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串連的橋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劉炳熹

跑了一趟苗栗南庄,認識鹽和光工作室以後,回來與辦公室團隊聊著他們的故事,內心一直想促成雙方的年輕人有些對話,通過網路的便利性,我們約定以視訊的方式讓兩個團隊有初步認識、彼此了解的機會。

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一個在海邊,一個在山邊,看似不同的地區、文化,所推動的事工亦有些許不同,然而為土地築夢的心卻是一樣,也都各自想盡辦法讓自己能留在家鄉,創造新的價值。

鹽和光工作室聊著自己創業的經驗,滿懷熱情一下子就遇上現實的考驗,如何籌措財源,繁複的行政作業,總是得反覆問著自己為何要回來,才能在層層挑戰中走出新路。

年輕世代在鄉村打拚,每一步都在披荊斬棘中學習,更多倚靠上帝,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兩邊團隊年齡相仿,能有互相切磋學習的機會實為珍貴。畢竟多數的年輕人集中於都市,位處於鄉村具有理想性的年輕人很少能有串連機會,但其實,他們的戰力比人們所想的都還要堅強。

「不知道到底還有多少這樣的年輕人隱藏在各個角落,回應上帝的呼召,為他人付出自己的恩賜?」問著這個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思考作為牧者,我們究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眾多教會投入青年工作,很容易陷入一種標準化模組的困局,按著既有的模式,訓練出一群能在地方教會內服事的年輕同工,卻忽略花時間陪伴他們迎向社會的考驗,年輕人的熱情一旦被消耗殆盡,就很容易失去拚勁了。

隔日,恰好台灣神學院道碩一年級的學生來訪,想了解新港教會推動的社區事工。團隊在討論該如何接待的時候,很快就有共識,與其一直告訴大家我們做了多少事情,還不如引導他們去問問題,特別越實務的問題越好。從講道、喪葬事宜、社區營造、年長者關懷、信徒培育、長執溝通……,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討論了很多,然而回到最核心的重點仍舊是,我們如何認真生活在當地,如何認真預備傳講上帝的話語,並從講道信息延伸出異象與行動,成為這塊土地的祝福。

在與鹽和光工作室團隊對話的末了,大家回到最重要的核心,不論我們遇到多少難題,信仰始終是支撐大家、推動大家前進最重要的能量。這場對話彷彿上帝為我們搭了一座橋,而我們也持續成為那位搭橋的人,讓更多需要被關懷的生命從其上走向未來,見證上帝的奧祕。 (作者為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