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霧台教會60年 山上山下齊宣教

&nbsp關心都會族人信仰 達努巴克牧師每週兩地奔波樂服事 &nbsp 【陳怡萱採訪報導】魯凱中會霧台教會去年設教屆滿60週年,原本9月要進行感恩禮拜,卻碰上凡那比颱風來做亂,延至今年2月4日,超過500人熱鬧慶祝。霧台教會牧師達努巴克.拉歌拉格表示2個異象,1是成為不斷宣教的教會、2是成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教會。目前霧台教會在屏東市內有一宣教聚點,達努巴克每星期自己開車上下山主持主日禮拜,他說,大多數信徒都到都市謀生,有必要好好照顧他們的信仰靈命。 霧台教會設立於1950年,目前的禮拜堂由已故國寶級魯凱族藝術大師杜巴男帶領他的兒子杜勇男、杜再福、杜勇君,4名藝術家花5年4個月時間打造,全部採用當地石材、木頭。去年屆滿60週年,各團契分別舉辦青年文化營、敬拜讚美營等各種活動來慶祝。12月初教會與部落合辦「十字藝術競賽特展」,徵得48件作品以「十字」為主題自由創作,從12月至今年2月4日展出,包括串珠、編織、刺繡、雕刻、彩繪等,甚至有大型十字架分布在部落內,由族人、遊客共同投票選出最佳作品。教會裡還有座號稱最大的檜木十字架,達努巴克說,這棵檜木原本位在台東、屏東山區交界,根部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拿走,留下樹幹躺在原地多年,教會重建時,全村動員50多名男丁搬運,把超過10公尺高的樹幹製成十字架。 而2月4日的感恩禮拜,因適逢春節時期,並未特別邀請太多賓客上山。禮拜中由魯凱中會第1屆議長鍾思錦牧師講道,勉勵霧台教會朝向宣教的異象努力向前。魯凱中會去年在台南市成立第17間教會,名為南凱教會,場地是台南中會新興教會無償租借的舊禮拜堂,夥伴宣教成為美談。這間南凱教會即是從霧台教會分出的第3間教會。 達努巴克指出,教會有9成會友在屏東內市有房子,而多數族人也到屏東市內發展,為就近照顧他們信仰靈命,目前屏東市有固定的聚會地點,主日禮拜時間在星期日下午;目前教會共有3場主日禮拜,皆由達努巴克親自主持,每星期親自開車上下山,主持禮拜也探訪會友。雖然兩地奔波,加上通往霧台部落的道路仍不太順暢,但達努巴克笑說「辛苦得很快樂,快樂的辛苦啦!」 達努巴克表示,很多會友週末仍會回到山上做禮拜,倒是越來越多原住民到都市謀生或搬遷到都市,這是值得關心的重要問題,魯凱中會也看見族人在都市的需要,已有幾個都市聚點,如何繼續關心族人的信仰生活,對中會、教會來說都是一大課題。 &nbsp

泰中青年信仰品格營 細心活在土地上

【邱國榮採訪報導】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青年部於2月8日至10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第3屆青年信仰與生活品格營」,有將近200名青少年參加,青年部部長、羅蘭教會牧師瑪亞鄔茂表示,透過營會,讓上帝的訓示教導青少年,「細心的活在土地上」。 今年報名的人數與去年超過400人及前年約300人的盛況相較,明顯滑落,瑪亞鄔茂說明人數滑落的原因,是過去2年都是借用地方教會舉辦,因地方教會空間不足,稍降低活動品質;今年首度移師聖經學院,活動成本增高,相對報名費用跟著提高,因而影響報名人數大不如前,但活動品質卻是大大提高,讓所有與會者的身心靈均收穫滿滿。 3天2夜裡,學員除了經歷需要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的「原住民奧林匹克競賽」的大地遊戲以外,也分組依序參與了多樣的工作坊與討論,有學習藤編與串珠的傳統手工藝,以及認識泰雅爾族的傳統領域,還有認識中會的歷史與長老教會青年海外宣教事工等,尤其特別的是,在聖經研究課程的分類上,該中會的傳道部協助這次的活動,派員帶領參與的學員探索4項議題,分別是路得記的女性議題、提摩太書的領導議題、阿摩司書的社會公義議題,以及加拉太書的恩賜議題。 「透過營會認識生命的展現,是由『心』出發。」瑪亞鄔茂說,那顆展現生命光輝的心,就是上帝所教導出來的心,是謙卑溫柔,要釘根土地的心,絕不是某些教派聯合舉辦大型營會所標榜「原住民是台灣長子」的浮誇心;她說,那些充滿情緒激動,又大肆標榜個人領袖風格的營會,近年原住民教會的青少年確實趨之若鶩,其因值得探究。

