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小島之外──台灣人為何對其他國家抱有劣等感?

封面圖片提供|Pixabay

菠菜安儂

在國際場合中,往往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部分團體高談闊論的時候,總有幾個相對安靜的小群體帶著不安的眼神環顧四周。一個長年身處這種群體內的日本朋友曾說:「這種需要跟很多外國人談話的場合讓我不太自在,但我總是可以一眼就認出台灣人,跟同樣安靜的人待在一起讓我很安心。」

內向的人也許會不自覺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以尋求千絲萬縷的關聯讓怕生的自己產生熟悉感,然而怕生、謙虛、自信心低落,這些特徵的本質卻是天差地別。台灣人對於自己的文化背景與身分缺乏自信,這點從許多地方都能看出端倪。《遠見》雜誌〈台灣人,你為何如此自卑?〉一文指出,國人對於本國教育體系、職場、經濟發展都帶著自卑感,身分認同也較負面,進而在生活中引發一連串痛苦的連鎖反應,甚至也衍生出「鬼島」這個用以自嘲的借代詞彙。

外國學生在講台上侃侃而談時,台灣學生經常是默默坐在台下聆聽,他可能是當次報告的主筆人或企劃、美編,但往往不是登高一呼、吸引眾人注意的演講者。這種情形可能會被誤解為謙虛,但實際上,問題根源在於那份「害怕被人檢視」的不安。

台灣人從小就在經歷種種自信心挫折,在資產上、經濟發展停滯、產業轉型以後,各行各業不再有成功的公式,過去的榮景反而讓如今的台灣人難以承受,而所得分配不均情形也逐年惡化,甚至已超越日韓兩國。在教育體系上,學術界無止盡追求海外歸國的人才,部分不了解國外學術生態的父母,仍盲目將子女送往自己從未踏足的國度,造成所謂「土博士」與「洋博士」的差別對待,即便箇中差異並不一定來自學術能力。

從歷史脈絡來看,兼容眾多強勢文化的這座島嶼,也讓置身於此的居民難以為自己一脈相承的傳統感到驕傲,甚至對文化主體性產生懷疑,只因這些習俗追根究柢,可能屬於別人。美好的事物都歸功於其他族群,醜陋的事物就留給自家人忍讓嗟嘆,這是當今台灣社會卑微的縮影。

同屬島國之一的日本,即出版了《日本邊陲論》一書,探討日本人持續自我邊緣化的貶低現象,與海另一端的台灣如出一轍。根據《天下雜誌》2021年3月的幸福生活指數調查,台灣人的安全與健康條件勝於法國及日本;從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來看,台灣更擠入全球前20名。縱使如此,小島內的人何時才會放過自己,停止卑微地仰望其他國家呢?這不僅是執政者的國情宣達問題,也是人民的自我認同問題,值得教會以先知的眼光深思與突破。 (作者為文書助理)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