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記憶歷史 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發表

(攝影 / 邱國榮)

【邱國榮新北市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開啟台灣社會對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的對話,去年與春山出版社合作推出《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後,今年再度攜手出版《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希望透過藝術文學建構方式,開啟台灣社會與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的對話;館方在2018年進行白恐文學資料庫建置,盤點過去書寫的文件,去年度完成台灣白恐小說選編,選出30份文本;這次散文選編選擇47篇作品,包含小說選與散文選,其重要的意義是讓各種不同的受創主體都能夠被社會聽見與看見,「面對惡的存在,才可以對道德與政治事件有清楚完整的理解,或去深刻體驗,也才可以體驗到人權的意涵。」

陳俊宏提到日前拜訪白恐受難者胡子丹前輩,胡子丹有談到現在比白恐時期更恐怖的是「許多人不知道有白恐,甚至認為白恐是假的、是捏造的」。胡子丹是安徽蕪湖人,在海軍服役期間被情治單位刑求、自白,以「為叛徒搜集關於軍事上之秘密」處以10年有期徒刑。

陳俊宏指出,透過書寫方式使白恐不被遺忘,是館方選編白恐文選的重要目的,也可以避免白恐被過度簡化。他舉例,50年代的地下黨是為進步理想而為祖國(中國)奮鬥,那時的「紅」跟現在社會理解的「紅」截然不同,但那個年代的「紅色思想」政治受難者至今還沒有被平反,然而社會可以透過文本理解他們面對思想與自我辯證的過程,不僅是他們的個人記憶,更是共同打造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說明,在轉型正義的路程上,文學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轉型正義是共同追求人性復原與彼此共感,這是社會目標,更是文學可以做到的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