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寧靜革命的民主推手 

【李登輝一生人權事跡回顧】

◎李信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大專幹事)  相片提供/濟南教會、李信仁

【採訪筆記】

他的改革誠實自然

「台灣最要緊的是鞏固自由民主,人民第一,民主第一!」

這是前總統李登輝2004年7月在李登輝學校青年領袖班研習課程中所講的一句話。記得他當時總不斷強調,鞏固民主、自由、人權是台灣國家的總目標。再次翻閱昔日參加研習以及擔任記者期間多次採訪阿輝伯的筆記,許多回憶湧上心頭,「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可說是他一生最佳註解。

李前總統於今年7月30日安息主懷,台灣教會公報社邀請我在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寫點關於他的事,我看著昔日筆記,再次翻閱李前總統寫的書,試著回顧他一生為台灣民主人權努力的足跡。

記得以前上課和採訪時,李登輝常提起當年蔣經國邀請他擔任副總統,及1988年蔣經國過世後繼任總統的初期,是他政治生涯變化與壓力最大的時刻。他擔任副總統期間,開始辦理與民主人權相關的事務,繼任總統後因經歷政爭,許多改革困難重重,若不是靠著信仰與對台灣的愛,恐怕難以度過危機。面對艱難環境與考驗,信仰帶給他強大的力量。他再三強調:「如果有人問我領導者絕對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信仰』。」

今年9月19日我到淡水真理大學參加李前總統的追思禮拜,再次回顧他一生作為,看著《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追思集》封底裡他的提字──誠實自然,再次體會加拉太書2章20節:「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愛我,為我捨命。」(現代中文譯本)信主後的李登輝說:「我是誰?我是不是我的我,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

當上帝活在李登輝生命裡,信仰成為他的動力,他徹底改變自我,站在信仰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這也使得他所做的民主人權改革,顯得那麼「誠實自然」。

一步一腳印,
開出民主人權花朵

1984~1987|釋放政治犯 人權改革初步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為記念世界人權日,於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引發警民衝突,人稱「美麗島事件」(高雄事件)。同年,12月13日警備總部查封美麗島雜誌社,逮捕林義雄、姚嘉文、陳菊等人,雜誌社總經理施明德逃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因涉及藏匿施明德案,於1980年6月5日遭判刑七年。

1984年5月20日李登輝就任副總統,蔣經國指示李登輝和黨外人士溝通,第一件就是處理釋放美麗島受刑人的事,並有意為高俊明減刑。為了跟長老教會有更多聯繫溝通,李登輝將會籍轉到七星中會濟南教會。

1980年美麗島大審時遭偵訊的黨外異議人士。(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李登輝早年就讀長老教會創辦的淡江中學,卻沒機會認識基督教,因為當時學校被日本接管,所以和基督信仰沒特別接觸。1961年他在召會(聚會所)第四會所受洗。在他任職於農復會技正兼台灣大學副教授前,曾與長老教會家庭出身的彭明敏有些互動。1968年,他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也認識了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當年長老教會正在推動「新世紀宣教運動」,黃彰輝為了農村傳道工作,曾邀請他到台南神學院分享對農業問題的看法。

1981至1984年李登輝擔任省主席時,都在台中中會草屯教會聚會。正式移籍到濟南教會前,李登輝和長老教會人士大多是以私交為主,那時他甚至還不認識高俊明。李登輝正式上任副總統前與教會的互動,也為他之後要做的事奠下基礎。1984年4月20日第31屆總會通常議會,他以「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宗教與政府」為題演講時提到:「目前長老教會遇到某種困難,本人應該藉此機會了解困難之所在。」沒有明講,但大家心知肚明,那個「困難」指的就是包括高俊明在內,多位美麗島受難者都是長老教會人士,長老教會與政府關係緊張。

在演講的最後,李登輝期許「宗教、政府之間有更和諧的關係,人民有更好的生活」,並強調「今天有機會和大家見面,談到聖經的話語,使上帝光照我們,也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國家現在的處境,一起努力奮鬥,建設台灣,促進社會和諧。」

李登輝擔任副總統不久,1984年8月14日他主動邀請翁修恭、胡茂生牧師及當年台灣教會公報社負責人張俊雄等人見面。根據國史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李登輝不一定會向蔣經國報告與長老教會人士會面的所有內容,主要都談交辦的事。當時有他居間聯絡,對長老教會和國民黨而言,等於有了彼此交流與對話的管道。

與李登輝是舊識且同為台北高等學校校友的黃彰輝,自1965年卸下台南神學院院長後,任職於普世教協(WCC),他後來被列入黑名單之中,有22年無法回到故鄉台灣。1987年7月15日戒嚴解除,長老教會向政府申請准予黃彰輝回國,得到李登輝協助而順利成行。

