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新竹、桃園報導】台灣核能產業開始轉型往醫療與再生能源發展了!由台北中會新店教會會友陳慈美創立的生態關懷者協會,今年已邁入第21年,6月3日特別安排參訪位於新竹清華大學的原子爐,及位於桃園龍潭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以記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環境主日」。一行40餘人在參訪後發現,無論是清大原能研究或國家級核能發展,台灣的核能產業已朝向醫療與再生能源方向發展。

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李進得表示,清華水池式研究反應器(Tsing Hua Open-pool Reactor,簡稱THOR)在1961年4月13日完成初次臨界,是台灣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還在運轉中的研究用反應器,目前額定功率為2百萬瓦(MW)。他強調,2010年起,清大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科合作,成立硼中子捕獲癌病治療中心(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簡稱BNCT),透過中子與硼-10的作用,對頭頸部癌症患者進行放射治療,獲得很大效果。

(攝影/林宜瑩)

李進得說,一開始BNCT只針對癌末患者,在17位案例中,有11位存活下來。今年1月澳洲有位商人罹患腦癌,在日本京都大學進行臨床治療,經日本轉介及澳洲政府發公函給台灣,輾轉來到清大接受BNCT治療。該病人腦癌情況獲得良好控制,也成就了台澳兩國的醫療外交。他強調,目前全球只有8個BNCT設備,只有台灣與日本進入人體臨床實驗階段,而每次療程所費不貲,非一般人可以承擔。

參觀完清大後,生態關懷者協會一行人轉往桃園龍潭的行政院原能會核能所參訪。陳慈美表示,行程是透過立委陳曼麗發公文、並經批准後才得以成行。原能會核能所副組長洪煥仁表示,為配合政府落實非核家園,要將老舊核電廠除役,原能會核能所已做好卸除核電廠相關技術與作業的準備。事實上,原能會核能所已有核設施除役卸載相關經驗與能力,不過,對於核電成本與卸除開銷的提問,洪煥仁以匯率變動難以估算作為回應,並未獲在場環保人士的認同。

(攝影/林宜瑩)

在略為簡報後,便進行原能會核能所的參訪行程。第一站到核能所物理組的電漿表面改質成果展示室,裡頭擺放許多生活用品如水龍頭、藝術品、汽車隔熱紙等,經由電漿塗裝過程,使物品不易因日晒或頻繁使用而褪色。現場人員說明時強調,電漿鍍膜製程以密閉霧化作業進行,對環境不會造成汙染。

第二站則是參觀「(釩)液流電池」的儲能技術,目前全球儲能主軸以鋰電池、燃料電池為主,最新的技術就是「(釩)液流電池」,相對於抽蓄水力建造水庫、鋰電池廢棄處理汙染,液流電池對環境影響最小;液流電池是透過正負極的電解液,經熱交換器進行放電、充電,大小需要一個家庭用的冰箱空間,可以將太陽能或風力等綠能電力儲存下來,具有安全性、壽命長、易回收再利用、環境友善度高等優點。

最後是「智慧型微電網」站。再生能源發電量常常有不穩定情況,太陽能發電受到每天日照量不同影響,因此必須透過微電網的設置將電能儲存起來,目前新北新店裕隆城、新北烏來福山國小、屏東林邊光采濕地、澎湖東吉嶼等地都設有智慧型微電網,而原能會核能所的微電網已與台電並聯,在用電尖峰時段便可將綠能發電放送出來,調節用電需求。

參訪行程過程中,陳慈美也接獲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的授權,未來將他的新書《科學與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An Introduction for Youth)翻譯成華文,屆時便能成為台灣國高中學生的科學與宗教方面的參考書。

(攝影/林宜瑩)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