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生離死歸——人生最後一哩路的真情對話

photo by unsplash

編按:生命是一趟旅行,聖經說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有天都會如飛而去,像一片雲彩,回到天家。佛家形容人生終局猶如懸掛的花盆掉落,瓦碎花墜,落地歸根,重新茁壯。死亡,不分宗教,是每個人都會遇見的,本期特別邀請基督徒與佛教徒從他們信仰的角度、從臨終關顧和安寧療護與陪伴的現場來學習觀看生死大事。

生命中最不該留下的兩樣事

◎盧俊義(退休牧師)

從2002年開始,我在台北的和信醫院當宗教師,每禮拜都有固定時間去探望住院的病人。我經常會遇到末期病人問我,該在什麼時機、用什麼方式來交代自己的後事才最妥當;也經常有病人的家屬問我,要怎樣為自己的至親準備後事。然而,「死」這件事終究是台灣人避談的話題,特別在醫院更是禁忌。因此,我不時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當病人問我有關預備後事的事情時,在旁的親人就會禁止病人跟我討論這種問題,甚至會暗示我不要繼續跟病人談論下去,即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這也是我經常遇到的兩難:要不要將病人的病況據實相告?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讓病人了解實情,特別是即將離世的末期病人和他的親人。坦白相告,才能讓雙方都能有足夠的時間在心理上有所準備,總比病人什麼都不知道,沒留下任何「後語」就離開要來得好。有兩件事,是我一定會跟病人說的,這兩件事不只對末期病人很重要,對所有人也一樣重要。

 1.不要含恨而終 

最初上帝造人的時候,是用祂的「形像」來創造的,而祂的形像代表一種完美的圖像,是善、是愛,也是上帝賜福的記號。換句話說,在我們生命之初,上帝便將祂那代表愛、福氣與美善的形像賜給了我們。

當一個人面臨生命的終結,若是帶著怨恨離開,就代表他的生命有缺口,上帝賞賜給他的形像就會從這些缺口不斷流走,怨恨越大,流失越多。因此,有智慧的人在衝突過後,會盡快將這些創傷和破裂的關係修補起來,好堵住這個缺口,否則,能留給後代子孫的美好福分就會越來越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在日本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邀請一位相當傑出的台灣人牧師郭馬西主持那年聖誕節感恩禮拜。郭牧師曾在台灣、日本和美國接受過嚴謹的神學教育,大戰期間他正好在日本投入台灣留學生青年輔導工作。在禮拜中,他懇切地說:「我們打贏了,但我們要學習耶穌所說的『要愛你的仇敵』,就像上帝透過耶穌愛我們、寬恕我們一樣。」他的話讓在場許多指揮官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要寬恕曾經使我們身心靈受創的人,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虔誠的宗教心才比較有辦法做到。因此,在活著的日子裡就要開始學習認識宗教信仰。如果到了人生下半場,心中還懷有怨恨,就要想辦法盡力化解,無論對方是否願意接受和解,至少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交代。當我們願意寬恕對方,就是為自己的生命催生出最高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告訴自己的兒女你已寬恕了對方,不要再把這種恨傳到下一代。

 2.不要抱憾終生 

我曾遇到一位罹患胰臟癌的婦女,她小時候便失去母親,是由大她16歲的大姊一手帶大,這位大姊的角色有如她的母親一般。她患病之後,曾聽我說過「不要抱憾終生」的事,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便要女兒通知這位大姊,讓大姊知道自己疼惜的么妹已經快走到生命的終點,因為無法下床,所以不能親自去向大姊致謝,但很想見大姊最後一面。

這位80多歲的大姊,行動也不是很靈活,接到通知後,隨即在兒子的陪同下,專程從台中趕來台北探望妹妹。躺在床上的妹妹看見大姊時,感動得淚流不止,兩人相擁而泣許久許久。

「大姊,真感謝您,若沒有您,我無法長大、成家。謝謝您!」簡單幾句話,讓大姊泣不成聲,再次俯身摟緊虛弱的妹妹。

那天,她們就像在回顧自己的紀錄片一樣,從小時憶起,病房中的子女、孫女聽了都感到驚訝不已,原來自己的母親、阿嬤成長過程中有這麼多精采的故事。透過回憶,這些故事一幕一幕播放出來,有如回到從前,兩人有笑有淚,講個不停。

離開前,大姊跟么妹說:「就到此為止,我不會再來送妳了,一路好走吧!」這時么妹竟也露出笑容說:「謝謝姊姊!就這樣,我們到天上相會了。」這是我在病房中所見過最感人的一個鏡頭。

另一個例子是前立委盧修一先生,他雖然已經是癌末,且身體相當虛弱,但他仍有個很大的心願想去達成,那就是登上玉山。於是,一群親朋好友就陪著他去爬玉山,完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願,使他不會抱憾終生。