回國後,黃彰輝有機會與李登輝見面,會談三個小時,黃彰輝抱怨解除了戒嚴,卻換來《國家安全法》,等於是換湯不換藥。李登輝不予否認,他也認為那時為了解除戒嚴而快速通過《國安法》,實在是有欠周全。

那次見面後,黃彰輝表示,應該給李登輝完成理想的機會,因為他確實知道改革政治體制的重要性。黃彰輝對李登輝的態度是「批評性的支持」(critical support),他也對李登輝提出兩個期待:一、釋放施明德,二、台灣主權不在中國之下,兩年內進行國會改選。黃彰輝的兩項期待,李登輝後來都有實現。
擔任副總統期間,李登輝兼任國民黨大陸政策專案小組召集人,協助規劃開放赴中國探親的政策,並於1987年11月2日正式開放。

1987年戒嚴解除,李登輝接見黃彰輝(右一)等黑名單人士。(相片提供/趙有源)

1988~2020|貫徹民主體制 力抗舊勢力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毫無班底的他與夫人曾文惠祈禱讀聖經時,讀到詩篇73篇23~24節:「然而,我常與祢同在;祢攙著我的右手。祢要以祢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他受到激勵,堅信只要有上帝引導,必定能克服困難,達成台灣的民主化。

當時雖已解除戒嚴,國民黨仍掌握黨政資源,甫接任總統遭遇國民黨代理主席之爭的李登輝,幾經折衝才接任代理主席。同年3月,李登輝主持國安會議,通過訂定第一屆資深中央民代自願退職辦法。5月農民請運遊行,爆發流血衝突的「520事件」。7月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大會選舉,李登輝接任國民黨主席,爾後為回應民間期盼,在閣揆俞國華首肯下,進行內閣改組。

接著,李登輝全力貫徹民主制度,逐步走向軍隊國家化。接任總統初期,李登輝為穩定軍隊,留任參謀總長郝柏村一年,但總長職期一任兩年,郝柏村卻做了八年,很不正常,應即時調整。隔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出任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則由三軍輪替,但郝柏村抗拒,蔣宋美齡也對李登輝施壓,要求讓郝柏村續任參謀總長。李登輝不為所動,堅持人事依法調動,為軍隊國家化奠下基礎。

1988年李登輝就職總統玉照。(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1990年初,李登輝繼任總統任期即將屆滿,是否要競選連任,讓他陷入長思。當時立法院初步完成《資深民代退職條例》《人民團體法》等草案,民主改革才剛要啟動,但總統仍要經由國民大會投票決定。當時的政治現實,正副總統必須省籍平衡,傳出李煥等大老有意爭取。李登輝明白自己的副手必須是外省籍,才能被國大代表接納,還要能合作與協助推動改革。他拒絕由黨內大老找人,而選擇了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李元簇擔任搭檔副手。

同年2月21日,國民黨臨時中全會要提出副總統人選,有大老暗自串連要推出第二個人選對抗。就在會議前夕,李登輝得知有股勢力暗地要推翻李元簇提名案,他徹夜未眠祈禱,並且讀到聖經:「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以賽亞書37章35節)他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心裡產生勇氣,「為了拯救這城,為了拯救這個國家,無論如何都要和他們拚,拚到底!」於是,李登輝先向媒體透露「提名案可能有變化」,使對方的計謀提早曝光。會議當天,早報登出消息,記者追著那幾位大老問:「密謀進行得如何?」計畫於焉破局。原本醞釀對抗「雙李」的「林蔣配」(林洋港、蔣緯國)遭到勸退,媒體稱「二月政爭」流產政變。

同年3月國民大會總統選舉投票前,老國代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擴權延長任期,民間抗議聲浪四起,因而引爆3月16日的「野百合學運」。

1990年李登輝接見野百合學運代表,回應學生的訴求。(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李登輝於19日宣布國大總統選舉後儘速召開國是會議,邀集朝野共商國是,他願意跟學生面對面溝通,立法院正面回應支持李登輝的決定。3月21日,國民大會以641票,得票率九成五,通過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隨即決定6月邀集朝野各黨派、社會賢達,召開國是會議,廣納各界意見,擬定改革方針和時間表。當晚他接見野百合學生代表,回應學生訴求,肯定學生的努力。3月22日凌晨,抗議學生宣布結束靜坐,野百合學運劃下句點。

召開國是會議後,李登輝順應朝野期待,有計畫推動政治改革,度過執政初期的政爭。1995年6月,李登輝訪問美國,獲邀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說,他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題,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已經實現主權在民,此次造訪也寫下台灣元首首次訪美紀錄。李登輝在第八任、第九任總統任內完成六次修憲,建立民主制度,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帶領台灣從威權邁向民主,成為亞洲典範,被譽為「民主先生」。

