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尋訪馬雅各(上)──宣教足跡

歷史檔案館策展 小而美呈現多面向事工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參訪歷史檔案館。(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總編踏話頭 | 

曾經有一個時代,大量的基督徒接受呼召,前往未知之地傳揚福音。然而有人說,基督徒除了聖經之外,還帶來了疾病、殺戮、征服以及文化滅絕。台灣何其有幸,1865年的馬雅各醫師,不是乘坐著船堅炮利的軍艦前來,而是以傳道、醫療與教育三者並行的方式,徒步走過台灣的土地,縱使受到逼迫仍甘之如飴,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的開端。在他逝世百週年的此刻,《台灣教會公報》將以兩期專題,分別呈現歷史檔案館策展的馬雅各足跡,以及在派駐英國宣教師陳郁分牧師的帶領下,一同尋訪馬雅各的後代,見證上帝奇妙作為。

 


歷史檔案館配合系列活動策劃紀念展,並舉辦兩場展覽志工培訓。(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2021年適逢馬雅各醫師別世百週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配合系列活動策劃紀念展,並於2月23日及3月4日舉辦兩場展覽志工培訓,先是由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傳道師簡介馬雅各別世百週年系列活動,此次策展館員蔡家淳親自帶隊巡走展場。前台南神學院史料中心研究員廖安惠帶領踏查周邊歷史現場,分享南神的校園變化與各項建物的歷史沿革,最後共計有19位志工加入輪值,將輪替排班協助展期的防疫登記測量工作、展場巡視引導、場地設備開啟與關閉等。蔡家淳表示,這也是檔案館首度正式招募展覽志工。

談到展覽籌備的過程,蔡家淳表示,多方溝通及時間的緊迫性是此次遇到較大的挑戰,而馬雅各在台灣僅六、七年左右的時間,留下的文物不多,因此這次策展較無法呈現大量器物,也擔心大量的文字呈現會造成看展民眾疲乏。此外,為使創作者、擁有者的權益不致受損,現今大眾對圖像授權、資料使用等規範,已有意識地遵守,因此歷史資料館在馬雅各展的資料蒐集、圖像素材運用方面,均多次行公文、遞行政申請給擁有者與單位,便是為使對方權益不致受損。空間上的使用也經過多次協調,後來決定僅使用甘為霖館(南神舊圖書館)一樓空間,器材的進出也較為方便。蔡家淳強調,本次也是歷史檔案館首度與專業的空間策展廠商──木罐子設計製作合作。

蔡家淳說,馬雅各雖是醫師,但來台灣進行了許多宣教事工,在展覽內容上須考量多方身分的平衡呈現,若從時間軸來看,馬雅各經常同時進行著多項事工,「他一方面經營著醫館,也在山裡走跳宣教。」因此後來展區的呈現便以事工下去劃分,期盼透過此次展覽將馬雅各的不同面向梳理清楚,呈現他醫療以外的貢獻。在聖經翻譯事工方面,蔡家淳指出,大多數的人多只記得牧師巴克禮的貢獻,但很多事其實是馬雅各時期即開始動工,例如第一台印刷機是馬雅各贈送的,他也曾翻譯過台語版本的聖經,雖也使用羅馬拼音,但用字遣詞明顯與巴克禮的版本不同;而南神的歷史若往前繼續追溯,其實馬雅各即設立過傳道養成班。展覽亦邀請英國倫敦光鹽團契的牧師陳郁分提供相關資料,展現倫敦也有一群台灣人努力傳承歷史的連結,進行馬雅各墓園下陷的整修、訪問其家族寫口述歷史以及網路紀念禮拜的舉行。

盧啟明表示,此次展覽走小而美的精緻路線,有鑑於馬雅各的醫師身分,故選用醫護人員的代表色──白色作為展場主色調,空間規畫設計也近似於診所氛圍。他指出馬雅各有三個第一:醫療方面引進西方現代醫療、開設首間西式醫館;在宣教方面也前往許多地區開拓;教育方面則推廣白話字教學、翻譯聖經並捐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該印刷機雖已於高雄科工館大致整修完畢,可惜此次尚無法展出。


