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上網自己學 台語、客語、點字攏會通

雙連牛埔庄講義所大力推廣台語 推介全民台語聖經 【林宜瑩台北報導】你知道可以自己上網學好台語或客語嗎?長期推廣台語的長老林俊育與信望愛網站合作,設立台語信望愛(taigi.fhl.net)、客語信望愛網站(hakka.fhl.net),11月15日在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牛埔庄講義所台語羅馬字課程中,特別向在場60多位學員介紹如何使用台、客語信望愛網站。另外,為了協助雙連教會的西羅亞盲人事工,也同時設了思羅安台語點字網站(sloan.fhl.net)。 談及最近成立的「全民台語聖經協會」,林俊育說,過去台灣教會多使用廈門語法的白話字聖經,在與美國加州第一衛理公會牧師周宏毅等多位牧者合作下,期望能在2015年台灣慶祝宣教150週年時,發行漢羅版慶祝宣教150週年紀念版全民台語聖經,為新約附詩篇、箴言。2015年10月底,便可以完成新、舊約漢羅版聖經,林俊育說,這本聖經特色是讓不是基督徒的台灣人都能讀得通,因此採取現代台語、台灣中南部腔調、語法的翻譯方式。 負責牛埔庄講義所台語羅馬字課程的雙連教會長老陳金泉表示,雙連教會非常重視台語傳承,去年3月為慶祝雙連設教100週年,開辦了牛埔庄講義所台語羅馬字課程,將台灣語言、文化、藝術、文學等融入羅馬字基礎班及進階班,也開設了台灣俗話語班,每年在3月及9月開課,每個課程以20週傳授。另外,暑期、寒假期間,也在週間晚上增開台語相關的補充課程。 陳金泉透露,其實早在10年前,他身為雙連教會裝備委員會委員,就在每主日禮拜後的成人主日學時間開辦羅馬字班,並針對社區居民在每週六下午開辦白話羅馬字班,發揮了拋磚引玉的果效,甚至有苗栗、新竹、基隆等地區的其他教派主內兄姊聞風而來。現在的台語羅馬字課程,每次上課人數都在六、七十人之間。 為讓更多人知道這項訊息,陳金泉表示,近期也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12月將以廣告宣傳牛埔庄講義所的課程,課程完全免費,盼望讓更多人來認識又美又實用的台語羅馬字。

台語比賽20載 今年說黑心油

關懷文教基金會落實台語普及化 多年舉辦比賽不懈 人數成長數千人 【林家鴻彰化報導】由關懷文教基金會及關懷電台FM91.1主辦的台語比賽邁入第20年,今年主題「愛。講台語」,小朋友表現亮眼,185位從彰化縣各區脫穎而出的佼佼者,11月9日進行全縣總決賽,不只在口才表演及服裝道具上下足功夫,還以頂新黑心油事件為題材,詼諧而活靈活現地應用台語,成為演講比賽歡慶20週年的最佳獻禮。 關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前彰化縣長周清玉為長老教會會友,她表示,一個台語演講比賽可以持續辦20年,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回想20年前,台灣的小孩很少有機會上台表現自己,在政府推行「國語」政策、學校懲罰講「方言」的時代,舉辦台語演講比賽堪稱破天荒,第一年有50人參加,還得請託朋友、工作幹部的子女友情贊助。 為感謝歷年來贊助活動的廠商和志工,周清玉於演講比賽後的20週年慶典頒發「關懷20」獎盃。她強調,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攸關文化的傳承,也是民族的根,希望更多家長重視。 比賽於彰化高中舉辦,到場加油的親友團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選手分為幼兒、國小各年級組,除了帶來歌謠、囝仔歌等精采演出,國小生也以「家庭」、「彰化」、「台灣」為題演講。 幾位小時候參賽過的「學長」、「學姊」也於賽後的20週年慶分享感想。就讀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的張孟琦操著一口流利台語表示,10多年前她曾在這個舞台建立自信,從預備過程學習台語、認識到台語的美,「台語有一種力量,能用很簡單的方式讓人與人之間感到親切。」台上演講雖僅3、4分鐘,但台語文化值得用一輩子珍惜與傳承。 關懷文教基金會自舉辦台語演講比賽20年來,致力於落實台語普及化、從小培育台語基礎,如今每年約有五、六百人參賽,若連工作人員、評審、社團、親友團等都計算在內,每場比賽規模可達數千人,已是彰化年度盛事。

