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向山】綿羊的教會

相片提供/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馬太福音25章31~46節

陳柏志(拉斯維加斯台美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帶領12人的登山隊從東埔準備穿越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直達花蓮玉里。其中一晚在玉山山脈附近,發生了火燒帳篷的意外,導致我整個右臉二度燒傷,差點出動直升機救援,好在第一時間處理得當,最後仍花兩天時間走下山,前往台中榮總急診,再到台北馬偕醫院燙傷中心治療用藥。奇妙的是,不到三個月我的臉部燒傷幾乎完全恢復,若沒有特別提起,沒有人看得出我的臉部曾經有嚴重燒傷。而全台第一個燒燙傷中心就是在1968年由馬偕醫院成立,其背後推手是一位對台灣醫療有深遠影響的人物──羅慧夫院長(Samuel Noordhoff,1927~2018年)。

羅慧夫生長在美國愛荷華州鄉下敬虔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擔任教師,羅慧夫是家中的獨子。高中畢業後他到海軍醫院當兵,而在開刀房當護士的經驗,讓他決定大學要選擇醫學院作為目標。他在愛荷華醫學院時和妻子白如雪(Lucy)結婚。經過五年的實習後,就在準備要尋找開業的地點時,經由朋友輾轉收到台灣馬偕醫院院長夏禮文(Clarence Holleman)的求才信,夏院長即將退休,需要有人去接替,經過祈禱後,羅慧夫與白如雪夫婦決定勇敢接受這個呼召。

當時的台灣雖然早已有英國和蘇格蘭宣教師們帶來西方醫療、教育和基督教福音的種子,但是因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的諸多動亂,以及1949年頒布戒嚴的高壓專政之下,台灣這個所謂的「復興基地」其實是個貧窮落後且封閉的小島,很多人光著腳丫上街,衛生環境不理想,各種流行病吞蝕台灣人的健康,天花、霍亂、小兒麻痺症比比皆是。而當時,美國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國度,但羅慧夫和他的太太卻反其道而行,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小孩,還有七個皮箱,搭上前往未知旅程的船班,在1959年9月28日抵達這毫無所悉的小島。

讓台灣醫療與世界並駕齊驅

當時,除了台灣大環境欠佳之外,馬偕醫院的經營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醫院開刀常收不到費用,經營管理不善,拖欠員工薪水和廠商款項,但在北部大會財務報告上,卻說一切正常。當時醫生普遍都有午休和收紅包的習慣,為提升士氣和效率,羅慧夫中午從不午休,也要求在外兼差醫師須專勤看診,更建立醫師費制度且嚴禁收紅包。同時他也積極向美國爭取支援,他深信管理的重要,尋求專業人才,為馬偕醫院建立起管理作業,終使醫院轉虧為盈。即便有不少黑函攻擊,但這都不能撼動他改革的決心。

羅慧夫非常重視人才培育,經常送下屬、員工出國進修,即便經費不足,甚至還自掏腰包助學,他不為人知的善行,多到數不完,但他無怨無悔,總是專心致意地在想如何幫助他人。

卸下16年的馬偕院長職務後,羅慧夫原打算回到美國,但受到王永慶極力邀請,1976年轉任長庚紀念醫院的創院院長,角色從過去的「改革者」成為「開創者」。他善用新醫院的資源,吸引許多優秀年輕的醫生加入,也看見專業分科的趨勢,不斷送優秀醫師出國精學專科。1981年,羅慧夫醫生獲頒長庚醫院永久榮譽院長,他並創辦了全台第一個顱顏中心、顯微中心與美容中心,落實專業分科、講究科技整合,傾全力培育台灣醫療專業人才。

今日台灣的醫療水準能與世界並駕齊驅,鮮少人會聯想到羅慧夫醫生的功勞,但他一點也不為己,甚至退休前,還捐出多年積蓄300萬元創立顱顏基金會,繼續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與病患。

 成為馬太25教會

馬太福音25章31~46節記載耶穌在最後審判的判準,「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最近幾年,美國長老教會(PC(USA))大力倡導「成為馬太25教會」,即以馬太福音25章31~46節耶穌所教導「萬民將受審判,如山羊和綿羊分別開來」的警戒,鼓勵全美9000多間長老教會積極參與以下的事工:

1.激發會眾將信仰深化,並與所在社區積極愉悅地互動,建立會眾的活力。

2.提倡並採取行動來抑制對有色人種的歧視偏見或制度,以實際作為和思維,消除結構性的種族主義。

3.通過法律、政策、計畫和結構組織,來消弭系統性貧困,努力改變社會經濟中對窮人的剝削。

簡言之,「馬太25教會」是一個以大誡命來完成大使命的異象,鼓勵基督徒在各地為主發光發熱。馬太25教會,也是耶穌所描述一群「綿羊的教會」,是願意接受牧羊人引導,在心態上順服且蒙福的兒女,在人飢渴之時分享,在人無家可歸時收留,在人欠缺之時給予,在人病痛之時照顧,在人犯罪之時接納,持續以這樣的心態迎接基督,正像是羅慧夫醫生一生所不斷追求和實踐的。

本主日已進入待降節期,馬太福音25章的信息提醒我們,待降節的意義不是只有點燭和唱詩,而是要更實際去做在任何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讓我們教會成為耶穌眼中「綿羊的教會」,讓我們對社區的群體有更主動和積極的服事,願我們致力成為那善良且忠心的僕人,將自己的才幹貢獻在上帝的國度裡。

【舉目向山祈禱會】

預備心:等候、親近聖父、聖子、聖靈。

宣召:詩篇37篇4~7節

詩歌:新《聖詩》41首〈請來,請來,以馬內利〉

祈禱:

1.認罪的祈禱。山羊的信徒喜歡走險路,拒絕牧者的帶領,經常徘徊在罪惡的深淵;綿羊的信徒則是順服牧者的帶領,緊緊跟隨。求主幫助我們回轉歸向祂,求主幫助我們願意做綿羊的基督徒,謙卑順服主。

2.感恩的祈禱。感謝上帝差派一位又一位的宣教師、醫師、教師、牧師,帶領台灣從落後貧窮的環境,走向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特別台灣今日享有世界先進的醫療資源和健保制度,更應緬懷早期宣教師們的無私貢獻和付出。

信仰告白:〈新的誡命〉

見證分享:在1950到1960年代,小兒麻痺曾是台灣的夢魘。有人整個童年都在地上爬行,有人把小板凳綁在身上,挪著小板凳前進。從1960到1975年,羅慧夫任職馬偕醫院院長期間,創下許多輝煌紀錄:

1964年,建立台灣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1966年「唇顎裂治療中心」。

1967年,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和「山地巡迴醫療車」。

1968年,設立台灣第一個「燒燙傷中心」,之後開設台灣第一個「燙傷病房」。

1969年,成立東南亞第一處「自殺防治中心」,隨後發展成「生命線」。

此外,羅慧夫還透過普世教會組織,首度引進預防小兒麻痺症的沙克疫苗,果真大幅降低罹患小兒麻痺的比例。他的夫人白如雪也邀集一群醫師娘及牧師娘,成立「婦女贊助會」,這成了台灣醫療史上第一支長期在醫院服務的義工團體。(詳見《台灣教會公報》3487期,〈愛是永不止息──記念羅慧夫醫師〉,賴佑哲撰)

聖經:馬太福音25章31~46節

信息:綿羊的教會

詩歌:新《聖詩》613首〈有時咱經過美麗清靜河墘〉

公禱:

1.回應的祈禱。願我們成為綿羊的教會,順服牧者的引領,並願意去做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

2.為肢體祈禱。為身心障礙者和那些受到忽略或歧視而無法融入社會的族群禱告,求主幫助我們破除偏見的藩籬,讓我們在基督裡可以彼此連結,互為肢體。

3.為福音宣揚祈禱。在待降節期預備心,看見人子在祂榮耀裡,和眾天使一同來臨,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願我們以「做在最小的身上」的福音,積極迎接主再來的日子。

公禱文:

 醫治的天父,壓傷的蘆葦,祢不折斷;將熄的燈火,祢不吹滅,因為祢必使公義最終得勝。這世上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殘障者,或是後天遭遇變故的失能者,但他們全都是天父所看顧,並差愛子基督來拯救的對象。主耶穌已明白教導,做在他們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在迎接耶穌從天降臨的時期,請祢幫助我們成為一群綿羊的信徒,忠心跟隨大牧者耶穌基督,遵行天父的旨意,能夠建立「馬太25教會」,也就是綿羊的教會。當祢餓了,給祢吃;渴了,給祢喝;見祢流浪在外,留祢住;祢赤身露體,給祢穿;見祢病了,或是在監獄裡,來看祢。如同羅慧夫醫師夫婦,盡心盡意地照顧需要幫助的人。懇求祢也使用我們造福周圍的人群,成為綿羊的教會。奉靠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祝禱:祝禱差遣,並彼此請安,或可接著小組分享。

分享:

1.羅慧夫醫師提倡身心靈「全人治療觀念」代表什麼意義?

2.誰是我們當中最小的弟兄?我們可以如何做在耶穌的身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