年 分 馬  雅  各  生  平  大  事
1836 3月18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
1853 自愛丁堡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854 自愛丁堡大學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858 自愛丁堡大學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
1861 服務於伯明罕綜合醫院(General Hospital, Birmingham)。
1862 向英國長老教會申請差派海外。
1863 隨牧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乘船離開英國。
1864 抵達中國廈門,學習語言。

10月初來南台灣考察宣教據點,於該月底返回廈門。

1865 5月來台,從打狗(今高雄)登陸。

6月,在府城看西街設置醫館與佈道所,前後僅歷時23日。遭民眾反對,受包圍抗議而停止營運。

7月,在旗后設置醫館與禮拜堂,7月16日由杜嘉德主持開設禮拜。

11月,與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深入新市、崗子林一帶的西拉雅族部落。

1866 牧師宣為霖(William S. Swanson)來台協助主持首次聖禮典,受洗的有高長、陳齊、陳清和與陳圍。
1867 7月,在埤頭(今鳳山)購屋做禮拜堂,後遭襲擊拆毀。
1868 3月,在香港與瑪麗‧安妮‧古德(Mary Anne Goodall)成婚,由宣為霖證婚。

5月,與新婚妻子返台。

與助手吳文水、高長重返府城宣教,埤頭宣教事務交由牧師李庥(Hugh Ritchie),打狗醫館交給醫生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69 在府城二老口街(今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附近)開設醫館,亭仔腳街設置禮拜堂,並開授傳道速成班,培養本地傳道人。
1870 二度深入平埔族木柵地區(今高雄市內門區)宣教,設置禮拜堂(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木柵教會)。

在台灣府設立傳道養成班。

1871 懷孕中的夫人返英,長子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於伯明罕出生。

4月,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隨馬雅各自廈門抵達打狗,深入南台灣。

開始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

11月,離台返回英國。

1873 次子馬雅各二世(James L. Maxwell Jr.)出生。

在英國編成廈門音新約聖經翻譯。

1880 捐贈印刷機、排字架與鉛字等印刷器具,供聚珍堂印製聖經。
1883 偕同夫人再次來台。
1884 清法戰爭,馬雅各夫妻離開台灣。
1892 發表報告〈由醫學角度來看鴉片問題〉(The Medical aspect of the opium question)。
1918 1月23日夫人逝世,享壽83歲。
1921 3月6日逝世於倫敦布羅姆利(Bromley),享壽85歲。

與夫人一同葬於普拉斯托區的聖瑪莉墓園。


  馬雅各醫師別世百週年紀念展|展場介紹 

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張原境整理報導】「馬雅各醫師別世百週年紀念展」在台南神學院甘為霖館一樓開展,觀展時間為每週一至六上午9點到下午5點,展期自3月6日至6月16日止。展場分為數個區域呈現馬雅各在宣教其間的多項事工,包含傳道養成班、醫療宣教、平埔族宣教、聖經翻譯事工、馬雅各二子承襲父業的醫療宣教軌跡和台灣長老教會在台發展,英國倫敦光鹽團契宣教師陳郁分亦提供相關資料表達追思與展望。

一踏入展場即會看到類似時光長廊的設計,呈現出馬雅各的歷史年表。馬雅各1864年自打狗(今高雄)登陸,開始其宣教事工,接著引入基督福音與西方醫療,創立西式醫館,進行「醫療宣教」,期間歷經動盪情勢,與各社會各階層相互連動,在南台灣推動教會的拓殖,亦多次與探險家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深入平埔族部落宣教。