【特別企畫】與精神疾患共處(下)教會裡有精神病人時……

文◎陳喬琪 ◆主日禮拜是安靜心的時候 星期天在自己的教會敬拜上帝,聆聽上帝的話,已經至少三十年,還沒有見過有人在禮拜的時候大聲小聲,或是咆哮。見過最嚴重的情況是在牧師講道一半的時候,不是會友,但可能是街友,戴著帽子提著大包小包,大剌剌的走進來坐在第一排,令人感到不安,但是禮拜後也就逕自離開。 我們很少看到精神病人在大飯店的大廳(lobby)裡大小聲,不是因為有安全人員的關係,也不是有招待人員的關係,而是大廳裡乾淨清潔,淑女紳士穿著適當的出入,在這樣的氛圍(milieu)裡,每一個人,包括「頭腦很亂的人」,都會知道要管控自己的行為與情緒,更何況是在教會禮拜的嚴肅氣氛中。但是一旦禮拜結束了,在禮拜堂旁邊的庭園裡就不一樣了,有幾個人就會自言自語,有些人開始就手舞足蹈。 沒有一個教會沒有精神病人,就好像沒有一個教會沒有生病的人一樣。來教會的目的,就是求討全能的神與主耶穌的憐憫、赦免與親自醫治。嚴重精神病人即使在發病時候,其殘存能力也知道在禮拜的時候必須敬虔,不可造次。 曾經在洗禮前的問道班上,有長老反對精神病人洗禮,但是牧師以及有智慧的長老就會全力支持說,接受弱勢、勞苦背重擔的人,不就是教會要做的事嗎?任何人知道洗禮的道理,知道耶穌替我們死,洗清我們的罪,願意跟隨耶穌一輩子,不就可以成為基督徒了嗎?另外,有些人則是在成為基督徒之後,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崩潰,罹患精神疾病,譬如憂鬱症或恐慌症,需要關心代禱、支持、鼓勵與協助治療。教會裡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並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何況精神疾病經過治療之後,症狀會獲得緩解。 ◆街上到處都有精神病人 台灣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所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以前稱為精神分裂症)、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妄想症、藥物引起的精神病(譬如安非他命精神病),不會超過1%。假如又加上嚴重憂鬱症的1.5%,與藥癮酒癮的患者,則總共約3~5%,換算為一般人口的數目是60萬到100萬,這還不包括焦慮症等輕型的精神疾病。所以,當你我在街上來來往往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誰是嚴重的精神病人?誰昨天晚上喝了酒,酒醉之後暴力攻擊配偶(即家暴)?誰又兩星期以上沒有睡好了?從新舊約聖經時代到現在,精神疾病的病人到處都是。 18世紀初期以前,嚴重的精神病特別是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被認為是魔鬼附身所致,通常是關起來隔離,甚至受到非常不人道的處置。一直到18世紀末葉,有一位法國的醫師稱為Philippe Pinel(1745~1826),倡議解開精神病人的腳鐐手銬。他相信,給予這些人乾淨與溫暖的環境,以及足夠的營養,一定會使其逐漸獲得康復。這是現代精神醫學的開始。 19世紀時,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首先提出精神疾病的心理學假設;同一時期德國的精神科醫師Emil Kraepelin(1856~1926),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提出精神疾病的分類,其中最經典的命名是將嚴重精神疾病二分為:躁鬱症與早發性癡呆,後者的病名後來又被瑞士籍的精神科醫師Eugen Bleuler(1857~1939),改為精神分裂症使用至今,這個病名有精神分析學上的意義,即認為此嚴重精神疾病的原因,乃是思考與情感是分離。 