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小組成員談美麗島事件與社會運動趨勢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為「世界人權日」舉辦系列講座,第二講「後美麗島的社運新浪潮」於1221日晚間舉行,邀請活躍於1980年代末期的社會運動紀錄片團隊「綠色小組」成員林信誼主講,台權會執行委員、當年野百合學運重要幹部邱毓斌主持,談當年社會運動所關注的議題、具體如何宣傳與推動等,林信誼也帶來許多黨外雜誌與禁書原版,向現場聽眾們介紹、分享。

邱毓斌開場談到,過去社會運動中,官方媒體甚至會配合政府抓捕抗爭民眾,故民間媒體如綠色小組能令抗爭者安心,兩者是互相支援與保護的關係。林信誼說明,綠色小組如今轉型成「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常與學術單位合作將當時的影像數位化,於網路公開並供更多人閱覽。

「任何事件發生都有原因。」林信誼說,人民為何反抗?是因為統治者不合理。反抗總有開端,例如聖經裡是歷代先知和耶穌誕生,而台灣曾被視為「反清復明」基地,雖然這是被當時統治者鄭氏政權所定義,但顯示人民能夠反抗政權的精神。他也補充,其實原住民族也有許多反抗歷史,但記錄不夠清楚,因為被歷代殖民政權刻意模糊,甚至將歧視視為「教化」,在日本政府殖民與國民政府時期都能看見類似跡象。

談美麗島事件,先從黨外雜誌談起。林信誼指出,《自由中國》中可以隱約窺見國民黨因為政策不善與政權腐敗等因素而失去中國民心,雖然創辦人雷震後遭判刑,「文人革命」看似失敗了,但精神存續下來,許多黨外雜誌仍持續推出,並未因為黨外人士被逮捕而停止,且美麗島事件後,人們開始注意到多元抗爭的重要性,引入許多新議題並透過黨外雜誌宣傳,另外還有叢書和錄音帶等媒介;除了傳遞新知,黨外雜誌社也成為不是政黨、卻有政黨性質的存在。

美麗島事件之前,也有許多被視為導火線的重要事件,如中壢事件、台美斷交、橋頭事件、與《疾風》雜誌社衝突、鼓山事件等,這些事件追根究底,是統治者不讓人民表達意見而產生之反彈,就像後來的1988年台灣農民運動(五二〇農民運動),就是長久沒有大型衝突後因多重壓力累積後爆發之衝突事件。

(攝影/林婉婷)

現場多為年輕聽眾,林信誼也回顧綠色小組與民進黨成立始末,並回憶綠色小組參與多次台灣街頭運動記錄,但沒有遭到如今香港警察那樣的方式傷害與逮捕,最驚險的一次是五二〇農民運動後,警察曾佔領綠色小組辦公室所在大樓的1樓,綠色小組成員們本以為在劫難逃,緊急通知許多媒體記者來報導,讓警方無法進入,最後以查扣錄影帶告終。

針對前陣子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礦業法引發社會不同意見一事,林信誼認為「覺得正確就去做」,不過,雖然公民團體不是政黨且不以取得政權為提前,但同樣需要使社會大眾更認識自身團體所關心議題與倡議內容,故選用什麼方法能獲得更多數人的理解與認同則需要思考。邱毓斌補充,早期各社會運動團體面對極權政府這個共同敵人,不論是政黨或公民團體,彼此多少產生依賴與親密性,這種歷史因素而誕生的關係並不是現代人可以輕易定義與論斷的。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