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轉會調查新社教會事件 論土地、真相與紀念工程

(相片提供/陳金萬)

【邱國榮採訪報導】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針對新北市貢寮區「新社教會」遺址的土地所有權,於上月底提案進行調查,包括還原歷史真相、設立紀念碑及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倘若屬於教會產權,建請土地歸還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

原轉會在4月30日召開第13次委員會議,當中關於教會的土地產權真相的提案——「調查貢寮新社教會土地案」得經過土地小組、歷史小組、和解小組等調查後,再決定是否歸還土地給PCT,以及設立紀念碑紀念「新社教會事件」。

提案說明共3點。第1點指出,1888至1890年左右,由三貂社凱達格蘭族成立的新社教會(又稱為賓威廉紀念教會),因為潘姓頭目被日本軍人武力所迫,帶領族人泅水協助日軍上岸;又因宣教師主張日軍是合法占領台灣,武力反抗只是增加無謂犧牲,於是信徒多不願意參與漢人的武裝抗日行動。此外,三貂社凱達格蘭族常跟洋人、日本人互動往來,讓漢人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仇恨心態,進而放火焚毀會堂、殺害原住民的教難事件。

第2點指出,位於貢寮區新社慈仁宮媽祖廟右側的新社教會遺址,淪為廢墟,其建築遺構的方形石塊一度被附近居民圍成簡易的雞園。直到2019年底才被發現雞園已經不見,卻蓋起一間白色平房,無法判斷是私人住所還是公家單位所使用。

第3點則提到,新社教會因為教難事件沒有受到正視和處理,使得貢寮區流傳許多錯誤版本,凡是基督教團體曾經使用過的空間,都推給馬偕,導致中小學教師將這些民間採集到傳說,編入鄉土文化教材,指出貢寮到處都有馬偕設立的教會,卻都沒有人管的荒謬景象。

原轉會平埔族群北區代表陳金萬委員是該調查提案人,在2004年左右於貢寮鄉做田野調查時接觸當地國民中小學校推動的鄉土文化教材,他根據傳說,去每個現場看了建築年代、建體、格局與風格,發現都不是馬偕時候的建築,啼笑皆非的個案很多。

根據「賴永祥長老史料庫」一篇〈發現新社的「賓教會」遺址〉記述:「這位70餘歲的新社頭目後裔竟也是『賓教會』初代信徒的後代!在知道來意之後,便很熱心地帶我們上了慈仁宮右邊的護坡,他邊指邊說:『這裡就是啦!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這空屋子裡玩,記得那時教堂還保留有茅草搭的屋頂呢……』」

該提案的建議處理方式,由原轉會土地小組查明遺址的土地所有權,若屬長老會將會歸還PCT;歷史小組調查三貂社的新社教會事件,還原歷史真相;和解小組設立教案紀念碑並研擬相關紀念活動,促進轉型正義與族群和解。新社教會的教堂草圖收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皇家博物館,草圖可作為紀念活動的視覺設計。

歷史學者、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鄭仰恩牧師受訪表示,位在貢寮的新社教會是馬偕相當重視的平埔族教會,所以馬偕用他心目中的宣教英雄賓威廉作為紀念教會的名稱,不過後來該教堂因海岸消蝕而陷入海中,所以是不容易論證的案子,加上當時宣教師不能購買土地,只能用永久租借的方式取,所以土地權的爭取往往無疾而終。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