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三位教授,即Eric Richard Kandel、Arvid Carlsson與Paul Greengard,以表彰他們對神經系統傳導功能的發現,讓我們了解認知功能、情緒與記憶力的神經科學基礎,也讓精神疾病的研究開啟了大門,蓬勃發展至今。 ◆精神疾病的治療 所有的精神疾病當中,最嚴重的是「思覺失調症」。在台灣18歲以上的人口約有0.23%的人罹患;通常25歲前發病;症狀持續一輩子,病程變異性大,約10~20%的患者其症狀有完全緩解的機會;病因複雜,到目前仍無實驗室的檢查方法。過去沒有藥物治療的時代,病人通常被長期隔離在精神科醫院,導致智能快速退化。直到1950年代中葉,偶然使用了藥物,使精神症狀譬如聽幻覺與思考障礙獲得控制,開啟了去機構化與回歸社區的運動。在文明先進的國家,精神病人不再受到歧視,更是有社會支持與保護。 比起內科藥物治療的進步,精神科藥物的研發也不遑多讓。多巴胺假說是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理論,認為腦內的多巴胺活性太高,所以抑制多巴胺活性的藥物,稱為是抗精神病藥物。此外,對於各種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都有很進步的藥物治療。但精神科的治療絕對不只是藥物治療而已,一定要搭配心理治療與精神復健治療。讓病人回歸家居日常的生活,是精神疾病治療最基本的原則。 當教會裡有會友罹患精神疾病時,除了禱告懇求神親自醫治之外,一定要越早帶去給精神科醫師看越好,因為與其他疾病一樣,假如沒有對症治療,時間拖得越長,症狀就會越惡化。 ◆生活與信仰的糾葛 長老教會的會友認為牧師的講道很重要。牧師傳講上帝的信息要讓會友感動,聖經的道理不僅要講得清楚,而且要用隱喻傳達聖經的道理與現代生活的關係。透過講道,讓會友成為敬虔、又有愛心的基督徒,能夠關心別人,在社會裡作鹽作光,榮神益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牧師有時候也要處理一些奇怪的事,譬如:會友會跑來問牧師說,昨晚作了一個夢,是不是神在告訴我什麼事?或是會友的母親來跟牧師說,她的女兒相信自己是神派來拯救世界,這樣對不對? 其實,在教會裡最令人擔心的不是罹患精神疾病的會友,而是性格偏差的會友。性格偏差的意思是指對自己、別人、事物的感受與解釋,情緒表達的方式與適當性,人際關係與衝動控制的表現,顯著的與一般人不同。舉例來說:有些人非常敏感、容易起疑心、有些人對於每一件事都採負向的態度、甚至拒絕、有些人容易發怒、憤世嫉俗、有些人操縱性很強(控制慾很強)、有些人超過尋常的求取關注。這樣的人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並不罕見,譬如同事或同學,只是不容易成為朋友。 在教會裡,會友彼此需要容忍個性上的差異,但是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情緒上的摩擦。牧師與長執應該盡早發現這樣的問題,想辦法處理,否則就會因為一、兩位會友的問題,而產生會友的出走潮。 ◆結論:精神健康很重要 台灣擁有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經濟型態,但是國民的文化素養,並未跟上環境與社會的變遷。作為基督徒,我們有引領社會正確風潮的責任與義務,譬如知道「疼」(愛)即是了解、關心與鼓勵的意思,就當以行動來實踐。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疼主──你的上帝;你要疼厝邊親像自己」,也就是,讓勞苦背重擔的人,來教會都可以得到喘息。