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8月11日上午,屏東中會建豐教會舉辦主日學講座,邀請父母、祖父母等家長們聆聽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講師鄧蕙雯主講「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孩子?」講座;透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其中的9個故事和親身故事,鄧蕙雯講述、整理並引出親子相處議題,佐以可行的家庭與教會改善方式。

鄧蕙雯首先指出,教養責任無法外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因此家長也需要學習,教養方式因應孩子成長與時代變化而有所調整,「不要以自己的舊經驗和觀念當作唯一準則。」

(攝影/林婉婷)

為讓孩子擁有喜樂、豐碩、有意義的人生,父母應觀察孩子的需要、建立孩子們需要的挑戰、引導孩子選擇和克服、幫助孩子自我實現。鄧蕙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依序講述親子關係:「生理」是飲食、住行等方面,生理需求確實滿足,關係會親近,一起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愛。「安全感」關於保護,但應取得平衡,過度保護反而不佳,孩子應有獨立自主的訓練,「孩子的自信來自他們能夠做到什麼」「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與感覺負責任,他們才能對自己的學習和品格負責」。此外增加安全感不只是對孩子表示愛,父母間也要相愛,因為孩子其實很敏感、能察覺到家裡情況。

「愛與歸屬感」要注意縱使是手足也會不同,父母不要比較,而是認識他們、找到不同的方式照顧他們,讓不同的他們同樣感覺被愛。「自尊與受人尊重」方面,與自尊相對的是同理心,關乎人際關係,兩者都要培育,例如參加教會營會等活動可以感受被愛,參加教會短宣等服務可以學習去愛。「自我實現」是幫助孩子找到、喜歡、培養、實現擅長。

最後鄧蕙雯總結孩子成長核心目標是做事、做人、生活素養、信仰,不只是最終達成了什麼成就、擁有怎樣的身份。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