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人類恐滅絕 關心生態從廚房開始

【邱國榮台北報導】發展出「生態關懷者協會」的「生態神學中心」於3月18日下午,以座談會舉辦20週年慶,邀請資深顧問、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演講,林俊義根據國外研究數據指出,不排除在未來大約100年,人類恐滅絕。 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陳慈美表示,長老教會的信仰背景,使她早年投入主婦聯盟的環境運動,看到環境教育須有價值觀支撐,於是自修生態神學與環境倫理,於1992年在艋舺教會舉辦「生活環保示範教學」,並以「推廣整全環境教育」為宗旨,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1998年立案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原中心則成為旗下單位。她說:「我們不是從圖書館或研究室探討環境價值觀,而是從廚房落實環保開始。」 林俊義演講指出,全球人口達70億,快速膨脹的人口已經對地球造成巨大負荷,人類破壞自然的面積與速度不斷擴大,卻看不到有效抑制破壞速度的對策,令人悲觀。林俊義推論,人類恐因環境產生巨大變動,而遭到滅絕。 他指出,自然與人類的生命,被資本主義視為獲取商業利潤的工具,因此自然被無情的商業利潤消耗殆盡的例子,在全球各地不勝枚舉;以「自然資本」估計,亞馬遜河流域森林原本吸收空氣中碳量的價值可高達每年4萬億美金,是地球的重要資本,可是這項資本正在迅速減損當中;雖然國際為了抑制企業的碳排放量,設計一套碳交易機制,但是效果不佳,少有企業將排碳量換算為會計的減損項,因為會降低純益;人類使用地球資源沒有付費觀念,結果是走向無法挽回的生態浩劫而遭滅絕。 「自然是看不見的經濟價值!」他強調說,自然就跟人類的生命一樣,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猶如宗教而不是經濟學,人類是自然裡的一部分,不能將自然獨立人類外的個體,可是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因此生態學成為顛覆性的科學,而關心生態的人,也就多是顛覆社會改變的人物,而這些人都是社會群體裡的少數,舉世皆然,因而他盼望生態神學中心繼續秉持信念,讓人看見遭壓迫的環境有獲得公義的希望。

總會總幹事候選名單出爐

【林宜瑩台北報導】第56屆總會常置委員會(總委會)第6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3月13日在總會宣教大樓2樓召開,包括57屆新任總委也列席旁聽;會中決議通過將下一任總會總幹事選舉案、與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教會簽訂宣教合作協議案、追認楊育正為馬偕紀念醫院院長、黃祖源為新樓醫院院長等人事案,教會行政法、事業機構組織條例修改、增訂案等,及每年11月第一主日訂為「性別公義紀念主日」、7月第一主日設為「社福事工關懷主日」等案由送第57屆總會通常年會表決、審議。 下任總幹事候選人中,共有林芳仲、石連城、陳信良、鄭宏輝、鄭英兒、戴明雄6位牧師被提名(按總委會提名人選資歷簡介次序);其中台中、彰化、壽山、東美、排灣、中布、南布、鄒族、達悟、比努悠瑪雅呢等10中區會提名林芳仲;嘉義、台南、高雄、屏東4中會提名石連城;阿美中會提名陳信良;台北中會提名鄭宏輝;七星、西美2中會提名鄭英兒;東排中會提名戴明雄。 總委宋信喜牧師呼籲要針對美牛進口、瘦肉精豬肉、禽流感疫情被隱匿讓雞瘟災情慘重,瓦斯、油、電費等物價不斷飆漲的重大社會民生議題,總會應基於關心台灣民眾的立場發表聲明,獲得在場總委支持,總會議長石連城宣布委由總會教社委員會研擬相關內容,並以總會議長及總幹事名義對外發表,全文也刊載在本期教會公報第10版。 議長石連城表示,全台人民健康現正被食品不安全所危害,大家在外用餐時都懷著恐懼的心情,這是政府的嚴重失職,長老教會基於釘根本土、關懷所有住民的信仰告白立場,理當為台灣人民來發聲。 總會教社委員會書記鄭英兒牧師代表教社委員會,將教會公報社出版的《活路》復刻版第1號贈送給總會,由總會議長石連城代表接受。為了記念228,教會公報社特別出版1987套限量《活路》復刻版,獲得總會教社委員會贊助10萬元,特別將編號第1號由總會教社委員會贈給總會,第200至300號由總會教社委員會收藏。 為了推廣「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總會也特別製作了造就、祈禱及領人訓練3方面的信徒培育教材,總會總幹事張德謙與石連城、副議長布興‧大立及總會書記許榮豐也特別一起呼籲眾教會牧長兄姊,能向教會公報社踴躍購買幾近成本價的培育教材,讓慕道友、信徒及門徒的造就有更新與突破。 前總幹事高俊明也為了探視、慰問前總統陳水扁一事,前來總委會呼籲眾牧長,應為陳前總統身體健康代禱,求主保守他身體與精神狀況,而總委們也在石連城、布興‧大立的帶領下,為身為慕道友的陳前總統來代禱,求主讓公平正義彰顯這地,也求主將醫治大能臨到,使陳前總統的身體能恢復健康。

