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整理報導】每年9月為國際「兒童癌症關懷月」,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9月7日表示,常見的兒童癌症有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國健署也提供民眾九字訣方法判斷兒童癌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國健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庫統計,台灣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以下簡稱兒童)每年約有500名新發癌症個案,常見的癌症有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兒童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比成人低,兒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14.4人,成年人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9.8人,而且兒童癌症5年存活率約80%,相較成人約60%的存活率高。

(相片提供/國民健康署)

大部分兒童癌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兒童癌症與遺傳及基因有關,往往出生時沒有症狀,等到腫瘤長到一定程度才被發現。國健署表示,依據最新2020年死因統計結果,兒童癌症是兒童第4大死因,死亡人數為84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3人,相較2011年死亡人數為139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1人,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

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童於生長發育階段,其細胞再生能力較好,對化學治療耐受程度較成人佳,所以5年存活率較高;現因各種醫療上治療及支持療法的進步,只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減少對身體的進一步傷害,皆有助於癌症的治療。

吳昭軍與林東燦共同呼籲早發現早治療效果佳,照顧兒童的父母及師長,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幾項徵狀,請盡速就醫檢查與治療。兒癌判斷「九字訣」: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

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的發燒。

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

大:頸部、腋下、鼠蹊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

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因神經母細胞瘤有3分之2發生在腹部,常有腹脹情形。

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

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

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

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相對低於該年齡的生長曲線參考值。

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廣告

封面圖片提供|Pixabay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