「怨恨」與「遺憾」,是我們人生中最不該留下的兩樣事物,更別說把它們帶到生命終點了。很多人因為避諱「死」這件事,連其他相關的事都逃避面對。他們覺得只要不去談,死亡似乎就離他們很遠,所以連很多應該盡早化解的怨恨、應該盡早完成的心願,都拖著不去處理,最終造成許多「含恨而終」「抱憾終生」的悲劇。

很多事情,就算你想盡辦法閃躲,也無法避掉。避談,不能解決問題;勇於面對,好好思考自己還有哪些該處理的怨恨與遺憾,才能真正減少恐懼與不安。

我深信,學會寬恕別人,就會減輕自己的生命負擔,對於即將步入嶄新人生階段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同樣重要的是,能夠不留遺憾地完成我們在世上的旅程,這樣的生命會使人感到滿足,也更有意義。(本文摘自盧俊義牧師新書《預約50+好日子》第10堂課內容)

漫談生死與安寧

◎許禮安(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20多年來,我推動醫療體系的人性化改革,近十多年來更致力於安寧療護與生死學的社會教育推廣工作。蒙台灣教會公報社「星期二讀書會」組長林永恩牧師之邀,主講恩師。我是佛教徒,但無論是教會或松年大學找我演講,我都來者不拒,我說:「不管你信什麼教,到頭來都是死路一條!」

 死亡其實是一種生命教育! 

恩師曾說過:「大家都需要生死學,但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我說:「假如不談死就不會死,當然請你千萬不要談死;如果談死可能會提早死,那也拜託你不要談死。可是明明不管談不談死,該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逃得掉,請問你到底在怕什麼?為何不願早做準備?非得等親人臨終、事到臨頭才行?」我在安寧療護(安寧居家、安寧病房、安寧共照)的過程中,看到許多末期病人和家屬都是驚慌失措、手足無措、手忙腳亂、六神無主,像無頭蒼蠅、像熱鍋上的螞蟻。

我認為:「談死亡其實是生命教育!」人從出生後,接著就準備迎接老、病、死的命運和痛苦。我去警廣高雄台錄音,問主持人:「妳們播報車禍新聞為何要講三加一台車,不直接說四輛車呢?」她說:「因為四和死的音很像,怕聽眾聽不清楚。」我老實直說:「如果聽眾聽不出四和死的差別,那就表示妳就要檢討自己的發音,不然就要問妳自己:妳『到底』是在怕什麼?」

這不是個人的錯,而是我們整個社會從家庭開始就怕談死。家長和老師不談死,理由是孩子和學生聽了會害怕。我說:「請問是誰先害怕而不敢講?」家長和老師的身教與言教,讓孩子覺得死亡是可怕的、不能公開談論的。其實,聽到死亡的情緒應該是更複雜、更細微的,但卻被窄化到只剩下怕死和不怕死。

原本是不怕接觸死的人,才會去讀醫學系和護理系,畢業後變成醫護人員,真正面對死亡時卻不敢談。在醫院演講時,我常說:「全台灣最怕談死的第一名是主治醫師,第二名是護理師,可是卻把責任全推給病人和家屬!」我問:「病人明明快死了,為何不跟病人和家屬談死亡?」他們說:「病人和家屬聽了會害怕,所以不能談。」我納悶:「到底是誰先害怕而開不了口?」

出國旅行總有回程日,時候到了,就該收拾行李。如果人世間的旅程即將結束,你想要收拾哪些東西呢?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和「裹屍布上沒有口袋」,除了會讓子孫對簿公堂的有形遺產外,我認為更應該留下的,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無形影響力。

你希望在臨終階段被如何對待?如果你不想被插管、飽受折磨後才死,就應該預做準備!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事先填寫「預立意願書」者,在兩位主治醫師診斷病程為末期時,得保障自己免於被插管、電擊、接呼吸器、進加護病房等「死亡套餐」的痛苦。你知道這件事嗎?你簽了嗎?還是要等到昏迷才任由家屬替你決定呢?可是家屬要求通常和病人需求不同!每次在演講中問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希望被插管,可是在醫院裡,家屬幾乎都要求插管!我前年發現一項真理:「末期病人都希望不要繼續受折磨,家屬卻希望和親人常相左右,於是家屬就會要求或聯合醫護人員繼續折磨末期病人,醫護人員不小心就成為家屬對末期病人多數暴力和霸凌的共犯與幫凶!」