教會不是俱樂部、不是遊樂場、不是電影院,比較像是學校,是學習與研讀聖經道理的地方,是敬拜上帝的地方。每一位來教會的人,潛移默化都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的學生,即基督徒,從而貢獻社會。因為是基督徒而受到尊敬,與個人外在的社會經濟指標,譬如:學歷、收入、地位沒有關係,這就是精神健康的基本意義。     伊甸基金會精神障礙社區式服務簡介 資料提供◎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自2004年投入精神障礙社區式服務至今已邁入第10年,目前伊甸活泉有兩個服務據點,分別位於台北市的文山區「活泉之家」與松山區的「真福之家」,提供的服務內容包含福利服務諮詢、專題講座、社會宣廣及精障會所等,服務內容的名稱並不創新炫麗,而其中的差異僅在細微處顯現。 【活泉之家】共同生活圈  彼此推進 「活泉之家」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一起面對生病的生活經驗,在一個共同生活圈的概念下,回到人與人的關係中去碰撞和理解,互相練習表達與學習自我負責,以關係做為醞釀精障社群的基底,彼此往前推進。工作人員與精神障礙朋友共同完成其生活中的大小事,從等待對方展開意願,討論共識後到後續執行,從緩進的認識到彼此長出同步的默契,互相成為陪伴支持的夥伴。  真人圖書館   真實面對生命 伊甸活泉如何落實人與人的關係?如何帶著精神障礙朋友們生病的生活經驗往前?在「真人圖書館」方案中,大家一起剪裁生活中失落的片段,貢獻自身經驗,讓夥伴們回到社群裡學習辨識這樣的情境,討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反映自身如何被社會對待,以及如何跟社會對話的能力。活泉工作人員說:「這是屬於我們的練功場,我們在這裡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對話整理我們真實的生活體驗,當我們準備好就開始走出外面,跟社會大眾說我們的故事。」 羽中是伊甸活泉的一本真人書,思覺失調症的她,與疾病共處了一萬多個日子,曾有過自殺經驗的她,抓取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片段,說了一個關於船上啟示的故事。9年前羽中與家人進行一趟環島旅行,讓她有不一樣的生命體會,在去綠島的船上她看到碧海藍天,從沒看過這麼美好景色的她,觀看著船尾激起的浪花,心中感慨萬千。此時,腦海中浮現爸爸的一句話:「人生就是要堅強!」羽中突然發現,或許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精神疾病,但人生不應該就此畫下句點,雖然生病是一個難關,但還是要回過頭面對現實、面對自己。  記錄、創作 感受與社會的連結 伊甸活泉也透過「公民記者」「寧心繪畫」「精障會所」等方案,與精神障礙朋友們一起學習生活在社會中。例如:公民記者,會員可以成為一名記者,拿起攝影機用自己的觀點記錄所關心的人事物;從病人到公民的位置,與社會展開對話,激發公民意識,感受跟社會的連結。 繪畫,也是與自己及社會對話的方式,用圖像來說一個人生片段的故事,以真實的情緒來與自己及他人交流與共震。小紫參加寧心繪畫已經2年,她曾描繪一幅「眼淚」,一開始畫了很多的眼睛,是想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畫著畫著……突然發現自己心中在流淚,眼淚流入人生的大海中,大海承載著各式各樣的心酸,在不知不覺中眼淚與心海已融合為一。 繪畫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內在某個情緒也獲得釋放,作品成為她與他人分享的橋樑,她的眼淚會碰觸到另一個人的眼淚,繪者與觀者同步進入靜默的對話。