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 看原住民族受壓迫史與轉型正義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的「原音重現: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於6月1至30日在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1樓與地下室展出。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執行長Yapasuyongu Akuyana(陳旻園)於6月13日受邀進行首場導覽。牧師劉立仁亦率領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青少年共同參與。主辦單位盼能藉由原住民文學的推廣,讓更多人正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議題,理解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受壓迫故事。

Yapasuyongu Akuyana表示,1940年代末期國民政府來台後,原住民族被迫再次尋找自身定位,然而當許多菁英嘗試進行「民族自決下的永續發展」思考出路時,卻不慎碰觸當時政府的大忌,開始以維穩之名進行清鄉,許多具有學識的原住民族被大量逮捕。1954年代鄒族的湯守仁及高一生等菁英被「叛亂罪」槍決,對原住民族群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Yapasuyongu Akuyana指出,因原住民族地區環境相對封閉,這段原住民族的白色恐怖歷史對於族群造成非常大的壓力,一直到2000年左右,這些事都還是不能被提起的忌諱,也因為對於自身的歷史理解有限,使得許多年輕世代的原住民經常面臨族群認同的問題。

(攝影/張原境)

談到土地正義,Yapasuyongu Akuyana強調原住民族的土地領域不是排他的概念,而是相對彈性、以尊重土地的永續使用為出發點,透過原住民文學的書寫及音樂創作,也讓更多人理解原住民族的多元史觀。

公報社負責協力策展的傳道師林碧堂表示,公報社亦有與原住民相關的史跡,1903年8月的《台南府城教會報》的埔社消息就曾描述當地漢人獵殺原住民、吃人肉的陋習,認為當時的漢人不把原住民當人看,簡直毫無人性。牧師巴克禮當初傳道的過程中,亦曾雇用當地阿美族原住民協力扛轎過山。

6月20日下午3至4點有另一場導覽。當日晚上7點將邀請文字工作者兼原住民插畫家Umav Ispalakan(珸瑪芾・伊斯巴拉淦)分享「我的名字那麼長」,有興趣者歡迎到公報社台南書房參與。

(攝影/張原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