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原來息息相關

台灣教會公報社《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主編Umav Ispalakan與學員互動,由營會同工林宛柔與Umav Ispalakan帶領學員進行普世議題的問答。(攝影/黃政凱)
◎黃政凱

普世並非遙不可及,眼光由你決定,你想參與到什麼程度?在「2020我愛台灣宣教營(ILT)東部場──尋找歷史的溫度」營隊第二天晚上,台灣教會公報社《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主編Umav Ispalakan與學員互動,由營會同工林宛柔與Umav Ispalakan帶領學員進行普世議題的問答。當提到普世的定義,Umav Ispalakan說:「你知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願意尊重與學習,並且可以找到一起前進、努力的方向。」她強調傾聽很重要,要以願意了解彼此、尊重彼此來作為溝通平台。

林宛柔回應在台灣普世努力方向之一要朝轉型正義努力,因這是認同台灣所有住民的重要一步,每個族群所受的傷害皆不容忽視。她並提問「轉型正義」這詞涵義在普世理解上也有困難,因各族群講的都不一樣;且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是否有理解錯誤之處?

Umav Ispalakan回應轉型正義目的是為解構過去威權政府所產生的傷害,不論哪個族群的轉型正義,都必須從歷史脈絡裡探討,最後目標是「正義」,轉型只是「轉」還不是「正義」。當時威權政府下的原住民,政府用威權不正義之手法剝奪原住民,所以現在原住民在談的轉型正義之一,就是土地上的主權。原住民的土地意識是「與土地共存」,和非原住民所講「土地共有」的理解不同,必要在使用土地時尊重族人的感受,因而產生「諮商同意權」。

在過程中也提及原民文化是否只剩「觀光性質」?而Umav Ispalakan回應,不只有傳統服裝與小米酒是文化,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觀光祭典也是文化的片段,且只有祭典才會穿傳統服裝,也不是天天穿,故原住民現今生活也是呈現文化的一部分。

關於「微歧視」的議題,也在這次成為重要的議題,引起學員的共鳴,談論身分、膚色、刻板印象等嘲諷話題,延伸出族語、國語,誰的國?誰的語?提到對於「國語」主流使用議題及正名運動,如何透過母語名字去讓大家開始認識真正的你。

最後提出媒體是否影響人民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Umav Ispalakan回應媒體真的影響重大,但更多的是我們要面對面了解彼此,不要讓所謂的刻板印象成為認知的主體判斷。針對當日的提問與回應,學員回饋:「原來很多議題,以前覺得很遠,卻不斷真實上演在你我身邊,是這麼近!」

當我們不把鄰舍的生命置身事外,學習關注大至世界、小到周遭所遇見的人,可以發現每個人生命中總有些故事和議題,當願意在意鄰舍的生命,這些議題就與我們息息相關,且是這麼近。(作者為台南神學院道碩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