董森永出新書 說笑話闡真理

【邱國榮台北報導】傳道人出書是常有的事,如果是笑話集,就罕見了。達悟區會漁人教會牧師董森永出了一本笑話書,就叫《董牧師說笑話》,由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編輯,於台北國際書展首賣亮相,董森永於2月12日至現場與書迷面對面,分享出書心意,同時也講了3則笑話,除了引人發噱,也發人深思。 「講笑話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立刻明白真理。」董森永說,對未信主的人來說,讀聖經往往只是見樹不見林;而牧師講道詮釋聖經時,若是一副學究模樣,只會多添紗幕,任誰也難以一窺真理堂奧,但改以逗趣的笑話比喻真理,「真理就不會像神學一樣硬梆梆」;對於熟悉聖經故事的基督徒來說,禮拜中有笑話可聽,瞌睡蟲也不會上身。 《董牧師說笑話》共蒐錄100則有關達悟族人的故事笑話,負責策劃該書的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郭文良表示,這是笑話集,也是一本挖掘達悟族人從傳統變遷到現代生活的紀錄;執行出書的時間耗時3年,執行小組多次赴蘭嶼找董森永口述錄音,除了文字並附有插畫及廣播劇本、有聲CD,期待讓國人更加認識達悟民族。 董森永指出,他腦海裡有超過200則有關達悟族人的笑話,而他也已完成手寫記錄;他說,笑話是建立友誼、放下愁煩及療傷止痛良方,原住民就是懂得這道理,才藉著笑話增進情誼。 &nbsp

開年先學3件事 青年普世漫遊

循前人足跡心靈自助旅行 講座探索普世價值 跑關體驗5地不同文化 &nbsp 【陳怡萱台南報導】剛過完年,新年新計畫是什麼?2月9日在台南中會北門教會有場「2012前要做的3件事」活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中心邀請青年朋友認識台灣與世界,透過短講分享、「跨國」跑關,讓心靈跟著前人的足跡去旅行、學習普世價值觀、體驗不同的文化。 現代社會資訊交流頻繁,透過網路輕易就知道「世界那麼大」,許多人都希望趁年輕走出台灣、走進世界。「2012前要做的3件事」活動中,主辦單位邀請曾到各國與當地青年、教會組織交流的幾位長老教會青年,分享青年普世事工、普世機構組織,以及參與普世的態度與預備。下午則設計歐洲、東亞、南亞、台灣、加拿大等5地事工分享,讓與會者跑關認識每個地方的故事。 青年事工主委李信仁分享大學時代到部落與原住民交流,以及後來出國參與各國普世活動的經驗談,發現其中不變的4大價值就是公義、分享、宣教、合一。而他認為青年事工也有「ECFA」,即是「普世」(Ecumenical)、「委身認同」(Commitment)、「信仰與本土」(Formosa)、「付出行動」(Action),這正是長老教會青年事工的使命。 曾經在德國與印度參與普世交流的高雄中會中山教會青年曾偉宗,在分享中指出,青年的力量雖小、人生歷練及工作能力不如許多「在上位者」,但團結力量大,從小小的改變、一個連結一個,青年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 這次活動也同時宣傳長老教會總會推行的青年普世事工,包括每年各舉辦1次的「我愛台灣宣教營」(I Love Taiwan Mission, ILT)及「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cumenical Youth Exchange Program, EYEP),專案助理賴音婷強調這2大事工為要連結總會、青年、地方教會,藉由與各地、各國青年交流及投入當地服事,讓國內外青年認識、認同台灣,從基督普世的愛當中,連結台灣與世界。 這次有來自台灣各地教會青年75人參加,其中排灣中會、中布中會佔多數,因此在1天的活動中,平地青年與原住民青年就有機會彼此認識、交流。李信仁說,「普世」的重點在於建立開放接納不同族群與文化的觀念,不只是到國外才能進行,在地方上關心弱小或與自己不同的人們,也是正確的普世態度。 與會青年之一台中中會力行教會蔡和樺說,聆聽這些分享後,會進一步思考所謂的普世交流活動是否真能幫助台灣在國際上發聲,以及成效如何,他希望自己很快有機會能實際參與相關活動,藉此讓世界聽到台灣人的聲音。 &nbsp

