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 調整用電習慣 強化電網韌性

(相片提供/綠盟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今年5月中旬因操作不當與機組故障導致的分區停電風波,讓不少民眾擔心台灣是否面臨缺電危機;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於7月22日晚間舉辦的「需量反應全球潮流的潛力與挑戰」線上講座中,主持人魏揚開場指出,事實上台灣電力足夠,但管理和調度系統不夠完善,需要升級。

魏揚談到,電力系統不只有發電,還包含輸電、配電等,過去多由台電統一負責,但隨著電力自由化,上述功能將逐漸有民間企業參與,使得「電力輔助服務業」因應而生。他也提到,在抑制碳排放的趨勢下,未來具有可變化特性的再生能源佔比提高,電力調度也要更彈性,而「需量反應」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需量反應是電廠利用價格、費率等誘因,與用戶配合減緩尖峰時段的用電,一方面能在不用蓋電廠的情況下度過用電尖峰,另一方面也能減輕用戶的電費負擔。

講座主講人為台電電力交易市場準合格排程商「安瑟樂威」(Ancillary Power)執行長鄭智文。他首先以荷蘭電網公司「TenneT」研發的模擬遊戲帶領與會者們初步認識電網與輸電機制,並進一步點出發電量與用電量需搭配以維持供需平衡,例如台灣的頻率為60Hz,這個數值為動態變化,隨時由管理系統調整、控制。

鄭智文表示,需量反應在台灣推行已有段時間,是電力調度的重要資源;需樣反應有不同應用情境,例如「經濟型」是減少尖峰時段用電,降低發電成本,無違約相關罰則,而「可靠型」是減少電力系統緊澀時段供電需求,提供可靠容量,有違約相關罰則。

鄭智文也介紹今年7月1日正式開放註冊的「電力交易平台」。電力交易平台是台電因應能源轉型發展,為提升電網穩定性而設立;開放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在平台參與競價,成為可隨時調度的虛擬機組,透過多元化、分散式的電力資源提供輔助服務,維持電力系統安全,在遭遇事故時亦能協助電力系統儘速恢復正常。平台屬於共享經濟,有3項輔助服務交易項目:「調頻備轉容量」「即時備轉容量」及「補充備轉容量」,未實際調度也有容量費,有實際調度者另有效能費,以MW・h(百萬瓦・小時)為單位。

廣告

問答時間,有民眾請教高壓用戶對需量反應的態度和參與程度為何?鄭智文說明,過去台電主要推動「經濟型」需量反應,目的是為了減少尖載機組運轉,希望用戶自行減少用電,因此強迫性較低,且現實而言,較難要求電廠難積極勸導用戶減少用電;另一方面,過去為有調度才有付費,對用戶來說誘因不足。而現在有容量費,誘因相對提升。

關於需量反應推動遭遇哪些挑戰,鄭智文表示,電力交易平台剛起步,因此政策上限制較多,另台電業務處日前推出「時間電價」,能否順利推行也仍要努力,畢竟僅靠誘因有時還是很難說服用戶改變用電習慣,還是要從真實的用電成本著手。他另補充,需量反應推動要更順利,用戶對需量反應的認同也有影響,這有賴更多推廣,讓用戶不只是被價格誘因吸引,而是包含環境意識建立。

至於住商小用戶如何參與需量反應,鄭智文解說,自用戶因用電量小,因此要先聚合,但也代表必需有排程商介入並更換電表以利資訊整合、回傳,然而台灣更換電表不像手機攜碼即可更換電信業者那樣簡便,增加的成本將導致難以發展長期商業模式;倘若更換電表機制改善,或許就能提升可行性。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