小紫說,繪畫讓她整理自己的人生經歷,將內在隱藏的想法曝光出來,讓意識知道內心的真正想法。畫畫是她摸索後走出的一條路,她覺得畫讓她開始被社會看見,這對她而言是一個前進。伊甸活泉就像一片土壤,精神障礙者的生命落在這裡,夥伴們陪伴往前走,看到在每個人心中那道可能的光亮。   【真福之家】肩並肩工作  互信互挺  工作復健享生命尊嚴 踏入松山區的伊甸精障會所「真福之家」,口才流利的亞歷山大迎面走來,時而親切、時而幽默是他的接待特色。「來、來、來,這邊看,晚來的看一半,不來的看不到。」從小他隨父母叫賣,經歷豐富,對於人群並不害羞,常常負責接待參訪,面對其他從醫院、精神復健機構來的朋友,他以詼諧風趣的導覽方式,讓參訪的人以最輕鬆、愉快的心情認識「會所模式」。 亞歷山大20歲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家人和他對此束手無策。曾經以為是鬼魔作怪,去過幾間廟收驚卻不見起色,到處求神問卦,問題絲毫不得改善。亞歷山大回憶那時候的自己:「我常常幻想自己與眾不同,我總有一些奇特的想法,想像自己是外星人到地球,要拯救地球、選地球總統,但其實我什麼都不是,卻常常幻想這些自以為是的人物,樂此不疲。可見當時我的幻想,真的是非常嚴重。」接著,亞歷山大到醫院接受治療,吃藥控制病情,前前後後經過十幾次住院。每次住院後的出院都令他感到茫然,離開醫療團隊的協助,不曉得回家後怎麼安排生活,最後經友人介紹來到「精障會所」。 「精障會所」是什麼?「精障會所」期待協助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享有尊嚴、希望與機會。它是一個以工作復健為中心,模仿一般上班族朝九晚五的型態。工作的目的不是獲取薪資,而是期待透過在會所一同肩並肩的工作中,使精神障礙朋友一點一滴恢復信心、激發潛能。 在會所裡,無論是工作人員或會員,每個人都有依自己的意願,不分你我能力高低、平等參與會所的機會,大家一起完成工作、一同負起讓會所順利運作的責任。會所中通常會有幾個工作部門,包含文書宣廣、餐飲教育部等。文書宣廣部負責會所裡大部分的文書作業、刊物、宣廣活動;餐飲教育部負責會所裡的午餐製作、會員的進修教育。 亞歷山大花了一些時間了解及參與「精障會所」,他說:「離開醫院後,面對外在環境,因為心態還沒調整好,無形中自己有一種畏懼,每天都以睡覺來度過。但是來到會所後,用心投入餐飲教育部,每天透過協助午餐製作,讓我無形中越來越有信心,大腦也開始學習思考,大家就像互信相挺的工作夥伴。」 亞歷山大覺得那是一種踏實、真實生活的感覺,融入部門裡的工作和剛離開醫院的空虛感截然不同。以前很怕被鄰居朋友問及從事什麼工作,別人的詢問讓他越來越沒自信,但在會所裡他發現了自己的存在感,感覺自己是有價值。會所慢慢讓他恢復回到生活、回到社會的信心、培養更多處理事情的能力。  涵容異己 轉換「觀看」的方式 習慣上,我們以精神疾「病」來觀看精神障礙者,如此,我們會被疾病矇蔽了靈魂之窗,喪失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機會,這種觀看漸漸成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使得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排他的氛圍而劃開彼此的牽繫。我們嘗試從轉換「觀看」的方式開始,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施力,希望轉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藉著學習涵容精神障礙者,進一步學會涵容「異己」。 活泉之家&真福之家 E-mail:dep110@mail.eden.org.tw Facebook:請搜尋「popularcrazy」