春節愛Pray 客庄青年與神有約

操練禱告給上帝空間 春令會盼興起客青投入宣教 【陳韋鑑台北報導】停辦4年後,2010年以「再出發」為主題,恢復舉辦的客庄青年春令會,今年以禱告為主,藉由操練禱告來幫助青年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2月6日至9日,由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主辦的「2011年客庄青年春令會」在陽明山衛理福音園舉辦,今年的主題是「I Pray 給上帝一點空間」,內容分別由客家宣教中會牧者分享講座,如親近神的禱告、認罪禱告、查驗禱告、感恩禱告、行走禱告、靈修行動規劃與體驗教育,還有傳統最感人的獻心會。閉幕禮拜則由總會客委會主委曾昌發牧師以「英雄出少年」為題分享,以巴克禮牧師16歲立約獻身為例來鼓勵在場青年。 今年主要以靈修禱告為主,負責本活動的客中青年部長陳克安牧師(亞薩臘‧吼臘)表示,「要拉高客家文化主體,第一關鍵還是與神建立關係,而且中會也在規劃未來夏季營以客家文化為主,春令營將以信仰為主。」 陳克安表示,春令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夠興起更多客家青年投入宣教事工,其次是希望鼓勵客家青年投考神學院來當傳道人」,畢竟以基督徒比例來看,客家族群是非常大的禾場。而在本次營會的獻心會,也有青年決志投入宣教事工。陳克安指出,本來活動設計的對象是大專至社青,「客家教會的青少年人數本來就不多」,但是有幾家教會報名很熱烈,這次中會內有5間教會報名,而其他中會的客家教會有4間報名,總共有近80位學員參與。 除了營造一個幫助學員親近神的環境以外,陳克安也提到這次營會的另外一個重點,是要培養客中青年的人才,他說,「希望能由客中青年自己來當青年部部長,因此也透過這次的活動來示範,幫助有心的同工成長。」他也特別提到有同工遇到年假後開工,還請假前來參與,真的非常有心。

職業體驗開眼界 路上青少到台北

【陳韋鑑台北報導】都市教會常安排到鄉村教會福音隊服事及生活體驗,但位於彰化鄉間的路上教會反倒由傳道帶領陪讀班的孩子,到台北進行職業體驗,開拓孩子的眼界。 2月10日至11日,彰化中會路上教會舉辦「台北都市生活體驗營」,共有14位國、高中生參與,行程安排到京華城百貨職業體驗、參觀花博與拜訪總會,除了總會事工介紹外,大專中心的事工介紹引起同學們對大學生活的興趣,此外還邀請教會公報記者分享記者生涯。最後一站則是參觀台灣大學,讓青少年實際感受校園氣氛,刺激、鼓勵他們。 路上教會洪旋格傳道表示,多年來教會弱勢家庭陪讀班的孩子已經慢慢成長,面臨未來人生的抉擇,她發現,「這些孩子幾乎缺乏生涯規畫,學校與家庭也無法給予協助」,尤其在二林地區可以看到的職業楷模不多,「很多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只停留在高職畢業後從事服務業或務農」,因此這些孩子在升學上也較為消極。「後來看到《台灣教會公報》報導,東部中會新港教會劉炳熹傳道帶領青少年到台北作相關體驗,才興起這個念頭。」儘管教會規模不大且正在建堂,洪旋格表示「考慮到孩子的未來,正在討論設置獎學金。」 除了職業體驗以外,光是來台北就是孩子們的學習,洪旋格指出,「這次到台北的路線都是學生自己規劃的」,藉由網路及示範,他們學習到如何規劃與解決問題。目前就讀於二林高中國中部3年級的黃秋萍表示,雖然以前來過台北,但是從來沒有一次體驗過那麼多種交通工具,也是第一次體驗使用悠遊卡與博愛座讓坐,「在這次旅程中,有許多的學習與體驗」。