關顧外配心靈 壽中設印尼語福音站

▲印尼外配伊麗莎投入福音站事工,關心同鄉人。(攝影/林家鴻) 【林家鴻高雄報導】台灣的外配(新移民)、移勞人口逐年增加,雙雙皆達40多萬人,相當於48萬原住民人口,已成為不可忽略的族群;2011年,壽山中會傳道部特別為新移民中占次多,以看護工為主的印尼姊妹成立「印尼語新移民福音站」,也鼓勵高雄各教會將福音站設立的好消息,傳報給社區中的印尼籍姊妹,為在地跨文化宣教一起努力。 印尼語福音站召集人、壽中傳道部研究發展組組長莊瀛仁牧師表示,福音站的設立始於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前主任馮思和的提議。家協10年前即開始關心印尼籍配偶及移勞,2008年有鑒於所服務的印尼姊妹多為華裔,從小就讀教會學校,對基督信仰熟悉,加上伊麗莎等基督徒姊妹為維持、分享自身信仰所做的努力,便借用重生教會做為聚會處所,以小組方式開始印尼語禮拜。2011年,壽中傳道部得知馮思和的異象,便進一步介入,成立福音站,並將聚會地點移至鄰近大高雄捷運中心點美麗島站的新興教會,解決印尼姊妹在交通上的不便。 馮思和表示,印尼語福音站目前由印尼配偶伊麗莎帶領,她從小在基督信仰中長大,初到台灣時,因難以適應環境、思鄉情緒無處排解之下,常與丈夫爭吵,後來信仰給予她極大安慰,幫助她走出困境。親嚐主恩後,她開始對同鄉人傳福音;未有固定聚會處之前,她常和幾位姊妹輪流於家裡和公園聚會。「那時聚會曾經有過20人,但因自己也要工作,就漸漸衰微,好可惜。」伊麗莎說,為了穩定推展事工,她已辭掉工作,目前以福音站工作為主。 福音站聚會時間是每週日下午2點到4點,一開始伊麗莎會帶領著印尼姊妹唱詩、接著分享聖經信息,並為她們祈禱;結束後也招待大家到印尼餐館用餐,以慰藉思鄉之情。兒子已22歲的伊麗莎,對待年輕的新移民和移工如同自己的兒女,比如主日上午,她會特地到楠梓接送被安置在社福機構的姊妹。 馮思和說,教會扮演重要角色,能讓身處外地的印尼姊妹感到安心。在中會幫助下,福音站的經費和聚會地點雖然都有了,「但目前遇到的瓶頸是人很難找。」外配在家中通常地位低,常因忙於家事或家人反對等複雜因素,無法固定參加聚會,反倒是擔任看護工的姊妹比較容易出席。對此,福音站委員會將研擬宣教策略協助解決。伊麗莎說,目前她會透過電話關懷無法前來聚會的姊妹,或找台灣人陪同前往外配家庭,說服反對姊妹到教會聚會的長輩。 目前福音站尚有鳳山長老教會謝智美長老及到南神進修的印尼籍牧師Jackson等人,會固定前往幫忙。莊瀛仁說,各教會若發現社區中有欲關懷的印尼姊妹,歡迎介紹至福音站聚會。