選舉在即 呼籲:聖潔選舉 子孫蒙福

【林宜瑩台北報導】11月29日是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及區長「九合一」的選舉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從今年6月23日起至11月29日止,推動「2014乾淨選舉宣傳推廣活動」,設計三款「聖潔選舉 子孫蒙福」貼紙,在台北總會事務所、高雄宣教中心及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皆可免費索取,也在台灣各地舉行乾淨選舉研討會,以「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箴言15章27節),鼓勵基督徒支持乾淨選舉。 總會議長羅仁貴表示,上帝是聖潔的,成為祂的子民,也要能過聖潔的生活,如果基督徒能在這次選舉中,落實乾淨、聖潔的選舉,這也是在為主作見證,更是真正愛台灣的表現。假使選票可以買或賣,台灣未來也可以被賣給中國。他說,選舉是一種選賢與能的良好機制,透過這樣的管道與機會,使優秀人才能貢獻己力、服務人群,如果基督徒能堅持聖潔、乾淨的選舉,使優秀的人出頭為人民權益來打拚奮鬥,讓上帝的賜福因此臨到台灣,真正落實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同行,才能使台灣成為大家生命共同體的美麗家園。 總會教社主委黃智鴻直言,台灣選舉賄選情況似乎從未真正改善,這次九合一選舉更是大綁樁、一次性賄選的好時機。如果台灣選民不好好把持,若讓這次選舉大換血換了「壞血」,其後果不堪設想。他指出,長老教會多年來一直提倡「我家不賣票」、「聖潔選舉」等運動,不斷喚醒台灣人民對民主政治的良知。他坦言,現在若有人買票,第一個就跳過基督徒,可是,當整條街都被買票,卻獨獨基督徒沒有時,他勸勉基督徒,這時就是「分別為聖」的時候。要是能讓賄選的人沒選上,或是讓幫人買票的樁腳覺得風險太大、知難而退,這樣就能讓選舉真正朝向乾淨、聖潔的方向進行。 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表示,現在賄選手段已朝向多元化發展,除有期約賄選外,包括職務交換或承諾、圈地、圈資源、產官學互為期約等等都是。他以一位原住民牧者的立場懇切呼籲,原住民應該要有尊嚴,不要為了幾百、幾千元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出賣了孩子的未來,一定要堅決地拒絕買票。 歐蜜‧偉浪也直言,從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看得出來,所謂眷村的鐵票區域已經鬆動,這是因為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乾淨選舉的主張,深獲選民的青睞與支持。他盼望,原鄉部落長期是國民黨「鋼票」區域的情況也能有所改變,讓原住民族的尊嚴與健全發展更進步。 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主張乾淨選舉,台北市家長會力挺,盼望台北能變得更好!(攝影/林宜瑩)

聲援阿扁 司法勿做打手

【林家鴻台中報導】11月14日台灣高等法院針對二次金改案發回案件的更審進行開庭,認為前總統陳水扁應出庭,對此,辯護律師林志忠嚴厲譴責,強調醫師團隊已鑑定扁罹患嚴重尿失禁、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應接受全天照護,無法承受長時審訊,籲司法勿做政府打手,罔顧前總統生命安全是挑戰台灣人民感情的底線! 林志忠16日於「台灣獨立建國選舉連線」在台中培德監獄前的誓師大會作上述表示。活動一開始由台中公義行動教會率領中社、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公投護台灣聯盟、獨立台灣會等社團及市議員參選人,舉行為扁祈福禮拜。 「阿扁平安!」林世杰牧師刻意朝監獄方向高呼,強調今日仍與眾人在此為阿扁發聲,很遺憾主流媒體對阿扁許多案子被判無罪隻字不提。基督徒市議員張耀中則盼望大家為阿扁代禱,指出年底選舉是國家能否進步、阿扁能否獲釋的關鍵。青年獨派團體「台左維新」執行長林于倫表示,被殖民的台灣人太懶惰,喜歡英雄,總希望有個領袖帶領台灣走向獨立的美好境界,卻很少願意親身去實踐。過去,他也認為投票給阿扁,台獨成敗的責任就是阿扁的,因此當阿扁下台遭受司法迫害時,自己也不願替他發聲。林于倫朝監獄方向對阿扁說「對不起」,慚愧過去8年讓阿扁孤軍奮戰,他呼籲年輕人與獨派前輩一同為台獨努力,把所有不公義的事終結在這一代。  