中中東榮大專事工 家訪新生20多年

【陳韋鑑採訪報導】設教以來始終將大學生事工視為重點的台中中會東榮教會,將大學生視為教會會友,由長老探訪團契大一新生的家庭,如同牧師探訪會友般。 盧俊泰長老表示,東榮教會可以說是為了學生事工而開拓的,開始探訪事工當時,他因為老家在高雄,「我就趁農曆春節前多請2天假,一路往南去探訪學生的家庭,最後剛好回家過除夕。」20多年來,盧俊泰夫婦往南最遠到過屏東,往北最遠到台北,「除了花東地區以外,幾乎都有探訪的足跡」。 探訪對象主要是東海大學長青團契的大一成員,後來也包含了靜宜大學長青團契的契友。盧俊泰偶爾會邀請契友一起探訪,或是帶著學生去拜訪學長、姊,「開始探訪前要先規劃好,並請學生取得家長同意,」為了怕引起誤會,盧俊泰都會帶著妻子一同前往,「不過這幾年大一新生的父母親年紀大概都比我小,比較沒問題。」盧俊泰笑著說。 「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就跟牧師探訪會友一樣。」盧俊泰表示,進入學生家中可以更認識學生,並與家長有互動,其實這都是在與學生建立更深刻的關係;例如有一年,盧俊泰藉由探訪得知某位學生的父親是工傷者,家中經濟狀況不好,回教會以後提出反應,教會就進一步提供協助。或者有學生家長是初代信徒,探訪時也分享了很特別的見證,對當時一起參與探訪的學生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

128 Pangcah戰起來

【義工記者陳金萬台北報導】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簡稱:美盟)不畏濕冷,發動「百年戰役128凱道守夜行動」, 希望藉此帶動原住民進行歷史反省並爭取土地正義。經過一夜的抗爭,1月29日早上,各部落及社團代表穿戴整齊準備前往總統府向馬英九陳情,為了配合政府規定,頭目事先卸下禮刀,由警方及勇士陪同進入總統府。此行訴求為「還我土地」,11名Pangcah(邦查,為阿美族語,人的意思)代表要求對等關係欲走正門,警方堅持陳情者應走側門,雙方在街頭兩度發生推擠。最後,形式上不尊重原住民的政府,陳情結果也是令人「失望」,美盟揚言,將發動更大規模的抗爭。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代表Lafay一上台就用灰泥塗抹自己的臉,她說這代表法律遮蓋原住民的臉,原住民的尊嚴被踐踏。她指出,豐濱鄉石梯坪世耕土地,因為鄉公所一句申請文件遺失,就將土地從族人手中變到國有財產局。花蓮縣光復鄉Karowa部落Anaw長老說,以前中央山脈和東海岸都是祖先的獵場漁場,過去台糖強占部落3000公頃土地種甘蔗,如今馬政府的「愛台12項建設」,竟要林務局強行開發為平地森林遊樂區。刺桐部落林淑玲控訴申請保留地受阻的經驗,她說,杉原海灣是族人世代賴以維生的傳統領域,若僅靠文件證明,對部落非常不公平;一旦觀光飯店開始排放廢水,她們要如何給予技能,讓孩子去海中捕捉有毒的魚? 參與還我土地運動而成為第一位入獄的阿美族人馬耀‧谷木牧師,在場呼籲阿美族人要團結,只要大家都能夠團結一心,失去的土地遲早會回到族人的身邊。(攝影/陳金萬)

