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精神與波阿斯們

普桑四季系列的《四季:夏》(Les Saisons:L’Été, dit aussi Ruth et Boaz),講的是路得與波阿斯的故事。

劉玉雯

路得記的神學主題之一:hesed(我把它口語化為「好事」,台語發音,好記又易懂),中文譯成慈愛、恩待、忠誠、恩惠。

「好事」指的是關係(親屬、朋友、君臣、兩造)的維繫,本質上是其中一方做出超乎「常規」的善行(強調行為),做出你分內以外的善行與慷慨。這個恩惠之舉本意在於保存生命、促進生命尊嚴與品質(特別是對於遭致不幸的人)。

「好事」要照顧的,就是那些社會弱勢者──寡婦、孤兒、寄居的和困苦的人(參考撒迦利亞書7章9~10節)。好事的焦點不是自己,而是向他人敞開。而「好事」之舉,不單單僅是符合社會規範,也同時關乎情感上的照護。以中譯來思考,「恩」與「惠」兩字都有心在下面,這說明了「好事」是以關照「心」為出發的好行。不僅在實質層面提供物質幫助,在心靈層面的照顧也不能少。

但是,「好事」的精神,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猶太人對人際思考與對神人關係的理解中。「好事」,是在被擄回歸後才浮現的神學觀。在猶太人經歷了亡國的苦難、被燒殺擄掠之後,才產出了這個神學觀,也許印證了一件事:「好事」並不是內建於人類本性之中;人必須費很多力氣,才能理解到「好事」的重要與必要。換句話說,「好事」是需要刻意學習的,需要被教導的,需要被不斷提醒的。

其實從當代許多極端的言論中,可以看到,鼓動恐懼與仇恨是多麼容易,但只有「好事」,才能讓生命從死亡與絕望中,走向重生與盼望,一如故事結尾拿娥米的轉變。

而波阿斯之所以是好事代表,在於他願意做許多分外之事。他原本也無意要接納或幫助路得,但卻在路得的積極提點下,願意多做許多,而不是充耳不聞或裝死。

波阿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他身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卻聽得懂人話。他不僅願意聽,也擁有願意執行好事的精神,並且以他的社會位階所享有的權力與資源,跟長老們協商討論,去贖回社會底層的路得與拿娥米的產業,讓全城的人移動了自身的觀看位置,接納了這兩位弱勢女子。

如此一來,路得記便不再只是對著女人講話,同時也是對著社會結構裡的既得利益者說:「負起你們的責任,實現『好事』的精神,用你們的影響力去改變結構。」 (作者為南神神學院學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