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有成 獸鋏要除

Image by Tanuj Handa from Pixabay

◎李道勇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制定於1989年6月。經過30年的努力,原本瀕臨絕種的帝雉,在復育人員守護下,從1986年的5000多隻,如今在玉山國家公園裡已超過1萬隻。在新台幣的千元鈔票上也能看到牠的圖案。

1906年,深入玉山蒐集標本的英國人古費洛(Walter Goodfellow),發現鄒族人頭飾上有兩根雄帝雉的尾羽,取得後送回英國鑑定,發表為新品種,迄今已有百餘年。帝雉是台灣特有種,棲息在海拔1800到3300公尺高山上,喜歡出沒於迷霧中,若遇干擾常會緩緩躲入草叢,如同神祕的隱者。

《MIT台灣誌》導演兼製作人麥覺明,歷時11年拍攝的紀錄片《黑熊來了》,於2020年德國柏林影展播放,這是台灣保育史的驕傲。因為台灣黑熊保育工作艱辛,保育人員必須冒著自身的危險去記錄黑熊的生態,這些保育的點滴透過紀錄片可以讓國際人士知道,台灣對野生動物保育的辛苦。

台灣黑熊布農語tumaz;賽夏語somay;泰雅語ngarox;鄒語cmoi;卡那卡那富語cumai;太魯閣語kumay。黑熊對於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來說,不是異類,而是原本生活圈裡的神聖性靈,是眾山的靈魂,自然而然地原民就成了保育黑熊的生力軍。

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不少公司、企業、地方政府選用黑熊作為吉祥物,例如2017年,台北世大運及台北市的熊讚「Bravo」;高雄市吉祥物「Hero」;台灣觀光局當吉祥物「OhBear」;威航吉祥物威熊「V Air」;台鐵吉祥物「鐵魯、漢娜將」;寧夏商圈的「寧夏熊」。幾乎台灣全民都愛上了黑熊。

希望農委會早日修法全面禁用獸鋏,實現「動物平權」之理想,否則,黑熊前後肢被鋏而成殘的事件將再發生;如果帝雉也被夾,恐怕將使台灣保育成績,貽笑國際。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