國光石化第4次審查未過 不滿意但可接受

&nbsp【邱國榮台北報導】被各方視為「終戰」的國光石化第4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於1月27日在環保署內召開,冗長的會議時間長達8小時;而會議室的環保署大樓外,則有靜坐一夜的學生與環保團體不斷抗議,要求環評的委員諸公本著專業對保護環境的良心,莫成為馬政府御用的劊子手,殘害世界關注台灣最大一塊的濕地。 「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黃哲彥針對這次環評會議做出「補件再審」的結論共識指出,可以接受的部分,是因為這次會議沒有讓過國光石化案,而且研究結論「白海豚會轉彎」的台大教授周蓮香也出面道歉,算是暫時化解了各方以為會通過的危機。至於不滿意的部分,則是環保署不敢否決開發案的決定,而且面對質疑,就提出准予開發商再行補強證據的彌補作法,沒有斷然駁回專案的勇氣。 黃哲彥針對國光石化環評會議決議「補件再審」的看法表示,國光石化所造成的破壞,並非僅濁水溪出海口的國土一小塊,其污染的危害與生態的破壞所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絕對涵蓋全國。因此,他提出反省指出,諸多教會既然大肆慶祝「雙禧」,就應當秉持實踐報禧年的正確精神,堅守公義向不義的執政者發聲抗議,讓台灣的人民與土地同享禧年。 &nbsp