關懷弱勢兒 籲教會助一臂之力

【林宜瑩台北報導】為了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基督教勵友中心特別帶著居住在台北市大同、士林、北投區的低收入戶及單親家庭20餘位孩子,3月10日前往台北市立植物園,並安排藝人賈靜雯擔任特別嘉賓,陪伴孩子度過愉快的週末假期。勵友中心並期望能與教會一起合作,幫助弱勢孩子有機會接觸福音。 勵友中心執行長高正吉表示,這些孩子因單親或隔代教養,父或母親必須外出工作,平常被疏於照顧,亟需社會救濟單位的重視與幫助,甚至有些孩子還是第一次到植物園來,這次勵友中心委請賈靜雯擔任公益代言人,就是希望能吸引媒體的報導,讓社會大眾一起關心弱勢家庭孩子的需要,也藉此喚起一般家庭的父母,常常帶孩子到郊外走走。 目前,勵友中心承辦台北市北投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社子關懷站、中山大同少年服務中心,只要是社會厭棄的孩子、學校放棄的孩子、弱勢家庭的孩子,都是勵友中心關懷的對象;勵友中心也提供弱勢青少年就業、部落家庭功能重建及戒酒、邊緣危機青少年等服務,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接受品格生命教育、課業輔導、參與各種營會活動,並定期舉辦親職教育,幫助單親或隔代教養的父母或祖父母關懷孩童。 「勵友中心期望能與教會一起合作關懷這些弱勢孩子!」高正吉說,現在勵友中心與大橋長老教會合作開辦課業輔導班,讓社區弱勢孩子因此接觸福音,另外,三角埔長老教會不但開放教會讓孩子有課業輔導的教室,甚至也供應晚餐,「這些教會真的是在默默付出!」 目前勵友中心有30位社工輔導員,一年關懷500位左右的弱勢孩子,也幾乎每天供餐給孩子吃飽後才回家,因此,1年的經常費支出高達新台幣3000多萬元,「現在物價高漲、失業率居高不下,弱勢家庭只會越來越多。」高正吉呼籲社會各界共襄盛舉,捐款洽詢專線:02-25942492。

服事窮苦人 恩友中心邀台南兄姊參與

【林家鴻台南報導】成立於2003年的基督教恩友中心,多年來秉持「凡服事最小的,就是服事基督」的精神,關心街友、低收入戶等流離失所的社會底層人,2011年又於嘉義、台南、高雄開拓4間教會。但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實非恩友能獨力應付,光是去年9月成立的台南教會,服務人次就高達400人,聚會時甚至擠到門外,期盼與台南各教會有更多連結,一起關心底層兄姊。 「現在不做,要等到何時才做?」台南恩友中心牧師陳銘宗表示,目前主要關心對象為街友、低收入戶、老殘疾者、受暴婦女等,當中有擁有碩士學歷或曾任職中鋼者。恩友中心每日以聖經分享和敬拜為主軸,並提供免費午晚餐、盥洗、義診、輔導就業、短期安置等服務;對於身體不便、地處偏遠,無法親自前來的,便定期探訪、遞送物資。不少弟兄生命因此得到改變,甚至開始工作,也引領更多街友來到教會。 恩友獲台南市政府社會局肯定,陳銘宗說,南市府雖補貼薪資,但他將半數以上的錢用來支付營運開銷及房租,在奉獻不踴躍之下,僅靠中部運送物資,若沒錢就得到處募款。他進一步指出,雖需教會界捐獻財務、物資,但這都屬暫時,最重要的還是得長期關心,從營造專屬街友的聚會空間做起,唯有如此才能持續牧養,幫助他們站起來。 陳銘宗今年65歲,結束在斐濟16年的牧養工作,回台致力奉獻街友事工,「我自己做得很孤單。」他的同工僅為街友培養起來的廚師和執事,以及師母、台南中會仁和教會某位昔日曾為街友的姊妹等。陳銘宗在屏東中會南州教會長大,曾於高雄中會小港教會服事,「我曾拒絕接受慈濟合作邀請,因這種事工一定要由教會來做。」他特別期盼在地的長老教會能參與窮人事工,讓更多窮人聽到福音、從貧窮得釋放。詳洽:0985-119423,陳銘宗牧師。