醫師不快樂 要求勞基法

【邱國榮採訪報導】11月12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於立法院召開「醫師節不快樂記者會」,三問頂著醫學博士頭銜的立法委員蘇清泉:「何時給我勞基法?」呼籲醫師公會全聯會大家長蘇清泉正視醫師職安問題,以勞基法保障醫師工時,不違全民與醫事人員的期待。   醫勞小組住院醫師陳宥任指出,目前醫師工時動輒100小時,政府主管機關對醫院的評鑑卻毫無約束力,身為醫療人員難以接受此勞動條件,也擔憂醫師疲累恐對病人造成不利。   奇美醫院住院醫師蔡伯羌幾年前因心肌梗塞職災而失憶,生活均需倚賴家人。他的太太出面指出,少了勞基法保障,醫生面對的是高職災風險,被醫院解雇後,求償面臨重重障礙,目前正在法院上訴,但正義似乎遙遙無期。   台灣職業安全衛生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根據新上路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及相關勞動法規,醫療機構應對醫事人員的健康與安全負起責任,但目前沒有適當的法律予以規範。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李芸婷指出,目前衛福部的《住院醫師工作權益保障指引》,雖在評鑑中列入工時相關條目,卻非「必要」項目,顯然對醫師工作權益毫無保障,損及病人安全。(相片提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卡債族籲立法 承諾降息

【林宜瑩台北報導】在存款利息低,信用卡借款利息卻高居不下,息滾息下,3年內負債翻倍,卡債族難翻身。為此,卡債自救會30多位成員,11月10日在濟南教會長老、自救會顧問林永頌律師率領下到行政院前抗議,呼籲要立即修法,把銀行信用卡利息降下來。   「承諾降息、才有選票!」「本息三年翻倍,債務越還越多!」在高喊口號後,卡債族於現場演了一場行動劇,呈現銀行如何以高額利率、違約金跟手續費欺凌卡債族,將卡債族壓在地上喘不過氣來。   一位李姓女老師直言,她多年前替哥哥向銀行借款300萬,從2005年開始陸續還款,她前後還了400多萬,到2011年與銀行進行債務協商時,看到銀行計算的債務明細表,她居然還欠銀行1000多萬。她對此提出質疑,銀行竟答:「之前還的400多萬,連繳交違約金手續費都不夠!」她痛批,銀行簡直向卡債族吸血!   林永頌說,金管會在如今低利時代,不但不提降低銀行借款利息,還阻礙相關法規的修訂,因此他要發動百萬名卡債族,若執政的國民黨不趕緊修法讓銀行降息,就不要把手中的選票投給國民黨候選人,藉此來替卡債族爭取相關權益。(攝影/林宜瑩)  

《買來的政權》出版 批露賄選亂象及危害

【邱國榮採訪報導】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國父孫逸仙誕辰149年紀念日,賴和文教基金會與喚醒彰化青年聯盟利用這天舉辦新書記者會,發表《買來的政權──台灣選舉文化觀察》。 九合一大選倒數計時,該書蒐集與整理資料,提出台灣選舉文化的買票現象及危害,目的為要告訴讀者,買票文化、地方派系壟斷選民投票傾向不斷,嚴重影響民主發展。發行單位同時要將這本書寄送到書裡提及、超過300位賄選者所在縣市議會、鄉鎮市公所及村里辦公室,提醒選民共同關注賄選現象,認清政治腐敗與賄選有絕對關係。 該書作者之一、賴和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從歷史縱深撰寫該書,指出中華民國建立之初,曹錕賄選國會議員,順利當選大總統,孫逸仙為反制曹錕,卻也利誘議員;國民黨來台後實施戒嚴,同時為確保國民黨候選人穩定當選而扶植地方派系,以買票與作票雙軌策略。 也是太陽花社運核心幹部的周馥儀出身台中清水,她指出,地方派系買票、選民投票傾向看地方派系,這現象是太陽花社運後許多青年參選人所共同面對的困境。 周馥儀說,這次選舉赫然驚見多位2009年因賄選案被判刑定讞的國民黨公職人員推派家人捲土重來,而這些被法院判決定讞、當選無效者,有些還被國民黨徵召,擔任縣市長候選競選總部重要幹部;此現象令人擔憂,國民黨是否是要借重過去賄選經驗,取得勝選?