  馬雅各宣教之路  

看西街醫館舊址,今日的台南市仁愛街43號。(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馬雅各1836年3月18日生於蘇格蘭,在愛丁堡大學習醫,1858年取得醫學學士學位,1862年向英國長老教會申請差派至海外宣教,隔年隨牧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搭船航向亞洲。1864年1月馬雅各抵達廈門,開始學習語言;同年10月,馬雅各在杜嘉德的陪同下,與助手吳文水、傳道陳子路,以及藥師黃嘉智,一同航向台灣打狗,先行考察南台灣宣教環境,選擇府城為宣教起點,月底返回廈門。

1865年5月,馬雅各正式在府城傳福音,向打狗海關職員滿斯文(William Maxwell)承租一屋作為醫療傳道據點,坐落於看西街(今台南市仁愛街43號)。該年6月16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起始日,不過醫館的設立卻引起當地漢醫抗議,謠傳西醫館挖腦取肝,馬雅各出入亦遭謾罵、投石,直到7月9日醫館遭反對者包圍抗議而停止運轉,馬雅各與助手決定搬遷至旗后設置醫館與禮拜堂,16日由杜嘉德主持開設禮拜,為打狗設教之開端。

  馬雅各與現代醫學  

新樓醫院醫療用升降機裝設位置,攝於1985年重建前。(相片提供/廖安惠)

馬雅各在旗后行醫宣教約三年,1869年返回府城時,旗后醫館事宜則交由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Patrick Manson)主持。1871年萬巴德轉赴廈門,醫館後續則歷經多人管理,最終於1916年廢止,建物現已拆除。1868年,馬雅各重返台南,落腳二老口街,鄰近英國領事館與台灣府署。1871年馬雅各離台,後經由德馬太(Matthew Dickson)、安彼得(Peter Anderson)等醫生經營。並於1900年4月17日搬遷至台南東門附近的新院舍。為方便患者移動,新院安裝全台第一架醫療用升降機。從舊樓到新樓,故命名「新樓醫院」。1901年馬雅各二世來台,接任院長之職。馬雅各二世當時不僅救治病患,關懷群體,亦對台灣的風土觀察甚微。彼時瘧疾在台盛行,他就提倡房屋裝設紗窗以隔絕蚊子,進而減少人類被叮咬之機會,並刊載在《博醫會報》。

醫療用病床升降機。(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馬雅各曾在寫給英國長老教會的報告中,反映台灣人吸食鴉片之景況,1884年返英後,馬雅各仍積極投入反鴉片運動,邀見清廷駐英公使郭嵩燾,終促成國際禁菸運動。

 

  培養在地傳道人  

馬雅各翻譯的新約聖經。(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行醫治病之外,馬雅各為培育本地傳教人才,1869年7月2日先在二老口醫館(舊樓醫院)成立信徒造就班,後擴展為傳道速成班,1875年後,由牧師甘為霖接管,改制成傳教養成班,而牧師李庥在旗后主持另一傳教養成班,1876年,巴克禮合併兩地傳道養成班,命名為「Tōa-o̍h」(大學,Capital College),是為台南神學院的前身。

當時雖已有漢字版聖經,但因民眾識字率低,為使台灣人能閱讀聖經,馬雅各在閒暇之餘亦投入白話字聖經翻譯的工作。1871年,馬雅各返回英國後仍持續翻譯事工,最終於1873年編整出廈門音新約聖經《LÁN Ê KIÙ-TSÚ IÂ-SO͘ KI-TOK Ê SIN-IOK》(咱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新約),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印行,早於1916年的巴克禮譯本。

  平埔族宣教  

(相片來源/Cadbury Research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當時馬雅各的宣教約可分為三個教區:府城東邊的西拉雅族教區、台灣中部巴宰族教區及嘉南平原教區。圖為馬雅各與挑夫經由木橋渡河前往東港。

  子承父業  

相片提供/歷史檔案館

馬雅各夫婦育有二子,長子馬士敦,次子馬雅各二世,兄弟二人皆承繼醫療宣教的心志,來到亞洲濟病宣教。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