神學政治 受苦十字架是力量

【李信仁台南報導】神學與政治的關係與對話,是台灣教會界關注已久的課題,台南神學院「新樓醫院神學講座」3月12至13日邀請芝加哥神學院資深教授詹寧斯(Dr. Theodore W. Jennings, Jr.)以「神學與政治」為題研討,用新約保羅書信為主軸,強調當前政經情勢變化劇烈,許多人重新由聖經反省,找尋人類共同生活的方法,他認為,保羅主張愛就是成全公義的途徑。 詹寧斯在神學院主要教授神學、新約聖經、當代經濟和政治哲學,經常在世界各地演講,美國聯合衛理公會主教團曾邀請他擔任貧窮和經濟公義相關議題的諮詢顧問。 本次是詹寧斯第4度到南神,他肯定南神結合神學反省和社會參與的特色,他以「如何在今天激進的政治思潮中,重讀新約聖經,特別是保羅書信」為講座的核心,透過聖經啟發人們在全球化體系中,如何找出對抗霸權的路。 這場講座有5講,首先是探討「何謂神──政治?」(What is the Theo──Political?),然後進行「政治神學:從上主的絕對統治權到十字架的政治」、「超越法律的公義」、「政治的外貌」、「愛的政治」等專題。 關於政治神學,詹寧斯引用保羅所說「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強調上主的智慧和力量不同於人的想像。他指出,保羅認為十字架的軟弱就是上主的力量,彌賽亞不是如同凱撒皇帝般的征服者,反而是被政權迫害的受難者。但藉由與人全然不同的揀選思維,上主超越了政治秩序,比任何政治勢力強大。神學思想落實真實處境中,形成一種力量與政治思想。 詹寧斯曾在著作《改變中的救贖:一種十字架的政治神學》(Transforming Atonement:A political Theology of the Cross)中強調,十字架的政治神學面向,歷代基督徒的受苦十字架已經在歷史中發揮強大的影響力,與暴力相反的「非暴力抗爭」就是十字架「軟弱力量」的展現,甘地、馬丁路德‧金恩、東歐與蘇聯共產解體,最近北非、中東茉莉花革命等都是實際案例。 主辦講座的南神教牧進修班負責人楊順從牧師說,詹寧斯對保羅書信的詮釋,對台灣教會是重要的提醒,保羅強調的「愛」不是僅止於弟兄姊妹之間,而是和整體社會相關。保羅書信在初代教會流通,矯正教會和眾人的偏差行徑,在當時形成改革動力;同樣的,詹寧斯從保羅書信談神學與政治,也導引出教會應參與政治,背起十字架受苦。如此主張與「成功神學」截然不同,有助於更深刻的了解初代教會,並思考當今教會如何面對政治。

聯合開學 喜樂禱告感恩

【陳怡萱台南報導】活到老、學到老,松年大學開學囉!3月16日在台南中會太平境教會,3百多位來自台南第一、東門、後甲、新興分校及看西街五條港社區大學的長輩,歡喜參加開學禮拜,聆聽松大總校校長黃德成牧師勉勵要「常常喜樂」、「持續禱告」、「凡事感恩」,把握人生最後年歲去愛人與服事。 開學禮拜中服事的同工為太平境教會所屬第一分校的松大幹部,司禮為第一分校校長梁秋圓長老。黃德成講道時開門見山表示:「參加松年大學就得到祝福!」他指出,人生中「愛」最大,沒有愛就沒有上帝的形像,因為上帝就是愛;看不到有愛的地方,才會痛苦、掛慮,但只要人親近上帝,就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越是熱心服事,就越發光。 「在人生最後的旅途,有什麼夢嗎?」黃德成鼓勵松年兄姊殷勤服事,把握時間愛上帝與愛人,因為醫學進步、人生更長,別光是「等待」,要積極做些事讓人記念,例如抄寫聖經、讀書、畫圖等都好。講道尾聲他分享「聖經中的三粒仙丹」即是「喜樂」「禱告」與「感謝」,照這樣做,就會越老越美、越得到祝福。 開學禮拜中,台南中會松年合唱團獻唱聖詩,眾人也合唱松年大學校歌。禮拜後進行「人生哲學」講座,由太平境教會陳天償牧師談「尋求身分認同」。(攝影/陳怡萱)

推動一領一 盼宣教新倍加

【李信仁新竹報導】「一領一‧新倍加」長老教會動起來!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3月6、7日舉行事工研討會,總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出版門徒培育教材,希望培育信徒,將福音遍傳台灣。會議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邀請各中區會幹部共114人參加,總會說明年度事工規劃、門訓教材等,各中區會也針對地區特性提出推動策略。 總會議長石連城牧師以「仰望上帝的生活」為題證道勉勵,迎接宣教150週年,在台灣國家認同極為特殊的處境中,長老教會同樣有「教會認同」的挑戰,必須凝聚教會的認同攜手向前,回應「一領一」福音運動的使命。 新倍加推動中心執行幹事蔡南信牧師指出,2010年長老教會洗禮人數超過1萬5000人,信徒總數突破24萬;2011年新設立11間教會,預估信徒數可達25萬人,總會期待中區會成立「新倍加推動小組」與專職幹事,信徒用獻心、獻金、獻工「3獻」支持「新倍加」,由下而上累積成果。 平地各中會則提出,配合門徒培育調整教會組織、支援中會相關事工補助款,邀集各中區會「新倍加運動小組」研擬明年與中長期事工執行策略,與青年、大專、普世等委員會和國外宣教師合作,進行短宣隊和宣教師差派,編寫進階教材等。原住民中區會期盼,總會訓練各中區「一領一」宣教講師,研發原住民族福音教材,現有的教材翻譯族群母語,方便各族群認識信仰。 「願在退休前,有生之年看見長老教會的大復興!」推動新倍加運動,總會傳道委員會主委莊孝盛強調,長老教會絕不是「又長又老」,更非「不追求靈命更新」,長老教會在全備宣教與神學信仰根基上傳揚福音,普及全國,與弱勢人群同在,各、中區會面對「新倍加」的資源從何而來,不要看不足的,而是要有「五餅二魚」的信心,願意分享付出,在上帝恩典下必蒙恩惠。 總會「新倍加」門徒培育教材,教會公報社書房各門市均有銷售;另外,教會公報社配合新倍加運動製作典範教會介紹影片,最近拍攝完成壽山中會大順教會倍增經驗分享,近日將上傳TCNN(www.tcnn.org.tw),提供眾教會參考。 &nbsp