恐中與親中 不可輕忽對中國的研究

【邱國榮台北報導】11月16日主日禮拜後,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荊棘團契邀請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分享「在恐中與親中之外,一個台灣社會學者的中國研究旅程」。吳介民長期研究中國政治及社會發展,20年前即到中國進行田野實查,他認為,台灣不可輕忽對中國的研究與了解。 「台灣對中國市場依賴越來越高,相對下,中國對台灣始終維持平衡。」吳介民說,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不僅在軍事,經濟更是近年最主要手段,正一點一滴滲透台灣,消蝕台灣獨立的力量。 吳介民指出,1991年至2011年,台灣對中國貿易總額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從10%成長至近40%,而中國對台灣貿易總額佔GDP比重維持在2.5%至5%間;台灣對中國出口依賴不斷升高,與民進黨執政期間開放西進有關,但更重要是全球經貿趨向中國;然而,馬英九執政後,台灣對中國出口貿易由量變走向質變,出口中國的依賴再向高點攀升。他說,對中國的研究相當重要,不可輕忽,「畢竟對面的國家如此巨大,而且每天想著殲滅台灣,我們絕對不可不理中國。」 吳介民指出,中國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這幾年透過中國國民黨安排下「全省走透透」,不僅拜訪縣市首長、民代,更走入基層,隨團的中國國營企業便以「保證收購價」,向農會或漁會採購農產魚貨,目的就是利用經濟誘因遂行統戰,有利瓦解反抗中國的台灣人心理。 中國用經濟收買台灣就好,為何不放棄武力攻打台灣?他指出原因是,中國一旦放棄武力攻台,台灣會「宣布法理獨立」;曾經有民調顯示,若是中國不以武力犯台,則有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表示願意台灣獨立。

政黨只顧選舉 人民成輸家

華隆紡織與國道收費員自救會喊話 請政府正視勞工心聲 【邱國榮採訪報導】身兼國民黨黨主席的總統馬英九,11月12日晚前往興安國宅為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輔選,遇到華隆自救會與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成員抗議,被嗆身為總統應該要聽取勞工心聲,卻只顧著黨政利益拚選舉。基督教貴格會青年、工運顧問盧其宏在現場表示,人民以為自己是國家頭家,但在國家機器運轉下,人民是輸家。 華隆工人案與國道收費員案,前者是私人企業惡性關廠,造成中年失業,千名紡織工人退休金遭資方積欠10餘年;後者是政府惡性關廠,導致千名收費員失業,使得失業工人領不到應有的資遣費,同時勞保受損。自救會表示,政府面對這兩件重大勞工爭議案一再推卸責任,把勞工視為糞土;要不端出打折方案搪塞勞工,好似勞動果實能夠像菜攤上的蔬果一般,拿來討價還價。 盧其宏拿起大聲公喊話,要馬總統聽清楚,製造人民與政府衝突的不是這群失業勞工,而是政府挑起;他也呼籲勞工要團結站起來,並特別向所在地興安國宅管委會的主委喊話,「主委也是一位勞工」。 盧其宏表示,這兩個自救會是退休金沒有著落的一群人,都將青春投注在勞動上超過10年。以國道自救會來說,年資沒了、勞保也虧損了、工作權益得不到任何補償,任誰都會心慌與憤怒;他提醒勞工,選舉事實的結果,人民以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但其實是輸家。他拿大聲公向馬總統喊話,是殷切盼望總統能聽到勞工聲音。 因國道收費站成為遠通金庫而被非法解雇的國道收費員,抗爭至今依舊得不到善意的回應,決定11月20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展開絕食,用自己的身體做為抗議工具,要執政的國民黨看見,必須正面回應自救會訴求。