 我從安寧療護學到的功課 

我從30歲開始從事安寧療護,到今年已經25年。早期有家屬問我:「許醫師,你還這麼年輕,為什麼會來做安寧療護的工作?」我還在思索怎麼回答時,她就說:「也對啦!如果老了才來做安寧療護,那就更恐怖了!」意思是:到那時候,不只陪伴病人臨終,還得要面對自己的死亡。

也有人問我:「你從事安寧療護這麼多年,內心應該變得很堅強了吧!」我說:「錯!假如內心太堅強,久了就會堅固如『牆』,病人和家屬就會常常撞到牆!其實,我只是很早就承認自己的脆弱和無能為力,然後願意並選擇留下來,陪伴孤單的病人和無助的家屬。」

後來有人問:「你從事安寧療護這麼多年,會不會比較不怕死?」我回答:「我認真對待末期病人,努力幫他們解除痛苦,至少減輕臨終前的各種疼痛之苦。我現在比較不怕死,因為將來不管我死後到哪裡,應該都有朋友會來招呼我。假如我對末期病人不好,將來無論死到哪裡,可能都會有仇人等著我!」

安寧療護的目標不是追求「善終」,而是「善生」與「善別」!末期病人不想死、家屬更不希望親人死,聽到「善終」都嚇得要死;安寧療護是在死亡來臨前,努力讓病人好好活著(善生)和好好告別(善別)。安寧療護是「總有一天等到你」,我們都會成為家屬,我們都應該要提早學習、預先準備。

展翅高飛乘風而去——陪伴父親的最後六小時

文圖◎林莉姿(喜樂洋溢餐坊員工)

凌晨三點你輕嘆一口氣,我以為聽錯不以為意,你再長嘆一口氣,我從你身旁跳起,知道你準備要起航了。

你的面容平靜,像平常一樣,大家圍繞著你,坐在你身旁,輕握著你的手,與你作伴,與你說話,放著阿嬤為你唱的搖籃曲,一起陪伴著你,走這最後一哩路。

從你的呼吸,那力道與速度,我知道你將要起飛了,大家雖是萬般的不捨,但各個都與你作最後的感謝、最後的道別與最後的祝福。最終那一刻!你使力把眼睛張開,看了我們,用眼神與我們道別後閉上眼睛,才吐出最後一口氣,展翅高飛乘風而去。

你曾問我:「我什麼時候會死?」那時我說:「上面的位置還沒準備好呢。」你說:「我隨風飄,不需要位置。」在這些年,你身心靈都已預備好,一切皆放下,坦然面對。人無法為自己準備生,但可為自己預備死,你希望在家善終,自己的身後事亦寫得清清楚楚。

我是你忠信的執行者,依照你的意願,像是發展「長照3.0」般,在專業的護理人員陪伴、指導下由家人居家照顧。你是如此幸福之人,可以舒適地在自己的家中,聽著你愛聽的音樂,有著你最愛的家人在旁守護,陪伴著你走向人生之路的終點站,處處充滿了神所給予的恩典與智慧。特別在最後的六小時,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對話、凝視。那真是神奇般的經驗,我們與父親經歷了「成了」與「新生」。最終在一個沒有香、沒有十字架、了結世俗牽絆的一切、屬於你特有的送別會,與母親一起,長眠在福音山。

我最愛對你說:「爸爸,你好棒!身體用了90年,太厲害了。」一切一切肉體上的現象,雖然都是老舊終了的表象,我最愛看著你喝咖啡、可樂心滿意足的表情,像小孩般專一、單純的模樣,只要身體許可,我最愛帶你出門到處趴趴走,看山、看海、逛老街,用照片記錄著足跡,回顧陳年往事,為你做「生命回顧」的巡禮,舊地重遊,你述說的都是美好的曾經,日常的點點滴滴,喜樂洋溢地行在其中。擁有幸福很簡單,只需即時去愛,珍惜把握每個當下。

陪伴父親走到生命終了,在我靈裡滿心的感謝:

感謝神!為爸爸預備了馬偕安寧醫療天使們
一起圓滿了爸爸的人生
感謝神!給我條件及機會
讓我擁有這簡單的幸福
感謝神!把我預備好,
可眷顧你的身心靈,給予你最需要的尊嚴
感謝神!我是多麼蒙恩的人
可以牽著你的手到終老
好好地道別,看著你乘風而去
你的離開不是失、少、缺空的心
而是滿滿的擁有、獲得、存在的愛
感謝神!給予我超越浩大的能力
帶領我走這絕佳的路程
完成神的旨意
讓萬有恢復起初的美麗

 

安寧療護講座會——下班後的心靈加油站

時間:9月5日(六)下午2:00~4:00
地點: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台南市青年路334號2樓)
費用:免費(不限宗教,歡迎各界對安寧療護有興趣者參加)
內容:許禮安醫師、陳明麗牧師主講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