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神南原社講座 Umav分享談族名與族群認同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伴隨著新的學期開始,9月28日台南神學院南原社於首次聚會,邀請經營臉書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進行圖文創作的神研所碩士學生Umav Ispalakan進行專題分享,以「忘記了姓名的請跟我來——你知道自己是誰嗎?(hai-iap as tu sima kasu)」為題,暢談自我身份認同的追尋與創作歷程。

(攝影/張原境)

講題「忘記了姓名的請跟我來」擷取自歌曲〈快樂崇拜〉的歌詞,「不要還沒理解我們,就要我們一起快樂崇拜!」Umav認為現在台灣社會似乎只容許原住民呈善良幽默的正面形象,然而當想分享難過或爭取權益時,社會大眾多會開始別過頭去、不想正視,覺得原住民已經得到很多了,憑什麼再去爭取。

Umav說,大學時某次與排灣族朋友聊天,漢人同學經過便說:「咦、你們可以講族語嗎?你們的話應該通吧?」令Umav當下哭笑不得。Umav表示,原住民僅是多元民族的總稱,除了一般熟知的排灣族、布農族等,還包含了尚未被正名的平埔族群,勿籠統地標籤規範而忘記背後脈絡,「丟掉你扁平的眼鏡,請認識多元的我們,別再把原住民當『一個族』!」

兼具Tayal(泰雅爾族)與Bunun(布農族)血統的Umav,父母分別來南投信義鄉羅娜部落的郡社群,以及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部落;Umav以日本卡通《神隱少女》男主角找回名字的歷程指出,人經常忘記、忽略或是被阻止去理解自身的來源,而「名字」看似簡單,實則連結龐大歷史與家族變遷記憶;在Bunun中,名字(ngan)可以看出家人關係和所屬氏族(siduh),進一步牽涉到社群倫理觀念和婚姻規範,如同社群中的衛星定位座標。

Umav表示,原住民長年面對外來政權的入侵,日本人在劃分行政界限時故意將大家族分開、姓氏也進行區別,「當你忘記你的名字,你就會失去力量,只能聽從殖民者的掌控,而這已經是好幾世代的傷痕,也是推動正名運動很重要的原因。」

(攝影/張原境)

因為發現生活中缺乏說族語的環境,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應運而生,「來點」代表一點點前進、每日慢慢學習、潛移默化地累積,期盼透過圖文創作,增加學族語的動力之餘,亦能推廣文化和議題;透過單純族語分享的漫畫系列、時事翻譯、議題漫畫配圖文及生活觀察漫畫(部落系列)等貼文,逐步吸引許多人對於族語及原民議題的關注與討論。

Umav點出,有些在部落裡難以談論的議題,也可以透過粉專做為作為對話省思的平台,亦能突破同溫層,幫助原住民與非原民相互理解,試著從某個非我群體的新眼光看待世界,藉此避免大一統式的霸權觀點與用詞。而隨著曝光度,許多電視節目、甚至是原轉會和解小組,也陸續地邀請Umav訪談分享。

從金鐘獎主委羅小雲公布名單、講到原住民族廣播電台時發出的「吼吼吼」;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在接待捷克代表致詞時說「400年前的台灣社會,還是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再到近日第55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上,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得主Pangoyod(鍾家駿)穿著Tao(達悟族)男性傳統服飾上台領獎卻被部分媒體以聳動且具歧視的標題報導,原住民議題屢次獲得討論關注;Umav認為,文化挪用、微歧視及多元族群敏感度是更多人需要理解的事情,「微歧視不是比較小,而是比較不容易被指出、被辨認,這比明顯的惡意更難覺察。」

Umav說,大學時期,曾與朋友去花蓮玩,某次租車填寫資料時,老闆娘突然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白?原住民不是黑黑髒髒的嗎?你很乾淨餒!」驚愕之餘,身邊自栩「白浪」的朋友立刻接過話,令Umav備感溫馨。Umav認為,講述傷害經驗不是要敵對,而是為了尋求彼此理解,期許自己能成為原住民、基督宗教、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原民當代議題)與主流社會之間友善對話的橋梁,「希望有了今天的對話,大家未來到教會第一線都可以一起努力。」

(攝影/張原境)

甫就任南原社總幹事的神碩二曾偉宗表示,自身曾赴紐西蘭交流、體驗族群文化,當地朋友指出,紐西蘭人對於白人與有色人種(毛利人)態度有別,若2種人走進便利商店,店員通常會只會選擇服務前者、忽略後者。Umav的友人、自美國來台工作的馬怡君亦到場聆聽,她表示,初來台灣時感受到原住民較為真誠,漢人反而較容易表現出禮貌但有距離的一面,而美國也曾有類似逼迫原住民遷離原本居住地的歷史,但時至今日,一般美國人民對於原住民族的了解與關注卻不若台灣。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