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鄭南榕基金會 台史博談言論自由日歷史脈絡

(相片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張原境整理報導】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響應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自由製造Made in Freedom——迎向100%言論自由」活動,於粉絲專頁撰文分享「台灣言論自由日」訂定的歷史脈絡,「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亦將於4月10日進行第2次換展,加入「言論自由、母語運動與媒體改革」的故事;然因應武漢肺炎疫情,6月始開放參觀(採導覽報名形式),欲瞭解展覽內容者可先至線上平台觀看,或翻閱特展專刊

因著戒嚴時期實施的報禁,雜誌被查禁甚或停刊時有所聞,1984年鄭南榕創立了《自由時代》雜誌,以強調「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為特色,每期均於目錄標註「本文全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目錄頁恕不詳具作者姓名」。為因應查緝該雜誌先後更名替換了18張雜誌發行執照,歷經5年8個月發行302期,查禁和停刊次數居臺灣雜誌發行歷史之冠。

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前夕,《自由時代》第254期刊登許世楷所擬之《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全文,因政府認為有分裂國土之嫌而予以查禁,史稱「新憲案」,台灣高等檢察處更於1989年1月主動偵辦,並於1月21日指控鄭南榕涉嫌「意圖叛亂」,然而鄭南榕拒絕出庭,並於1月27日開始自囚於雜誌社,公開宣示「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

4月7日上午,眼看警方攻堅在即,鄭南榕走入《自由時代》雜誌社總編輯室反鎖後自焚,爾後直至1992年修正刑法100條後,台灣人始享有真正的言論自由。2016年行政院宣布訂定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紀念鄭南榕追求言論自由而奉獻犧牲的精神。

雖然台灣於2019年國際非政府人權組織的全球調查報告中,成為亞洲唯一名列開放的國家,然而近年來在中國勢力威脅的崛起,以及網路世代的各種現象,亦使言論自由空間受到擠壓。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