看見街頭邊緣人 教會籲扭轉貧窮

總會教社串連地方教會 關心遊民問題 【邱國榮台北報導】只有好吃懶做的人會淪為遊民嗎?「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與「遊民行動聯盟」於春節前夕共同公布「台北車站遊民調查報告」時表示,好吃懶做不是遊民的記號,因為有高達90%的遊民,他們在流落街頭以前都是過著有工作的正常生活,同時有正職的工作者高達63%,甚至11.4%的遊民曾經當過老闆。因此,成為遊民不代表好逸惡勞、懶惰不工作;另外調查顯示,71.4%的遊民都是艱辛的勞動者,但是卻過著勞苦終日、衣食無著的日子,而30.7%的遊民更是過著每日1餐的挨餓生活。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在2010年10至11月間,以台北車站的遊民為對象,訪調了140位遊民,該協會於1月24日公布調查分析資料,目的是要告訴政府與社會,工作窮人的生存困境已經到了緊迫關頭,隨時都可能成為遊民。 在基督教救世軍遊民關懷中心擔任社工,同時是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創設成員之一的郭盈靖表示,如果新年的意義是許下新願望,她希望政府能夠正視貧窮問題,要以負責任的態度,扭轉當前大規模製造貧窮、製造流浪、製造飢餓等不公不義的制度與政策。所以,協會提出短期訴求與長期訴求,盼望政府聽見且願意落實,畢竟年節一只紅包的慰問金,包不住貧富惡化的不公義。 郭盈靖指出了貧窮問題的嚴重性,在於政府報喜不報憂,漠視貧窮問題,誤導民眾。她表示,主計處資料指出台灣高達360萬戶,每月收入在3萬元以下,其中,逾百萬受雇者每月收入不到2萬元,近年諸多燒炭自殺的社會新聞與失業或貧窮有關。不過,主計處也告示了經濟成長率突破10%,失業率降至5%以下,顯示民生經濟復甦迅速;她說,前後2個統計資料所呈現的數字,彷彿是不同的2個世界。當代漂泊協會對此現象指出,這是不作為的鴕鳥心態,在道德上是偽善的,在政治上是不負責任的「政策殺人」。因此,漂泊協會與遊民行動聯盟向政府提出短期與長期的訴求。 「停止對赤貧者的迫害」,這是協會與聯盟提出的短期訴求。這項訴求的內容包括停止無效又殘酷的驅趕手段、增闢遊民可放置物品的區域空間、提供赤貧者盥洗設施以維持基本的衛生與健康。「停止製造貧窮」則是長期訴求,其內容是限制可拋式「非典型就業」、提供窮人租得起的住宅、提供真正尊重遊民需求的安置休憩場所。 調查資料顯示,高達82.2%的遊民過去3個月內每月工作收入低於5000元,其中67.9%遊民每月工作收入少於30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連吃飯都成問題;調查用餐狀況發現,46.4%1天吃2餐,30.7%1天吃1餐,能夠正常吃3餐的僅占13.6%,甚至仍有9.3%的遊民經常沒有用餐;此外,87.8%的遊民亟欲想脫離流浪生活,調查也發現,67.6%的遊民過去也都曾租屋,但是他們現在對於住所的需求,只企求能有個安全、遮風避雨的居所就好,但問題是,他們沒有工作或工作不穩定,根本沒有能力租屋。 曾經留學日本神學院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黃哲彥牧師,對遊民的問題表示,日本遊民的結構,主要來自於放棄抵抗生活壓力,因此,社會福利提供再豐富的就業機會,日本的遊民依然選擇拒絕過正常的生活,這種拒絕的態度與台灣的遊民問題截然不同;他說,台灣的遊民問題主要來自於中高年齡的失業所產生,因此從結構來看,社會福利不如日本的台灣,產生流落街頭的遊民,與政府施政能力脫不了關係。 他說,教會界也有關心遊民的地方教會,基本上多是默默運作,因為台灣社會對於遊民的態度還是以驅離為主;而長老教會總會的慈善事工,目前雖然沒有賙濟遊民的這一環,但是在地方教會,例如新竹中會中正教會就有關心遊民的事工,而總會教社委員會也會進一步繼續努力關心整體的弱勢族群,協助把關心弱勢各面向的教會串連起來,使資源可以相互分享,例如遊民問題,「總會教社的功能就是將有異象的教會結合起來」,協助關心遊民的教會發揮最大的力量。 南中教社發送豬腳麵線 願街友好過年 【陳怡萱採訪報導】入冬以來接連幾個冷氣團南下,這個冬天格外寒冷。過年前台南中會特別「寒冬送暖」,1月29日中午在台南公園大榕樹下提供免費的豬腳麵線給街友享用,由鄰近教會兄姊義務幫忙把熱食送到街友手上,並祝他們過個平安好年。南中教社部長蔡政道牧師表示,教社部第1次舉辦這樣的活動,自知所做的很微小,但仍想藉此機會表示教會對街友的關心,希望能拋磚引玉,促使政府從政策上改善貧窮。 這次「寒冬送暖」活動,南中教社部準備超過200份豬腳麵線,鄰近的北門教會兄姊及多位牧長熱心參與及協助,現場秩序良好,街友接過熱騰騰的食物就在公園邊立刻享用。蔡政道指出,「寒冬送暖」的想法最早由前任教社部長、北門教會丁忠和牧師所提出,此次由於沒有舉辦類似活動的經驗,加上籌備時間有限,只算小規模的試辦。未來在他任內,教社部會把關心街友列為重要事工。 蔡政道指出,活動前已透過管道發出「寒冬送暖」的消息,地點選在台南公園,接近街友聚集的火車站、地下道附近,時間則在過年前,藉這樣的關心行動,祝福街友過個好年。「幫助他們不只是解決一頓溫飽,」蔡政道自認,這次發送200多碗豬腳麵線,所做的很微小,想藉由這個活動,傳達對街友的關心,未來則希望透過各地方教會、中會的努力,給予政府壓力,期待能讓政府從政策面著手,解決這樣的貧窮問題。 談到陳光標高調行善,蔡政道表示「解決貧窮不只是靠行善」,行善本身是好事,但要顧及受施者的尊嚴,除了提供物質需求,也要關顧心靈需要。蔡政道說,身為基督徒,聖經指示不要張揚善行,因為上帝會記念,「行善」是領受從祂而來之恩典的一種回饋。 據了解,年前許多社福團體或善心人士辦桌讓街友圍爐,感受過年的溫暖,政府宣稱景氣好轉,但辦桌席次不減反增。人安基金會指出,輔導個案年齡有下降趨勢,出現擁有工作能力的青壯人口,甚至最年輕的只有29歲,每個人背後都是一種遭遇,包括求職不順的更生人、遭到資遣的工廠員工等等,「積極協助就業」才能幫助他們改變居無定所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