齡友善教會——地方教會的願景與預備」為題,先用數據指出台灣社會與長老教會的老化情形,以及近年來普遍的高齡照顧模式,超過6成是家庭負責、近3成則是交由外籍看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辦理高齡關懷事工的願景是「本著愛鄰舍的信仰精神,使教會成為社區長者身心靈健康中心」,善用長老教會底下的醫院、學校與社福機構資源,教會得以透過高齡事工與社區建立關係。

在SWOT分析上,教會界的優勢在於有良好場地與服事團隊,弱勢在於對失智症等疾病的專業認識不足、缺乏與公部門互動經驗等,能加以把握的機會是教會普遍受到社會信任且具有靈性關懷的專業,需要注意的威脅是教會內如何整合共識、以及社會上其他單位的競爭等。為了幫助有志投入高齡事工、或是以投入但還在摸索中的各教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會將持續辦理宣傳說明會與觀摩研習活動,並建立網路的資訊收發、整合平台。

葉哲宇分享,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於2018年於大社、仁武、鳥松、林園、大寮、岡山、梓官等15個社區執行健康促進服務,服務超過700人次,課程內容包含體適能、認知訓練、營養知識、衛教諮詢等;在前測、後側數據比較中可以發現長輩們在認知、肌力、情緒等多項表現上都有改善。如果教會從事高齡事工並想與中心合作,可以聯繫:07-3422121轉2177。

(相片提供/高齡關懷事工小組)

高齡關懷事工資源:繪本

閱讀可以活絡大腦、預防失智,而通常被歸類為兒童教材的繪本,因為結合美觀的圖像與簡單的文字,其實也非常適合作為長者讀物。

(攝影/林婉婷)

在專講「繪本串起不同世代的心——用繪本聽長者的心」中,盧怡方點出繪本能啟發人的創造力、想像力,也兼具互動性;作為示範,她帶著與會者們閱讀繪本《來玩形狀遊戲!》(2015,維京出版社),先是討論內容,接著發下紙筆,首先請大家輪流在他人的紙張上畫「一筆」線條或形狀,接著拿回屬於自己的紙張,加工上面既有的線條或形狀、完成「人臉」的自由創作;在交談、歡笑與嘗試中,不少大膽又別具特色的作品產生,更應證了盧怡方所說的繪本特性。

(攝影/林婉婷)

隨後,她進一步推薦繪本《探黑》(2016,小魯文化出版社)與《老伯伯的雨傘》(2018,步步出版社)給與會者們,現場共同閱讀後並簡述故事豐富且深刻的寓意。最後介紹「後青春繪本館」活動,詳細資訊可上同名臉書社團查詢。

(攝影/林婉婷)

高齡關懷事工執行檢視

為何要投入高齡關懷?在以「心動就行動——教會高齡宣教事工展開」為題專講時,沈佳蓉認為,除了是回應社會需求,也幫助個人的生命能更圓滿,因為人在走到生命末端時,靈性需求其實非常強烈。沈佳蓉強調高齡事工中「陪伴」是重要核心,長輩們一生從年輕到老年,經歷了許多放手與失去,但由於信仰帶來希望,他們能夠在教會高齡事工中整合自己的人生經歷。

(攝影/林婉婷)

教會高齡事工首先目標在「預防、延緩」失能與失智,維持長輩們能獨立自主生活、增加社會參與;目前針對健康、亞健康與衰弱長輩,政府提供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文化健康站、樂齡學習中心、長青學苑、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和巷弄長照站等不同形式的計畫與補助方案;服務內容則包含共餐和健康促進等。但這些事工需要教會負擔不少行政工作,或許未來總會方面應有更多相關培訓,才能讓過去沒有類似經驗的教會更好上手。若以上服務做得夠好,教會則可以考慮進展到照顧失能、失智者,或是重病、末期長輩。

沈佳蓉也列舉教會在從事高齡事工等社區工作時,需要注意的事項:1.對在地資源熟悉程度:有時所在地區可能已經有類似性質的社區工作,這時教會可以認識該單位的工作內容,發展出不同事工,或是與該單位合作、邀請他們到教會辦活動等。2.需要服務的高齡人口概估:除了人數、年齡、分佈等數據,還包含解學經歷情形、生活習慣樣貌等。3.擁有核心競爭優勢:教會事工與不同單位工作的差異、如何滿足不同需求群體等。4.擬定經營策略與預期效益。5.人力資源:沈佳蓉指出這點非常很重要,經過考量與拿捏,教會才不會因為沒有人參與事工而受挫折,但她也以案例說明,有時不需要有很多人、同樣可以做好事工。6.財務需求與預期報酬:報酬不是指金錢收益,而是指參與的長輩人數。

沈佳蓉另在講義中列出如何去盤點投入事工所需的個人、教會與社會資源,也提供政府計劃方案、申請資格、補助內容的比較表。

(攝影/林婉婷)

綜合座談:需要在哪裡?

綜合座談的重要回覆則為:若各教會不方便自行成立協會,則可以由「中會」成立,並統一作為各教會與政府間的聯繫窗口,且中會比總會更能快速、直接了解到各地方教會的事工情況與所需。此外,教會不一定要趕著立刻展開高齡關懷事工,而是要先確認在地需求具體為何、已有資源為何等,所有的服務都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