PCC來台 參加馬偕紀念活動

【林宜瑩台北報導】「很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PCT)及北部大會的熱情招待,也深深感受到PCT的宣教活力,有很多值得加拿大長老教會(PCC)來參考、學習。」在拜訪PCT總會事務所後,PCC第137屆總會議長Rick Horst牧師表示,140年前加拿大馬偕博士來台宣教,就像一粒麥子埋進土裡,如今長出許多籽粒,甚至把許多宣教策略回饋PCC,實在感謝上帝的奇妙作為。 為了參加馬偕博士來台宣教140週年慶祝活動,Rick Horst與加拿大中央西北安大略與布母大長老教會大會議長Barney Grace夫婦、該大會前議長Wilma Welsh、牛津郡長Don MacKay及加拿大馬偕協會副主席Edward Chung等人受邀來台,3月7日也特別前往PCT總會進行拜訪,由總會副議長布興.大立、助理總幹事林芳仲及普世幹事胡宏志、普世義工張信一牧師出面接待。 布興.大立特別感謝已故PCC宣教師吳嘉文牧師對玉神的貢獻,65年前,原住民天主教會有200多間,PCT才20餘間,如今PCT原住民教會已有500多間,而PCC宣教師吳嘉文也參與整個原住民傳道培育事工;另外,玉神已與PCC的神學院成為姊妹校,兩校學生也有良好的交流。 林芳仲則分享新倍加運動的推動現況,他指出,從2005年至今,PCT每年受洗人數從5000人,以每年增加1000人速度成長,到2010年有1萬5000人受洗成為基督徒;另外,PCT總會也力推「宣教夥伴說帖」,幫助在都市發展的原住民信徒,能與地方教會合作,並聘請原族群的牧師來牧養使其穩定聚會,目前已有多間都市教會響應。 林芳仲也特別感謝PCC對88水災捐款18萬加幣,目前該款項已用於屏東長治百合部落,興建了3間重建屋,讓當地魯凱及排灣族受益良多。

壽山中會展開4050宣教運動

【李信仁高雄報導】壽山中會今年設立40週年,配合總會「一領一‧新倍加」推出「4050宣教運動」,為加強造就各教會與信徒,3月11日邀請鼎金教會牧師宋信樂主講,強調友誼佈道、個人談道的「一領一」,是教會增長與福音廣傳的重要途徑,可利用「5指傳道法」隨時隨地傳福音。 4050宣教運動以今年為起點進行10年宣教,預計壽中50週年時信徒倍數成長,壽中傳道部為此策劃了11場講座。主辦講座的傳道部長呂振天牧師說,4050宣教運動有「內化」和「外展」2大目標,內化是讀經和靈修、外展就是「一領一‧新倍加」。 宋信樂從在地教會的角度,表示鼎金教會有會友帶領超過10人信主,也有夫妻認真探訪陪伴,引導多人信主,他相信每位信徒都能傳福音,「一領一」是教會增長的主力。根據美國教會增長研究中心的資料,79%的人是因信徒邀請和個人談道而成為基督徒,顯見「友誼佈道」很重要。每當有會友帶新人到教會,他就會公開表揚。 不過,宋信樂也分析,長老教會信徒「聽道」能力很強,但欠缺「做」的信心與熱誠,不是懶惰或不願,而是不知方法而害怕,不習慣講見證、帶人來教會或公開分享福音。 「一領一」如何領、怎麼加?他指出,信徒友誼佈道前需要裝備,不斷研讀聖經和祈禱。透過關懷建立友誼關係,聆聽朋友心聲,從日常生活切入信仰,少用基督教術語,多用生活語言。 「帶著5支指頭就能傳福音。」宋信樂分享5指傳道法,大拇指至小指分別代表上帝、罪、為洗清人的罪釘十字架的耶穌、軟弱的人、養育上帝兒女的教會,帶著台灣教會公報社印製的「5指傳道」書籤,隨時複習演練,人人都能輕鬆傳福音,落實新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