1996年3月23日台灣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連任總統。直到2000年卸任,他依然關切台灣民主發展,直到2020年7月30日安息主懷,享耆壽98歲。

改革坎坷路,
終結威權邁向民主

終結黨國威權體制

李登輝擔任總統初期,召開國是會議,廣納民意,進行憲政改革,包括:結束萬年國會、地方自治法制化、完成國會全面改選。1991年4月30日更宣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台灣脫離國共內戰糾葛,回歸正常憲政發展。1992年8月裁撤警備總部,1994年舉行省長與北高直轄市長民選,1996年完成總統直接民選、國民大會虛級化等重大改革,終結黨國體制。

1995年李登輝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道歉。(資料照片提供/彭海瑩)

落實人民國家主人

隨著資深中央民意代表(俗稱「老賊」)全面退職,1991年底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落實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民主精神。接下來,李登輝逐漸讓政治權力回到人民身上,不再由一黨決定,落實省市長、總統民選等政策,建立人民直接投票參與,使民意對行政產生制衡監督的作用,成為決定政治的依歸。

1996年3月23日首次總統直選,由台灣人民直接選舉國家領導人,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凝聚台灣人民主權意識,國家權力是由人民授權。間接促成2000年政黨輪替,協助政權和平轉移,人民是國家主人,使台灣人體認必須對自己的前途與歷史負責。

卸任後,李登輝依然關切並呼籲持續憲政改革,改造國會體制。2005年任務型國代完成修憲,將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席次減半為113席。李登輝經常表示,「單一選區兩票制」窄化小黨生存空間,希望改變這項制度;多元的社會,應該有多元的聲音,制度修改讓多元小黨發聲,才能反映國家主人的聲音。

改良政府組織體制

憲政改革與運作正常化,重點要調整政府組織,以合理化國家資源分配。1996年經民選連任總統,李登輝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國發會),凝聚朝野對台灣國家發展192項共識,推動「精省」、簡化公文作業,並將國大虛級化,形成以立法院為中心的單一國會,使政府職權與制衡更加明確。同時啟動中央政府組織改造,調整總統和行政院長、五院之間的職權,完成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等機關法治化,規範情治單位角色職權,杜絕特務,保障人權。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實現福利國家理想。

自1988年繼任總統,李登輝就強調「軍隊國家化」,要將黨國體制下的軍隊與「黨」和個人分離,真正歸屬於國家。從一開始參謀總長由三軍輪替,到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院長並順勢卸除軍職。除了改革軍中舊勢力,也建立制度。1993年12月,立法院推過《人民團體法》修正案,明定政黨不得在軍隊、學校設黨團組織,向落實軍隊國家化邁進。

有李登輝建立基礎,促成2000年政黨輪替後,《國防部組織法》與《國防法》修正通過,2002年3月正式實施,確立總統的統帥權,落實軍政和軍令一元化體制之建立。李登輝在國家元首的職權上,藉由憲法改革和政府體制改革,使「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變成「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維護人權平反歷史

李登輝1968年7月取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回國擔任農復會技正兼台灣大學教授,不到一年,1969年6月即因曾參加「新民主同志會」等事被警備總司令部(警總)約談,17小時後返家,並遭到持續一週反覆訊問,才獲得「自新證」。夫人曾文惠女士回想起昔日「清晨的吉普車與白頭殼仔(憲兵)」情景,仍心有餘悸。

李登輝曾目睹二二八事件加上親身經驗,深知台灣人活在慘痛歷史陰影下,除了擔任副總統時期協助釋放美麗島事件受刑人、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之外,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以憲政體制真正終結白色恐怖。在開啟憲改同時,也動員立法院廢止《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等法條。

1990年5月,李登輝宣布特赦施明德、恢復姚嘉文等人公民權。1992年5月修正《刑法》第100條,排除思想叛亂犯入罪,保障言論自由,8月修正《國安法》,裁撤警總,使海外黑名單人士解禁,得以返國,等於終結了白色恐怖。

1995年2月二二八紀念碑落成,代表政府向受難者與家屬公開道歉,4月制定公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李登輝連任後,1998年6月公布《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1999年12月綠島人權紀念碑落成。

李登輝為原住民人權盡心盡力,1994年4月10日,他首度以總統身分使用「原住民」一詞,以元首身分接見台灣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的代表,表達支持原住民正名。同年7月28日,國民大會表決憲法增修條文時,多數國大代表受此影響,轉而支持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使得原住民族正名成功。

PCT原民牧長前往李登輝追思會場,感念其對正名的付出。(攝影/林宜瑩)
2007年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葉啟祥偕同記者等人,與前總統李登輝合影於鴻禧山莊(筆者位於右一)。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